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相传红梅

2015-12-23 04:37:45周彭灵子
歌剧 2015年9期
关键词:江姐歌剧院歌剧

周彭灵子

2015年6月30日、7月1日两天,上海歌剧院第六代《江姐》剧组迎来了它难忘而激动的重要时刻。这是2009年之后,歌剧院遴选和培养第六代江姐以来,首次在公众面前的正式亮相。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逢建党纪念日,歌剧院都会上演《江姐》。如今,在党的94岁生日之际,在剧组新老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歌剧院《江姐》终于再次树立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以此为党庆生献上厚礼,也为期盼良久的观众们再度送上这部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佳作。

1961年,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根据重庆地下党员的事迹,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了歌剧舞台。第二年,上海歌剧院获得准许,首度推出民族歌剧《江姐》并作为保留剧目上演至今。任桂珍老师作为上海歌剧院“江姐”首演的扮演者,她生动地塑造了“江姐”这位不畏敌人严刑拷打、大义凛然的女共产党员形象。此后的50年里,歌剧院先后还培养了唐群、陈海燕、江燕燕、黄蕾蕾等一代代优秀的女演员,她们不断在舞台上再现、演绎这个人物,感动并影响了无数的观众。直至今日,《江姐》在历经上海歌剧院几代艺术家们的打磨和锤炼之后,这一经典而宝贵的民族歌剧剧目,终于传递到了歌剧院第六代“江姐”的扮演者何晓楠、周琛手上。

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何晓楠、周琛,均是80后“江姐”,民族声乐演唱科班出身的她们,早在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就学唱过《江姐》的重要唱段。进入歌剧院工作的几年里,她们更是在剧目中积累了歌剧表演的舞台经验。相比单纯的声乐演唱,要带戏演唱,就得深入了解剧中人物身处的时代背景,体会把握那个历史时期革命英烈的壮志情怀,用剧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来带动声音,表现并传递出角色的性情和她的喜怒哀乐。除此之外,《江姐》中还运用了许多戏曲身段和念白的样式,演员的神态表演亦是需要讲究章法、拿捏有度的,所以想要从里至外、神形兼备地出演好“江姐”这个角色,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排练场上,就见何晓楠、周琛勤快地向导演和剧组老演员们讨教演戏,私底下,她们又找来原著小说《红岩》悉心研读,把老艺术家们的录像翻出来进行观摩学习,十分用功。江姐毫无疑问是这部剧中的核心人物,但正如此次复排导演王仁亮老师所说,不论是几个大的正反派角色,或是像报童、小贩这样的小角色,抑或是游击队员中的群众角色,但凡在《江姐》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都是鲜活的,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国民党特务沈养斋,表面儒雅却阴险毒辣;叛徒甫志高,伪君子模样软弱卑微;双枪老太婆盛气凌人、威震四方;华为年轻有为、志向高远;贴身卫士小华机智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乡丁老油条吃里扒外;杨二嫂生性泼辣、意志决绝;孙明霞聪明伶俐、细心体贴;蓝洪顺性情中人、仗义大气;唐贵山趋炎附势、自鸣得意;警察局长插科打诨、玩忽职守;蒋对章混混沌沌、误打误招……每个角色都设计得精妙绝伦,有戏可看。

第六代《江姐》剧组里,可是有些老戏骨的。像孙曙光、赵庆、迟喜秋、吴旻、王达根等几位老师,早从第三、第四代《江姐》时就进入剧组开始担任剧中的角色,导演王仁亮老师更曾先后饰演过华为、甫志高、唐贵山三个角色,对《江姐》剧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烂熟于心。聊起他们当年在剧组排戏的情景,每个人脸上的神情都顿时紧张又兴奋。孙曙光老师回忆道:“我当年加入《江姐》剧组,被那些老演员的排练氛围一下就抓住了,你想偷懒不认真都不行,所有老演员都会盯着你。整个人是不能有一丁点儿怠慢和松懈的。”孙老师从进入《江姐》剧组不久就开始演“乡丁”一直到今天,在排练场上,就见他带着和自己演对手戏的年轻演员“蓝大叔”于浩磊、“警察局长”余杨在一旁揣摩戏路。说起此次扮演“杨二嫂”的赵庆老师,她笑道:“从上世纪90年代加入《江姐》剧组直到去年,我饰演的都是‘小华这个角色。现在年纪长了开始演‘二嫂了,还真是第一次尝试。”当年加入剧组时的赵庆老师也才刚刚大学毕业没几年,找不到如何塑造革命者形象的感觉,让她困惑了好一阵。好在任桂珍老师曾在现场给年轻演员进行示范、言传身教,这让她提高得很快。此次“小华”也有了新的接班人,赵庆老师转换角色,给年轻演员唐霞悉心点拨传授心得,细抠走步、端茶、举枪等每一个小动作。

