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 本刊记者 王礞礞 许怡然
奶价的降低,给牧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奶价的下降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牧场在这种情况下,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提高产量,增加售奶数量,创造好的利润。
澳亚牧场目前日单产可以达到39 kg,现在就分享一下澳亚牧场在这些年走过的路和在牧场管理上的一些经验:(一)基础设施与设备是经营好牧场的前提,设备的合理和设施的完善,如固液分离、风扇、保暖措施等,都是保证奶牛高产的物质条件,澳亚从来不在提高奶牛福利方面节约资金。(二)相对完善的流程。澳亚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操作流程,如果流程是科学的,而且员工注重和遵循流程,好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三)科学、严谨、人性化的管理。澳亚的人才都是自己培养的,所有的领导都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对澳亚的价值认同是一致的。(四)牧场要处理好与周边村镇的关系。牧场都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与周边关系的好坏决定了牧场是否能够安心、安全的生产。
给牧场的建议:(一)希望大家增强信心,把养牛当成永久的事业去看待,不要有短期行为,要追求长远的回报;(二)牧场主要团结起来一起应对加工企业的强势;(三)牛场要处理好“量本利”的关系,减少支出,压缩成本,提高产量;(四)充分利用当地的廉价资源,替代部分高价饲料;(五)要更加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加强环节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造成的失误;(六)坚定不移地执行低奶量育犊,切实重视牛群结构的调整;(七)控制好疫情;(八)利用好现代化的交易平台,降低综合成本;(九)有条件的牧场可以考虑联合生产低温奶制品,提高牧场的综合附加值,如巴氏奶、低温奶粉等。
给政府的建议:(一)政府应尽快建立政府指导价机制;(二)加强生乳购销合同违约执法监督;(三)对饲料价格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四)协调资源配置,解决好青贮饲料和粪污消纳的问题;(五)尽快修订国家标准;(六)根据企业加工能力和工艺定位,实行生乳泌乳量配额制,严查虚假奶源基地;(七)进行广泛的乳品营销公益性宣传,让消费者知情消费;(八)鼓励适度规模养殖,大力支持家庭牧场;(九)出台奶牛场确权、融资政策,缓解资金压力;(十)搞好奶业生产的顶层设计,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尽快修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新的奶牛养殖模式——奶牛养殖小区得到快速发展,但奶牛养殖小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模式和利益分配问题,因此要促进规模化小区向牧场转型升级。
最近奶价一直在下降,根本原因是供给相对过剩,主要是由于外国奶粉和乳制品的进入。中国奶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金融资本的引入,这将引起一场革命;(二)国际乳制品流入中国,小牧场要被淘汰,2016年,乳制品基本会走向低价位销售,未来3~5 年,中国乳业会走向非常正常的方向;(三)2014年1月1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牺牲环境发展经济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牧场要真正考虑环保问题。
建议:企业只能自己靠自己,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是暂时的,如何在低利润情况下求得生存?第一要降低采购成本;第二要精细化饲养,提高饲料转化率;第三要提高技术水平。
当前,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中国乳业也不再是原来的超常规发展,也不是粗放式的经营,也不是关起门自己发展,而是要融入国际,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从闭国锁门向国际化发展。
近几年,中国奶业好消息很多,如生鲜乳的乳脂率、乳蛋白率、细菌总数、体细胞数4 个指标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同时,中国奶业国际化进程也相当迅速,中澳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国内企业也走出了国门,在国外建设奶源基地。
2014年,我国生鲜乳收购价格出现了下降,但在中国,在现在养牛成本的条件下,生鲜乳的收购价在3.5~4.5 元/kg是比较合适的区间,如果把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养殖做好了,养奶牛仍然有钱可赚,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
但仅养好牛是不够的。对于中国养牛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很多乳品企业的产品还是以还原奶作为原料。当国外进口大包奶粉价格下降的时候,肯定不会用国内的生鲜乳,因此,第一个舍弃的就是养牛人。长富乳业在福建主要以生产巴氏鲜奶为主,每天销量200 多吨,由于必须使用生鲜乳为原料,所以生鲜乳的价格一直还是有保障的(5.4~5.5元/kg)。另外,希望养牛人能够组织起来,自己生产巴氏奶,做城郊型的奶业。
牡丹江管理局是黑龙江省九个农垦局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农垦奶业的发源地,牡丹江管理局经历了黑龙江省垦区奶牛从无到有、养殖规模从小到大的所有历程和时期。目前,奶牛业在牡丹江管理局畜牧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牡丹江管理局享受了黑龙江省政府的奶业扶持政策,建了17 个奶牛存栏合计12 000 头的规模牧场,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引进了10 000 头奶牛。我们的目标是把奶牛养殖推向专业化,我们建立了专业化的团队来饲养奶牛。牡丹江奶牛养殖模式经历了个人养殖和小区养殖,现在又到了专业化牧场养殖。其中小区到专业化牧场的进程是最快的,而从散户到小区的过程相对比较长,2015年,我们准备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坚决让散养户和300 头以下的小区全部退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专业化的牧场建起来以后没有专家团队,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进口奶粉的冲击,从2013年奶价突然高涨到2014年奶价持续下跌,现在中国奶业给人的印象就是哀鸿遍野、杀声一片,但我认为中国奶业总体上是好的,是向上的。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陕西奶业也遭到了一次大震荡,痛定思痛后,陕西奶业走向了另一条路,羊奶产业异军突起。目前中国奶业呈现一冷一热的局面,即牛奶产业较冷,羊奶产业较热。陕西羊奶业现在发展形势较好,存栏186 多万只,2014年9月陕西省政府召开了奶山羊发展研讨会,承诺每年拨出5 000 万元支持奶山羊养殖。此外,省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信厅、发改委等部门也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现在企业效益非常好,羊奶供不应求。陕西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常温奶走不通时,可以考虑改变产品结构生产低温鲜奶,或者发展羊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五条任务,其中两条与奶业产业相关。一是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环保化和标准化。二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调整,主要体现在与其它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于我国与其它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要正确理性地看待。正如我国加入WTO一样,可能会受到一定冲击,但不会是致命性的打击。从国家战略角度讲,双边贸易体制和多边贸易体制是互补的,是经济驱动的两个车轮。
其次,“职业化”可能会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当前国家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经营主体,并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下提出了农民职业培训,即以后中国的农民可能都需要有职业资格,每个农民可能都需要有上岗证。就奶业而言,也许将来可以为奶农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使奶农成为一个职业并纳入国家职业目录中。
第三,关于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问题。2015年,农业部国际合作专项审核时一共有三项主要内容:一是落实国家对外有关农业的承诺,推动农业对外合作;二是推动全球农业科技合作;三是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体系的系统能力建设。奶业发展也是如此,要具有国际视野。
最后,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对这个构想不单要从政治角度考虑,更多的要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总体规划、战略和核心技术,其发展的终极目标一定要与国家融为一体,这是奶业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能够去做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