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桂香
摘要: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也日新月异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文化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是未来学习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做好儿童能力培养工作,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本文以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为主要内容,在分析小学生思维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在数学教学思维发展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发展 策略研究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发展的學科,学生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探究问题同时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1、培养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思维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效率、思维决定行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活动中、在工作中,人的行为都是在思维的支配下产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参与和支配着人类的一切与智力相关的活动,所以思维能力可以称得上人智慧的核心。小学数学学科,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想象的教学方法,较其他学科更多,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时每刻都会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因此,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小学时期正是思维逐步形成的成长期,也正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并付诸行动。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便可以终身受益,使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甚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都能够进行理性判断和逻辑思考,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随着思维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学生能从思考到会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由浅层次的思考到深层次的思考,逐步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对某些知识点、对某些数学情境.从提出问题到学会进行质疑,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些思考、分析、提问、质疑的过程,恰恰是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形成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策略
2.1提高教师素质,认识思维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要改变人们对思维的曲解,走出思维发展教育的误区,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从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入手,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在教育工作中,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体,因此要从自身做起,敢于实践,勇于担当,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广大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寻找突破口,鼓励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与之相关的活动和专题培训,拓宽教师知识面,促进教师知识转型,由单科型向多科型转变;由单向传导向双向互动转变;由单一知识向多元启智转变;由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由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的活动,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开展研究。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们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2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让他们在反复思考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问题: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要怎么办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掌握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知道要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需要测量出操场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利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设计讨论环节,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对于较难的知识,他们在理解上往往存在过于片面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这些重难点数学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在他们所说的观点错误时不及时纠正,而是让他们在相互讨论和思考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错误,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从而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用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使讨论环节得到升华,通过多角度分析和探究问题,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例如,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小数的理解讨论。有的学生说:“读小数和写小数时都是从左到右。”有的学生说:“小数点左边和右边的数含义不同。”还有的学生说:“物品的价格可以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通过讨论,学生对小数有了全面的认识。教师不仅关注他们的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在他们争执不下时给予指导,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从而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当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思维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要在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就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有将数学知识充分融入于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当中,才能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林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13).
[2]丁云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