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冬梅
《狼图腾》:一首悲伤的挽歌
费冬梅
《狼图腾》是自《战马》后最打动我的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201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献出了《战马》这部力作,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拍出了战马的忠贞和善良,也拍出了我们长久以来对“马”的美好想象。《狼图腾》和《战马》一样,都是取材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但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路子。《狼图腾》没有《战马》的温情脉脉,它是绷紧了弦的人与狼的爱恨交加。
在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狼的人心中,“狼”是以一个凶狠残暴的形象出现在童话或传闻里的。自小便受如此熏陶和训化的中国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对狼的认知估计也大多如此。然而导演让-雅克·阿诺却成功颠覆了这一点。影片的第一个成绩便是通过种种事件拍出了“狼”的多面性,让我们对狼有了超出“坏蛋”之外的丰富认知。具体来说,电影从多个角度立体地捕捉狼的“性情”,大到集体捕猎的壮烈,小到狼在草原上的生活细节,小大之处无不用心。
狼围猎黄羊和战马是影片最震撼人心的两个片段,尤其是“狼马大战”一段,更是惊心动魄。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狼群发动了对军马的攻击,马被迫跑向草原的死亡之地——一大片泥泞的沼泽。风雪夜+群马+群狼,就已经构成了一个紧张激烈的大片。此外,“飞狼吃羊”一段更是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狼的智慧和协作精神。我们留意到,当众多饿狼飞入羊圈大餐之际,墙头上仍然有一只饿狼在站岗放哨,从头到尾并没有吃到羊。为了狼群的安全,这只狼竟然能忍住饥饿!当牧民发现情况后,圈子里的狼飞快地将死羊拖到墙角堆起,然后一个个踩着死羊跃墙而逃。即便不是大场面的几个特写,“狼演员”们也表现出色,比如陈阵抄近道在野山遇到狼群,这是“狼”作为影片的主人公第一次亮相。当茅草中的狼吐着舌头,风声鹤唳的意境立即呼啸而出。尤其是那两个狼眼的大特写,把恐怖阴森的气氛塑造得淋漓尽致。
电影《狼图腾》剧照
所有这些狼的戏份十分丰满,看得人血脉喷张,紧张不已。但电影分外动人之处,还不在仅仅呈现狼的狡黠多智,与此同时,它还让我们看到了狼的“温情”的一面。最让我感动的几个画面,其中之一是陈阵去掏狼窝,发现狼妈为了防敌,将几只小狼藏在了洞中洞里,中间还加固垒了一堵假墙。狼崽被掏之后,狼妈深夜里在洞边悲哀嚎泣。其二是陈阵给小狼喂食之际,从洞中探出脑袋的小狼,竟然有一副十分“温柔”的神情。此外,小狼对狼群呼唤的稚嫩回应,闻到狼尿的兴奋,拒绝被牵引,时时刻刻寻找自由等等细微之处,都被导演处理得非常细腻。
可以说,影片把草原上的“强者”狼群的性格、命运以及它们在枪口下“可以被打败但不屈服”的悲剧感刻画得非常棒。“狼”才是法国导演心目中的主角,对于“狼”的刻画明显多于对人的刻画,话说回来,这一点既是优点,某种程度上也是电影的弱项,即电影过于重视对狼的表现,因而淡化了对于人物之间情感、纠葛的描摹。
影片除了重点表现“狼群”之外,便主要围绕“生态平衡”这一话题来结构叙事,探讨的是人、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狼,黄羊,鼠,人,是草原上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在最懂草原的毕利格老人那里,遵从自然之道,是他的行事准则。为此,老人尊重狼群,从狼口偷走黄羊之后,又主张给狼群留下一定数量的黄羊,不把狼赶尽杀绝。虽然陈阵是养狼人,也是故事的叙述者,但却非影片的精神核心。最爱狼最懂得狼的是老阿爸毕利格老人,导演选用曾成功扮演了成吉思汗的老演员巴森,可以说是非常明智。巴森将毕利格的沉稳、智慧和对草原的“大爱”表现得很到位。毕利格是草原人的代表,相信“腾格里”,相信草原有更重要的“大命”,他也是最懂“狼”的草原人。正是从毕利格老人这里,陈阵了解到了草原生态的重要一环“狼”的意义,也领悟到了“狼图腾”对于草原人的重要性。而包顺贵和来自农区的新兴牧民,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不自知。构成了和陈阵、老阿爸、嘎斯迈对立的一面。导演一面重在表现“自然”,另一面聪明地没有太多触碰“政治”——即文革语境,而只是蜻蜓点水地通过包顺贵这个承上启下的“中间人物”来传达政令,也正是这些急功近利的政策,让草原人和狼陷入了最激烈的争斗之中。
