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许颖
摘要:生于清末民初的吕潋(1896- 1989)平生所致力的佛学美学——共生美学,恰是要从佛学缘起论的角度认识事物现象并指导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美学理论。本文将“共生美學”引用到现代设计中并论述其新的共生语义。
关键词:共生 共生美学 设计
何谓缘起?佛学称为的“缘起”,即“十二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称作“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支”。吕潋认为这种结构有其合理之处,并由此得出一个公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依此次序构成了因果的联系。”比如,老死是结果,根本原因就是有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故一事物的发展,是以前一事物的条件的存在为前提,方能成立。
由上已知,审美智慧之下的缘起说是以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而建立的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生命能够存在而得以延续的方式,也是依托于相互付出的条件为动因,无有一个独立联系之外的存在。
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把人类社会推到了微电子时代,或称之为信息时代。艺术则步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其美学观为共生美学观。共生美学是相互兼容,彼此共生的美学,主张历史与未来共生,传统与现代共生,科学与艺术共生,自然与人类共生,以及不同文化的共生,不同美学观的共生。在重迭、并行、综合、交融的基础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无限制的体系,在矛盾中求统一。这就是当代艺术和设计——后期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
共生美学观在设计上表现为观念的多元化,不同流派兼容并存;装饰多样化,不是“少就是多”,而是“少就是厌烦”;风格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求新与怀旧的思潮与表现,正是共生美学观在设计上的反映。
设计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经济基础的总和,同样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通过设计得以反馈。共生美学观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是文化、科学、艺术综合体现的美学价值。
1、人与自然的共生
共生美学出现于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面对这一进步的时代,米歇尔·亨利公然指控“科学的野蛮”和“技术的野蛮”,人们对于自然的挥霍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同时也给设计也带来的新的理念。以现代包装设计为例,包装设计其本性是从属于商品的,过度包装却把它推上了喧宾夺主的地位。随着人与自然共生观念的出现,简易轻便型的包装设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无污染、可再生的资源应该被广泛运用到包装设计中。其实不止包装设计,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的设计理念应该引用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创新当代设计艺术。
2、实用与美的共生
人们对于设计产品的要求自古以来都是围绕着功能与审美展开的。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要求产品具有实用性之外同时也希望设计产品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这就是实用与审美的共生互存的关系在设计艺术中的表现。现代服装设计是实用与美共生的典型例子。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服装就被赋予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双重特征。人们在追求艺术美的同时,对纤维面料的要求也从未降低。服装既要穿的美观又要舒适健康是每个人购买服装时的主要标准。面料的不同带来不同的舒适感受,而用来搭配服饰的蕾丝、玉珠的运用则使服装更具有个性美。所有设计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生活的,故而实用与美的共生是每个设计作品都必须完成的任务。
3、本体与外在的共生
设计的本体是指所设计的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审美规律。外在是指设计师在创作中由于自己的感情和已有经验产生的创作性而赋予设计作品的形式美,外在更多的是表现设计师的思想。本体与外在在设计中是互依互存的关系。仿生设计是设计艺术美学中本体与外在共生的典型例子。设计师在遵循事物原生态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主观臆想,从而赋予设计新的形态表现。仿生设计是设计师尊重事物原生态与主观创造力的共生。
4、传统与创新的共生
传统是历史发展的印记,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条件等。传统观念也是随着时代与人们的心理的变化而改变的,故而继承和发扬传统是创新未来的奠基石。设计是文化符号的总和,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多种文化的交流与多元化才能产生创新。所以设计艺术美学观本身就是传统与创新的共生观。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是设计艺术永恒不变的研究领域。
5、科学与艺术的共生
科学与艺术的共生观念是当代设计艺术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设计观念的演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法割裂的。科技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对社会文化、审美、消费观等也同样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设计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应运而生的,故而设计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的运用使设计作品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同时它与艺术的结合使设计作品更具有形式美。设计艺术科学与艺术的共生更代表着现代社会技术与美的融合关系。当今时代,“美学正走出纯粹意识形态的遮蔽而转向关注生存环境、经济建设等人类基本境况的领域,与自然共生的创新美学观正以全新的理念协调着人与物质世界之间新的和谐关系。”
共生美学是由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理念、不同美学观构成的多元化的并且无限衍生的美学系统。它主张艺术要超越艺术家自身的狭隘及局限,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艺术的权利和机会,开放艺术宫殿之门,人人将参与艺术创作。艺术也不被任何权威界定在一定的形式、手法的框框内。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种一体多形、一意多解的客体互定性与主体变异性的统一,把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更真实、更完善的理念世界交给人民大众,这就是开放式、网络式的互补、共生的美学观。当代设计艺术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实用与美的共生、本体与外在的共生、传统与创新的共生、科学与艺术的共生犹如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指明灯,为我们进行设计美学的研究确立了更加理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英]鲍桑葵.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2]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3]吕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4]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
[6]柳冠中.王明旨.设计的文化,展示设计协会,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