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丢
我们都梦想做王菲最后却成了伊能静
●李小丢
王菲和伊能静,同样是1969年出生的女人,同样早早踏入娱乐圈,同样有才华,同样有过惊心动魄的婚恋史,同样跟比自己小的恋人秀恩爱。且不说因为二人的知名度不同而带来的关注和话题热度的差异,就是同样的“姐弟恋”,王菲那边少有谩骂之声,而其“传奇”“我行我素”的一面更加深入人心;而伊能静那边,则始终被一种尴尬气氛所笼罩,很多人似乎带着一种“看这场好戏如何收场”的心态冷眼旁观。
为什么我们在对待这两个人同一件事的态度上,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正如某篇文章写的那样:“很多人身上都有两面,一面是通常表现在大家眼前的样子,一面由于种种原因被隐藏起来了,而被隐藏的这面通常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这种期待如果不能在自己身上实现,常常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而王菲,很多时候承载了大家的期待,她是女人心中的另一个自己。”人们注定会美化和向往心中的自己,对现实的自己,往往会恨铁不成钢。
李亚鹏对王菲说:“你注定是一个传奇。”确实,无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哪个行业,像王菲如此高冷还能那么成功的人真是凤毛麟角。这么多年来,她不出新专辑,在演唱会上说的话屈指可数,不上综艺节目,不参加商演,依旧红得让人连羡慕嫉妒恨的余地都没有。王菲25岁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大的烦恼是太红了。”看,你穷尽一生追求的东西,人家根本就不在意。
反观伊能静,就是那个一直很努力,一直希望能成为学霸的人。小时候看电视,经常会播伊能静的MTV,我妈每次看到她就很烦,说:“这人太做作了。”我问为什么,我妈说:“长得一般,顶多算可爱,还觉得自己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王菲是那种让你觉得超出了审美观念的好看,因为个人魅力太强。伊能静则太重视自己的外貌,重视到别人看着都觉得累的地步。
“做作”的评价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伊能静,不仅在形象上,也在事业上。她的歌路很窄,当初作为“飞鹰三姝”出道时,公司力捧的也不是她,而是另外两个人。为了不被公司和市场所抛弃,她只能选择努力突破自己,从日系忧郁少女到童话公主风,再到旧上海百乐门舞女造型,她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风格,唯独好像忘记了自己是谁。而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你努力了也未必能改变什么,而落在别人眼里只是做作和尴尬。
王菲在对待爱情上,真是“永远的高中女生”,有人认为她跟着窦唯住胡同,去公共厕所倒痰盂的举动是“委屈”,可在我看来,这也是她恣意的性情表现。我愿意的话可以给你倒痰盂,不愿意的话立马跟你说拜拜。别人的婚姻会考虑很多因素,儿女、财产、事业、名声等等,她自始至终考虑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爱不爱。
伊能静的爱情始终很狼狈,从初恋男友到庾澄庆,她一直是隐忍、付出而又不被认可和重视的那个人。她在《爱的练习本》一书中说,侯孝贤找她拍《悲情城市》,她竟然因为男友酒后性情大发的一通“我需要你”的电话,就立即放下工作,从台湾飞往香港。结果苦等之后对方却一直没出现,令她十分绝望。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惹怒了导演侯孝贤,惨遭《悲情城市》换角,让她丢失了成名的机会。
从18岁开始,伊能静就和庾澄庆在一起,因为门不当户不对,长久以来不被男方的家人和朋友圈接纳。爱情长跑14年之后,在洛杉矶注册结婚,甚至没有结婚戒指。此后,在伊能静的散文集《生死遗言》里,对于这场婚姻,她的遗憾和委屈清晰可见。如果她有王菲一半的清醒,就不会死守着没有希望的那段感情不放,又忍不住去别处寻觅温暖,最后落得尴尬的下场。可是这样的患得患失、摇摆不定的心态,我们普通人在婚内婚外也是有的,谁能保证一辈子从一而终?
如果你觉得伊能静声援《南方周末》,和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犯罪人)的妻子张晶结为姐妹,关心她和孩子的生活是作秀、搏出位的话。我想说的是,想出名,有的是比这个更好的方法。在千万条搏出位的道路上,伊能静选择了这条路,尽管依然做作,但也是她接近内心的选择。
她依然在写作,尽管还是跳不出小女人细腻敏感的范畴;她依然在各种烂片里打酱油,尽管还是很刻意地在乎自己美不美……她也许永远都做不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学霸,但是她依然相信爱情,关心他人和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事。她努力地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就够了。
也许你无奈地发现,一开始我们都梦想做王菲那样的人,可最后我们成了伊能静那样的人。王菲的人生,因为不可复制的完美,只能供人们顶礼膜拜,而缺乏足够的参考价值。要学就学伊能静,因为她的经历和挣扎,才是真正的人生。
(摘自微奇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