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2015-12-23 02:08许学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西河南中学066000
学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导语篇文章鲁迅

许学(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西河南中学066000)

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许学(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西河南中学066000)

在课堂教学中,优美、简短、精炼的导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语的设计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由原有知识入手,引出所要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对照式引出所讲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到新知识。还可以与新闻时事等热点问题相联系,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积极性主动性兴趣

导语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像涓涓甘泉悄悄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好的导语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在课堂教学中,优美、简短、精炼的导语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呢?笔者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面几例常用的导语引入方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由原有知识入手,引出所要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孔乙己》时,我首先提出问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哪位同学能说出以前学过的鲁迅先生写的几篇小说?”收入哪本小说集?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都收入《呐喊》。我再借势引导,继续提问:“鲁迅先生一生写了三十三篇白话小说,有一次,鲁迅先生的好朋友孙伏园问鲁迅:‘在先生的小说当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鲁迅先生说:‘《孔乙己》。’”

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并非为一般人所知,这就造成悬念,诱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引入要讲的内容。

二、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挖荠菜》一文中,我是这样设计导语部分的。

师:我非常渴望和同学们彼此了解,沟通感情,咱们先从“吃”的说起吧。说说你最爱吃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生:西瓜。

生:巧克力。

生:肯德基。

生:麦当劳。

……

师:啊,都是非常好吃的东西,这是你们十三四岁的学生们爱吃的东西,别的人呢?年纪大点儿的人呢?

师:我问过妈妈,她很认真地回答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灰灰菜、马齿菜,还有荠菜跟面和在一起蒸成的菜团。”我一听,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我心灵深处的一块地方被强烈的震撼了……后来,我发现喜欢野菜的不只是我妈妈一个人,比方说吧,有这么一个人,她对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她还想告诉别人,告诉你、我、他……于是,她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挖荠菜》。

这篇文章中的年代距离现在初中学生太遥远了,他们确实太陌生了。他们很难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吃的”问题肯定是共同的话题,师生有共同的语言,以此作为导语,学生的心就开始向教师靠近,学生与教师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同时,普通的话题又自然引出了新课。学生带着感情“入文”知事,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对照式引出所讲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课时,我先请同学们背诵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然后再进行分析:这是描写陕北高原雪景的名句,这首词给我们展现了一派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冬景。同样处于北国的济南的冬天却是另一番景致。请同学们打开书,听录音,看看济南的冬天具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导语运用了“启发式“,用毛主席名句开头,引出课文,同是北国的冬天,一个雄浑壮阔,另一个呢?这种对照式的引导,自然、贴切,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到新知识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来创设优美的情境,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如《故乡》一课,我采用了多媒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然后配上课文朗诵:“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副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师:这是一副色彩十分艳丽、视野非常开阔、生趣盎然的仲夏瓜田图,大家回忆下,这段景物描写在哪篇课文中学过?

生:《少年闰土》。

师:正确,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印象很深,这种景物描写出同学们小学学过的课文《少年闰土》。课文还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勃的小英雄闰土的形象,而这篇课文则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

这一段导语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也为他们学习新课创设了特定的环境气氛,有助于学生投入新课的学习。

五、与新闻时事等热点问题相联系,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新闻时事是某一时期大众关注的焦点,在校学生也不例外,利用当时的新闻时事等热点问题做“引子”,巧妙地引出要讲的内容,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如果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分析,就不能感受到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就选在九一八纪念日时讲这篇文章,以九一八事变所涉及的写作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愤怒之情和对敌人的痛斥,使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这篇文章,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使文章不再枯燥无味。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以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原乡》导入,让学生了解台湾民众思念家乡的情怀,从而体会余光中在文章中抒写的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以及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总之,好的导语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为授课的顺利展开起到蓄势和铺垫的效果。好的导语犹如课堂教学中的一颗颗珍珠,发出熠熠的光辉,它能在课堂中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只要我们精心地构思,巧妙地组织语言,就一定能设计出一个个好的导入语,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责编张景贤)

猜你喜欢
导语篇文章鲁迅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鲁迅《自嘲》句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