电影《狼图腾》剧照
电影的整体节奏表现得很“有分寸”,对狼时而从整体上浓墨重染,时而从细微处“工笔细画”,“群狼”与“独狼”,“野狼”与“小狼”,从各种角度来刻画,既壮美又细腻,既避免了不少大片的“浮而不实”,又没有拘于细处。总体上,有筋有骨,有血有肉。可以说,这是一部花了心思的电影。
相比小说,电影修改了部分情节,让情节更紧凑,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节之间的过渡缺乏铺垫。比如陈阵养小狼的动机,陈阵和嘎斯迈的情感,以及知青和草原人的交往、冲突等都没有很好地得以表现。总体来说,影片的故事性并不强,人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摆脱突兀之感。对某些人物也缺乏更深入的刻画,比如出卖了雪窝地址的猎人沙茨楞,影片没有进一步挖掘他的愧疚心理。此外,配角杨克的戏有点多余。
值得一提的是,陈阵和嘎斯迈的感情在电影中是个比较重要的线索,但始终表现得很淡,若有若无,点到即止,即便两人心心相印之际,也只有嘎斯迈轻轻说了一句:“你这个汉人。”没有热烈的表达,也没有唯美的画面,演员黝黑粗糙的皮肤,像草原般质朴无华,然而这让我深深感动。阿诺拍出了草原狼的“性格”,也拍出了草原人的“性格”。总体而言,影片内容很饱满,故事很紧张,但手法却举重若轻。看起来松散的叙事结构和场景,需要观众的补白和想象。否则,则容易有零落之感。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虽然剧情紧张激烈,但仍然止不住浓浓的感伤,仿佛自己就是电影中的陈阵、杨克和老阿爸,只能眼睁睁看着天鹅湖的静谧美好被破坏,天鹅被猎杀,狼群被清扫。人们为一时利益所诱,不顾草原的大忌,采用火攻,枪打,招摇着现代化的武器,将草原狼逼上了绝路。最让人悲哀的是,在这过程中,草原的守护者们心有余却无能为力,并且还不得不加入到“侵害者”的行列。
“你们为什么要开枪打天鹅?天鹅那么美!”电影放映结束,留在我脑海里的是配角杨克的这句话,这句话反反复复在我脑海晃悠,挥之不去。是啊,天鹅那么美!可是这质疑在饥荒混乱的年代是那样的书生气、天真和无力。在外来的知青眼中,草原是“美”的化身,在末代牧民毕利格眼中,草原是“大爱”的化身,而在包顺贵的眼中,草原不过是脚下践踏的立足之地。老阿爸和所有草原人敬畏的“腾格里”,草原的“大美”与“大爱”,粗糙野蛮年代的农场主任包顺贵当然不能理解,他斗志昂扬地指挥着部下开垦草原。美丽宁静的天鹅湖,将面临何种命运,电影没有呈现,观众已经想象得出。
2015年的春节,关于农村的怀旧成为一时热点,而《狼图腾》某种程度上和这个热点形成了共振。当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当牧民不再拥有草原,他们的失落和伤感,想来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很少看到牧民对于草原生活的怀旧文章。
百灵唱了,春天来了。
獭子叫了,兰花开了。
灰鹤叫了,雨就到了。
小狼嗥了,月亮升了。
……
这首童谣是《狼图腾》小说中毕利格老人哼唱的,在看电影之前,我猜想电影的结局会是这样的一幅画面:狼群被杀光之后,小狼也为了争自由死去,老阿爸伛偻地骑在马上,苍老而悲伤的歌声充满草原。不曾想阿诺给了电影一个光明的尾巴,他让小狼得到自由,并让其承担族群的重任,在草原重生。在陈阵天葬老阿爸之际,小狼再现,与主人隐忍告别。狼的野性、残忍、暴烈在电影结束之际被悄然淡化,留给观众的是一只孤独而自由的高贵白狼的形象。人与狼的仇恨争夺,在最后,被一缕温情悄然化解。而那只终于转身离去的小狼,让观众忍不住挂牵。
影片结尾,天空中出现了一只疾奔的“白云苍狼”,这是片中唯一超现实之处,它当然表达了一个象征:“狼图腾”犹在,草原的希望犹在。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阿诺导演一个善意的谎言。
费冬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