鲁诗勇 李惠岚610300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
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研究
鲁诗勇 李惠岚
610300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
目的:讨论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日后的阑尾炎术后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治阑尾炎手术患者215例,其中单纯阑尾炎120例,化脓性阑尾炎95例。统计相应的阑尾炎术后感染患者,并对患者的感染情况展开分析。结果:单纯阑尾炎患者术后出现感染15例,化脓性阑尾炎出现感染12例。阑尾炎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概率并不低,应对患者给予有效的观察和处理,采取针对性的抗感染措施。结论:在今后的医护工作中,必须对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展开分析,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需进一步健全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的抵抗措施,实现医护工作水平的较大提升。
医院感染;阑尾炎;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卫生机构的重视,手术科室是医院的感染工作重点部门之一。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医院感染问题经常出现在一些比较常见的病症中。患者数量较多,经常会出现感染现象,虽然没有造成过于严重的问题,但对患者而言,身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伤害,都是比较严重的。我国的医疗工作虽然在持续发展,但医院感染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也是影响医疗工作水平的重点问题。在此,本文主要对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行阑尾炎手术患者215例,来自于普外科患者120例,属于急性单纯阑尾炎;来自于肝胆外科患者95例,属于化脓性阑尾炎。普外科男62例,女58例;年龄25~61岁之,平均(45.3±2.6)岁;慢性阑尾炎18例,因饮食造成阑尾炎51例,因其他问题造成阑尾炎51例。肝胆外科,男53例,女42例;年龄24~63岁,平均(45.4±2.7)岁;慢性阑尾炎19例,因饮食造成阑尾炎26例,因其他问题造成阑尾炎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两组患者开展观察,统计相应的阑尾炎术后感染患者,并对患者的感染情况展开分析。为了能够更好地确定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学》院感病例检测中的易感因素[1],选择其中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术前1 h是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使用种类等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院感作为因变量,具体统计患者是因为何种因素造成感染。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统计,单纯阑尾炎120例,在术后出现感染15例,感染概率12.5%;化脓性阑尾炎95例,在术后出现感染12例,感染概率12.6%。见表1。
本研究结果可见,阑尾炎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概率并不低,应对患者给予有效的观察和处理。阑尾炎作为现阶段的常见病,对患者造成的身体伤害是比较严重的。虽然阑尾炎多数情况以手术治疗,但患者仍然需要在恢复期内对自己的身体较为重视。医护人员应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抗感染措施,避免造成感染。阑尾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几年的患者数量有所增多,多数情况是饮食问题所导致的。阑尾炎的康复期比较短,但感染的概率却不低。很多患者并不了解阑尾炎的伤害和感染问题,因此并不注意。在今后的医护工作中,必须对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展开分析,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除了要积极地抗感染,还要维持患者身体健康,不要造成新的问题。今后,需进一步健全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的抵抗措施,实现医护工作水平的较大提升。
院感危险因素:阑尾炎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但如果出现感染,势必会对患者以及医护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生素使用的时间:抗生素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用药,对很多患者都有使用,阑尾炎手术患者也不例外。但是,抗生素的使用数量,将会对患者的感染造成严重的影响。经过临床统计与计算,阑尾炎手术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的概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计算后发现,当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天数增加1d时,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1.491倍,这对患者而言,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日后要特别注意。②抗生素的用药种类:目前,抗生素已经成为了对阑尾炎患者的常用药物,其镇痛和治疗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阑尾炎患者,在术后倘若不能正确地选择抗生素,肯定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今后,在对阑尾炎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时候,可以先从低级别的抗生素用起,若效果不明显,再更换高级别的,以防细菌耐药,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可以适当加用厌氧菌的甲硝唑。
阑尾炎院感率:由于阑尾炎的医学类型不同,因此会被划分到不同的部门进行治疗。普外科和肝胆外科的阑尾炎患者,其院感率是不同的。从本次研究来看,普外科和肝胆外科的院感率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由于选择年限的问题和实际患者的差异,阑尾炎患者在术后的医院感染概率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在日后治疗感染患者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院感率的问题。首先,要对阑尾炎患者的感染类型予以判断,并且实施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措施。在抗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过大剂量的药物,否则会造成患者的耐药性,对日后的康复及治疗具有负面影响。其次,阑尾炎院感率会在部分时间段呈现出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此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周边环境和多项影响条件,包括饮食条件、生活条件、住宿条件等,通过多项工作来巩固阑尾炎的治疗效果。
院感类型:在发生院感的病例中,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又延长了住院时间,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机体的免疫力、阑尾的病理改变、无菌技术及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有关,后两者是可控制因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是防止感染的关键,熟练的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组织损伤。在本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术后切口感染不是惟一的院感类型,由于住院(卧床)和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导致的其他感染,也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当中,应从多个方面的工作来努力。首先,必须保证手术方法的正确和药物应用的正确。目前,很多医生在治疗阑尾炎的时候,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总以为这是小病,采取的治疗手段比较单一,往往是在患者出现感染后才重视;其次,对感染的治疗应注意持续性地抗感染,同时对患者实施一些有效的保护性措施,避免感染反复出现。
表1 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对比
[1] 吴建浓,干铁儿,周亚芬,等.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1(2):5357-5359.
Analysisand study ofnosocom 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of patientsafter appendicitis surgery
Lu Shiyong,LiHuilan
Maternal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ofQingbaijiang District,Chengdu City 610300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patients after appendicitis operation,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postoperative infection controlofappendicitis in future.Methods:215 patientswith appendicitis surgerywere selected, simple appendicitis in 120 cases,purulentappendicitis in 95 cases.We counted the corresponding patientswith appendicitiswho had postoperative infection,and analyzed the patients'infection.Results:15 cases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appendicitis,12 cases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with purulentappendicitis.The probability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ppendicitis is not low,and patients should be given an effective observation and treatment an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against infection.Conclusion:In the future work,we must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appendicitis surgery,and take differentmeasures for different factors.W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sistance meas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appendectomy to improve the levelofmedical carework.
Nosocomial infection;Appendicitis;Risk factors
10.3969/j.issn.1007-614x.2015.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