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2015-12-23 00:54张京杭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农村体育

张京杭

(长江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610106)

2005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我国迎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及精神需要成了农村工作的重点[1]。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着独特且丰富的内涵, 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重视和加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以及推动新农村体育健康发展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

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是在农村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中,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带有鲜明农村特色的体育精神以及物质财富的总和。 基于文化学视角,参考文化要素的差异可将文化归纳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2]。 农村体育文化是一种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亚文化,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如图1 所示。

图1 农村体育文化的构成

对于农村体育文化系统而言,意识文化属于核心,其余两者属于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1)建设农村体育文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强化人们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是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基础;(2)建设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体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 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中, 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改变农村落后观念,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3)建设农村体育文化能够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还能够培养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风、民俗建设,从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素质的不断提高[3]。

二、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瓶颈

农村体育文化之于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不少村庄都建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作为强身健体、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的场所。 配备了一些广场健身设施和篮球架、 乒乓球台等。 同时体育锻炼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秧歌队、广场舞等深受农民的喜爱,条件较好的县镇组织了广场舞比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然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农村有组织的文体活动也仅仅限于妇女参加广场舞,广场的体育设施还很有限,农民农忙时期根本没时间,农闲时间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全民体育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经济水平不高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焦点问题。体育具有诸多功能,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而且能够协调人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 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相对偏低等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我国政府自上世纪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不同形式的扶贫以及助贫等惠农政策, 且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广大,差异明显,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广大农村居民摆脱贫困落后的不利处境,城乡贫富分化更加明显,经济差距被进一步拉大[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不断激化, 给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是基础,物质是保证,农村地区现阶段经济基础差、 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偏低的不利现状从根本上制约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发展。2010 年~2013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详见表1。由表1 可知,在收入方面,农村居民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 几乎没有余钱用来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使得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难以高效开展。

表1 2010 年~2013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元)

(二)农民参与意识不强

农村居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模式以及心理定式。 很多农村居民甚至存在“体力劳动者根本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柳若岩等曾以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有40.2%的人认为农民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32.7%的人认为干农活完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37.1%的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占用干农活的时间。 由于上述数据可知, 我国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文化属于一种有内涵以及有价值的系统,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其首先要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只有如此才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巨大价值和积极意义。正是由于农村居民对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 再加上引导工作的不到位,因而导致农村居民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难以甚至无法形成一个理想的、系统的文化理念。 由于没有明确制定和提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部分农村居民对从事体育文化活动尚存在一定的偏见[5],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知识相对有限,很难培养和强化其参与意识。 与此同时,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如打麻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育文化设施落后

体育设施是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必备物质条件之一,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农村体育文化设施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体育场地,二是体育器材,三是基础体育设施[6]。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现阶段已经获得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加大了对该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然而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 而且政府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远远落后于对城镇的投入,具体如表2 所示。 另外,对一些乡镇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84.3%的乡镇根本没有成立以体育指导站为代表的相关机构,89%的乡镇没有配备专业的负责农村居民体育活动工作的管理人员,91.3%的乡镇最近5 年没有组织举办任何形式的运动会。 除校园可能配备比较简单的体育设施之外, 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设立农民运动场所,农民若想进行体育锻炼往往只能以田间地头、自家庭院或者公路街道为场所。 受体育文化设施落后的影响,农村体育活动难以甚至无法开展。 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文化设施落后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表2 2011 年~2013 年政府对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情况(元)

(四)专业人才相当匮乏

乡、 村干部以及群众业余艺术爱好者是推动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然而就现状而言,这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队伍暴露出诸多不足,主要包括年龄偏大、学历低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等,造成该部分人员对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从而导致其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发展的现实需要,如受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人才特别稀缺这一不利因素的制约,农民群众对某一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但无法获得专业人才的指导, 从而导致不了了之。 陈仁伟曾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过相关调查统计发现,有超过90%的农村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辅导站,40%的村镇中小学甚至没有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同时乡镇文体员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兼职性质,受编制以及待遇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存在人员流动量相对偏大的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近些年来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很少甚至不下农村指导;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村青壮年大部分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缺乏足够的“新鲜血液”。

