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心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氖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而有的教师却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思想开小差,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不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这些事实证明,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本身要抓的就是“语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这样说:“小学语文教学,一是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二是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良好时机。”欲胜任此等任务,教师自身除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之外,还得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语言的生动性。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规范,还要生动。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就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枯燥变得风趣。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语言的直观性。给小学生讲课,教师用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可适当运用故事或谜语讲述,如有的老师在教“碧”字时,让学生猜谜语:“王姑娘,白姑娘,一同坐在石头上”,教“公鸡”时,让学生猜:“头戴红帽子,身穿五彩衣,好像小闹钟,清晨催人起”,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字的字形结构和事物特征。
教師应该重视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饶有趣味。怎么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富有趣味呢?平时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典故、诗词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牢固掌握学到的知识。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语言情感性。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口语,应当是发声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的。当你带着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就会受到你的情绪感染。如果你将备课接触教材时的激动或感受,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你的语言就有吸引力,这叫“以情夺人”。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一种“爱抚期望心理”,这是稚嫩、幼弱者的本能。他们对有丰富感情负载的语言和寡淡冷漠的语言,是能敏感地加以区别的。甚至你无意中流露的一个眼神,隐藏于嘴角的细小表情,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把对儿童真诚的爱与感情溢于言表,那么,即使是脱口而出的话,饱含着慈爱之心的儿童化语言,会引起孩子强烈持久的内心体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为使语言有情,首先语言要有个性,所谓个性语言,即自己的富于独特情感的语言。在授课中注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个性特征应该是具有自己的风格独到的魅力,并能体现出教师健康的个性和心态。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语言的规范性。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语言条件,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授课不可轻率,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课堂语言应该做到言简意赅,把复杂的东西以最简单的话语清晰地表达给学生;有些老师上课时口头禅过多,比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这些口头禅被学生注意到,就会被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并引为笑话。这样的口头禅不仅分散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还使课堂失去了严肃性。
综上,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生动、饱含情感、善于启迪学生,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艺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