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飞翔,张天阳,杨 磊
(1.正邦集团,南昌 330096;2.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3.丹育贸易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丹麦猪育种体系与遗传进展
蔡飞翔1,张天阳2,杨 磊3
(1.正邦集团,南昌 330096;2.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3.丹育贸易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上接第10期26页)
7.1 针对E.coli 0149 F4 ab/bc的抗病育种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丹育3个品种的核心群中对E.coli 0149 F4 ab/bc能产生抗体的基因型(r r)频率在2010年的时候都几乎接近1。特别长白和大白分别从最初的1%和20%的(r r)基因型频率到2010年已经接近1。根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丹育大白的核心群(r r)基因型频率是1。这大大降低了断奶仔猪腹泻的概率,从而直接提升了0~30 kg的日增重,间接地提高了育肥期的日增重。
7.2 3个品种的猪生产性能的变化
表4、5、6分别是杜洛克、长白、大白在中心测定站的生产性能。由于进入中心测定站的都是最优秀的个体,所以中心测定站的猪的生产性能代表的是丹育最优秀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产性能。
由于育种指标中各性状的权数在不同年份会有变化,所以最优秀群体的家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随着育种指标的变化,中心测定站的生产性状的数据变化并不是全部由于育种而导致的。
图3 丹育核心群中三个品种抗腹泻(r r)基因型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2010 Pig Research Center annual report)
表7是丹育核心群杜洛克公猪2007-2014年的生产性能数据。可以看出,丹育的杜洛克群体在2007-2014年间日增重不断的增大,0~30 kg阶段的日增重增加了14 g,而3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增加了101 g;而瘦肉率也提高了0.8%,背膘厚降低了大约0.8 mm。
表8是丹育杜洛克青年母猪2007-2013年的生产性能数据。可以得出,杜洛克青年母猪群体在这6年间0~30 kg阶段的日增重增加了14 g,3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增加了92 g;瘦肉率提升了1%;背膘厚降低了大约0.8 mm。
丹育核心群的猪在场内测定时不测定采食量,只在中心测定站测定采食量,所以育种场测定的猪无法直接得到FCR的数据。由于中心测定站的猪和育种场的猪都来自同一个群体,所以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应该是相似的。根据中心测定站得出的FCR与日增重、背膘厚、瘦肉率等的遗传相关,可以得出育种场测定的猪的FCR。
表4 丹育杜洛克(公)2007-2014在测定站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5 丹育长白(公)2007-2014在测定站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6 丹育大白(公)2007-2014在测定站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7 丹育杜洛克核心群(公)2007-2014年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8 丹育杜洛克核心群(母)2007-2014年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9 丹育长白核心群(公)2007-2014年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在猪的群体内,FCR与背膘厚存在较强的正遗传相关,与瘦肉率存在负遗传相关。丹育杜洛克核心群在这7年间背膘厚不断降低,瘦肉率不断升高,所以FCR的值越来越低,表明,在丹育的杜洛克群体饲料效率越来越高。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在育种系统中FCR每年降低0.03FU/KG,体现在育肥猪上的价值是每年每头育肥猪的饲料成本降低了3.1丹麦克朗。
表10 丹育长白核心群(母)2007-2014年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11 丹育大白核心群(公)2007-2014年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12 丹育大白核心群(母)2007-2014年的生产性能(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9是丹育核心群中长白公猪的生产性能数据,0~30 kg阶段的日增重在这7年间降低了5 g,30~100 kg阶段日增重增大了57 g,体型评分上升了0.07,其他的性状基本无变化。
表10是丹育核心群中长白母猪的生产性能数据,在7年间,0~30 kg阶段日增重降低了4 g,3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增加了33 g,瘦肉率上升了0.8%,背膘厚降低了大约0.7 mm。
表13 丹育长白母猪核心群2004-2014年的产仔数情况(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14 丹育大白母猪核心群2004-2014年的产仔数情况(数据来源于丹育)
表11是丹育核心群大白公猪的生产性能数据。在这7年间,30~100 kg的日增重增加了66 g,体型评分上升了0.03,其他的性状基本无变化。
表12是丹育核心群大白青年母猪的生产性能数据。在这7年间,30~100 kg的日增重增加了62 g,其他的性状基本无变化。
表13和表14分别是丹育核心群2004-2014年长白母猪和大白母猪的总产仔数、LP5、以及核心群中头胎母猪的情况。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长白母猪的总产仔数由2004年的14.6头增加到2014年的15.8头,LP5由10.6增加到12.4。大白母猪的总产仔数由2004年的13.7增加到2014年的16.6,LP5由9.5增加到13.8,遗传进展非常大。同时丹育为了保持核心群的高遗传背景以及尽量多的家系,对核心群的母猪拥有严格合理的更替标准。从表13和表14可以看到群体中头胎母猪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
7.3 丹麦3个品种的猪指数的变化
图4、5、6是丹麦3个品种的猪从2006年到2013年指数的变化的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出,3个品种的综合指数的大趋势是起伏地上升。同时在使用基因组选择后,各品种的指数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杜洛克快了10%~15%,大白和长白快了20%~25%。
作为母系的2个品种:大白和长白,它们的一些性状遗传力非常低,例如LP5和使用年限。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遗传进展非常缓慢,引入基因组选择后,通过对影响这些性状的数量位点进行分型,能加快这些性状的遗传进展,从而提高了生产性能。
表15 丹麦商品猪群2005-2014年间每4年的生产性能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丹育)
图4 丹育的长白指数随时间的变化
图5 丹育的大白指数随时间的变化
图6 丹育的杜洛克指数随时间的变化
7.4 商品猪的遗传进展
表15是丹麦商品猪群从2005年开始,每4年的生产性能变化的情况。在这10年间,日增重(30~100 kg)每4年以12 g/d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瘦肉率每4年提高1%、LP5前期以每4年0.4头以上的速度增长,后期降到每4年0.2头左右的速度增长,饲料转化率以每4年减少0.003的速度降低,同时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屠宰损失率也在稳步的降低。母猪的使用年限在2010-2014年中增长了0.006%。
丹育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细致的市场调查,保证了丹育育种体系的科学、合理。同时丹育的强大执行力,保证了育种体系的完美实施,使得丹育的猪拥有高质量的基因,引领着世界养猪业向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推行联合育种十几年了,也有武汉、广州、重庆等中心测定站等,但是由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等疾病的原因,在中心测定站测定的猪数量偏少,而且优秀的种猪也很少能投入使用。而场内测定,大部分核心场对核心群的猪基本都是每窝测定1公2母,测定比例非常低,同时都是场内的测定员进行测定,由于测定员们技术的差异,导致数据的准确度不够高,而且对于育种的投入也很少等。这些因素都大大地阻碍国内猪的遗传进展,进入了一种“引种-退化-再引种”的不良模式中。
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地把育种工作落到实处,进行更多的测定,培养更好的测定员,采用更多而且准确的数据,同时,通过大量准确的数据,加大对猪育种工作的研究,让中国的猪育种走到世界的前沿。
[1] Gene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Danish Pig Research Center annual report.
[2] Gene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 Danish Pig Research Center annual report.
[3] Gene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Danish Pig Research Center annual report.
[4] Gene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Danish Pig Research Center annual report.
[5] Gene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3 Danish Pig Research Center annual report.
201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