三、 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尚存在诸多瓶颈, 只有突破这些瓶颈,才能够促进该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而言,农村经济是基础。农业型经济基础最为突出一个特征是占绝大部分的乡村人口均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基础上。 对现阶段的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发现,农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及体育健身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种落后的农村经济环境很难甚至无法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想的外部环境,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现阶段,我国政府应科学制定和有效落实各项产业政策,通过对农业结构的积极调整, 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制度政策环境,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想方设法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只有如此,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才会获得足够的发展动力和保障,农村子女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所涉及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得到明显的改观,最终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 应充分利用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通过工业建设以实现对农业的返哺[7],大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重视和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 积极制定和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巩固政府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各类方针,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获得健康发展,让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最终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保障。

(二)增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

增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为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农村居民体育文化观念意识无法同城市居民相提并论,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的推进。 由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物质能够决定意识,然而意识将会对物质施加一个能动反作用,换而言之,意识能够影响物质,所以,应重视意识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发掘和利用精神的力量。 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天然优势,并有机运用到实践中去, 针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问题尽快出台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营造良好法律环境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不断培养和强化农民的健康意识以及体育意识; 重视和做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的宣传工作,适当增加电视节目中体育内容的占比, 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内容。 除此之外,应积极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尽最大努力地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如体育无用论等。让农民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今天, 应关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积极的、 正面的追求。 广大农村居民应主动参与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中去,为该项事业添砖加瓦,同时达到强健体魄,增加文化内涵的目的。

(三)加大经济投入,落实设施建设

对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而言, 以体育场馆为代表的一系列设施是其物质载体, 其基础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文化设施短缺、简陋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若想改变这一不利现状,首先要依靠政府,其次要依靠群众。 政府应在思想上高度关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事业的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专款专用;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和获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类企业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投资和支持,因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大工程,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应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其贡献力量。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有目的和有规划地引导各行各业参加到投资兴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行列中去,定期举办具体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同时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新闻媒介来宣传以及表扬赞助企业和单位。 除此之外,建议对企业相关投资项目给予适宜的政策优惠以及一定的利益回报, 从而吸引更多社会企业主动参与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中来,最终构建一个理想的“企业搭台,体育唱戏”的双赢模式。除此之外,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优势,对现有的各类设施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面向广大农村居民,以其为服务对象,重点建设好、使用好以及管理好农村地区公益性质的体育文化设施。

(四)健全管理体制,培养专业人才

重视和做好机构组织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保障和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农村体育文化活动之所以存在开展难的问题,其关键原因之一便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以及指导,所以,针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特点和需要,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 于当地建立一个专门的体育工作指导小组,如设立文体站等,由体育主管部门予以统一管理, 为其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指导人才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保障该类人才具有较为理想的待遇,同时为他们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 进一步提升农村体育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定期为农村居民进行体育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以及体育活动指导,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体育普遍存在的无组织以及无机构的不良局面[8]。 在这一基础之上,各乡镇还应积极支持农村体育社会团体的发展,借助该类团体以实现对农村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以及辅助管理,从而走上一条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社会办体育道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重视和做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若想构建理想的农村体育文化氛围, 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认识,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构建理想的农村体育环境,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规范该项事业的组织以及管理,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地发展农村体育, 发掘和培育地方的传统体育项目,树立先进典型,拓宽资金渠道以及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孟凡强,李宏印,钟晨,山华,兰茹,屈德新,王峰.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2:101-105+116.

[2] 贾东晨. 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条件及驱动力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03:33-36.

[3]潘玮,张勇.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 搏击(体育论坛),2011,08:42-44.

[4]岳辉. 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9-21.

[5] 俞晖.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1.

[6]王艳泽. 河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7]袁静. 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5:124-126.

[8]赵军,张向阳.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在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功效研究[J].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0,Z1:13-17.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