导演王仁亮老师,将七幕中各段落、各分角色单独拎出来排戏,他亲自给每位演员指导示范。在第四幕“川北某县郊外,唐贵山押送军火”这一场里,王老师给年轻演员吴波涛说戏,帮助他揣摩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心理。“这时候的唐贵山已经不同于当年在朝天门码头初遇江姐的唐贵山了,因为上次失利他受到处分,内心愤懑不平,一直想要寻求翻身的机会。这次恰好在川北再遇江姐,他一面窃喜,一面急切想要捉拿江雪琴,为他之前的过失找回颜面、立功赎罪。”吴波涛在王老师的分析下,渐渐找着了“唐贵山”自鸣得意和对江雪琴愤恨的情绪转换。这一场里有一个小亮点,就是“唐贵山”在得意之时挑起帽檐在扇尖上转圈的动作。王老师传授了窍门,吴波涛顺手转起了帽子,动作也极有派头。王仁亮老师说起能在舞台上耍起的把式,也全凭他当年上百遍的练习才确保动作的准确无误。

第六代《江姐》剧组中还潜藏着一位重要人物,他陪伴了上海歌剧院第三代到第六代《江姐》的成长,这位历史的见证者,便是国家一级指挥、为歌剧院兢兢业业奉献了30年的林友声老师。从1996年起,林老师便开始担任歌剧院《江姐》的指挥,《江姐》是他参与演出最多场次的一部歌剧作品,记忆中有乐队伴奏的演出起码50多场,不同的乐队配器,林老师就前后指挥过三个版本(早先的原版总谱;1991年空政文工团重新配器的版本;2014年朱良镇配器的版本)。林友声老师认为,《江姐》是一具备高度艺术性的政治题材作品,它不像一些单纯的政治作品,在艺术上没有造诣苍白无力,《江姐》恰恰相反,它通过极高的艺术手段,刻画了革命者信念如山、铮铮铁骨的人物形象,朴素动人的音乐和故事情节直指人心。这也正是《江姐》这部充满民族性音乐语汇的中国歌剧,能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这次挑起《江姐》重担的演员中“80后”占多数,除了何晓楠、周琛两位“江姐”之外,担任一号反派人物的“沈养斋”谢楠以及“甫志高”郑瑶、“华为”李新宇、“魏吉伯”陈朝宾、“孙明霞”巴丹妮和前面提到的几位年轻演员们,也均为“80后”的新一辈。演员们要面对年龄与时代差异上的挑战,为使自己能更贴近角色形象,日常生活中,他们都尽量让自己处在“入戏”的状态。在这样一个新老搭配的剧组里,对于这些年轻演员来说最幸福也是最幸运的就是,他们身边有这么多前辈艺术家们可供请教和学习,随时听他们说戏看他们演戏。

每位出演过《江姐》的演员都打心底里喜欢这部戏,对自己饰演的角色抱有深深的感情,也在心里留下了对《江姐》诉说不尽的情怀。“江姐”是特殊历史时期,革命者坚贞不屈大无畏精神的浓缩和写照。他们为了追求内心纯真的共产主义理想抱负,面对敌人严刑拷打纹丝不动、视死如归,这种坚毅的品格放置今日仍然令人钦佩并为之震撼……此次上海歌剧院顺利完成了《江姐》的代际传承,特别期待第六代《江姐》的演员们,明年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的舞台上,为更多观众呈现这部中国红色经典歌剧作品,也让我们通过《江姐》来铭记那些曾经在战争年代为推动历史变革贡献自己青春和生命的革命者们。

猜你喜欢
江姐歌剧院歌剧
走进歌剧厅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雷锋(2018年2期)2018-05-14 17:41:56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9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3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歌剧(2017年3期)2017-05-17 04:06:50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琴童(2016年6期)2016-05-14 10:58:55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