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始你的留学生活

2015-12-23 06:23方柏林
读者·原创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留学生生活学校

文_方柏林

如何开始你的留学生活

文_方柏林

据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01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年留学生贡献给美国2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9亿元)的学费收入。可是留学生无法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的情形屡见不鲜。这样的水土不服,高校也很苦恼。2014年5月,美国“教育顾问委员会”在做了广泛调研之后,出版了《如何支持留学生》一书。

书中称,留学生来到美国,有个独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第二个层次是解决软环境问题,包括支持、关系和资源;第三个层次是解决心理需求问题,包括信心、成长和友谊。我曾经也是一个留学生,算是过来人,后来长期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也常和国际留学生办公室合作。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我认为留学生刚来美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尽快适应新环境。

事前的准备

中国留学生在来美国之前,总担心有些东西在美国买不到,故而会参考比较笼统的攻略和清单,把吃的喝的甚至锅碗瓢盆都带上。其实,不妨提前上网了解一下目的地的环境,再做准备。在大一点儿的美国城市,很多中国食物都能找到;而在偏远的地方,即使你带上两箱子东西也坚持不了多久,迟早得适应。所以无论怎么看,都不用操这份心。你应该预备的是一些在美国不易找到的东西,尤其是“精神食粮”,如图书和影像资料。当然,影像资料千万不能带盗版的,否则被海关查到,问题可就严重了。

解决生活问题

刚来美国的学生需要应对倒时差、找房、找车、去银行开户等问题,这些不可一蹴而就,但最好尽快解决。这时候,可以找中国学长咨询,减轻一点儿认知负担,少走些弯路总是好的。你还可以尽早加入留学生组织,多看看他们提供的相关信息。当然,日后不能永久性地待在这个小圈子里不出去,否则会形成“留学生气泡”,和当地学生、社区绝缘。

参与开学时的各种活动

刚来时你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尤其是入校培训期间,美国人常说这叫“对着消防栓的水龙头喝水”,不免有被淹没的感觉。即便这样,还是要迎难而上,不要错过学校为了让留学生“软着陆”而组织的各种活动,也尽量去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了解关于移民、工作许可、学籍管理、社区资源、人身安全、学习方法等有用信息。开学之后,除非你转学重来,否则很难再有类似的机会去集中了解周遭的小环境和美国的大环境。这些活动一定要亲力亲为,不要指望通过同学们的转述来了解,因为大家的需求和英语水平不一样,话传来传去可能会走样。

利用学校的资源

美国高校的学生服务全面而深入,你应该尽早去了解这些服务,看自己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得到帮助,而不仅仅依赖“熟人圈”。让专业人士来帮你,你会进步得更快。很多学校都有写作辅导中心,帮你修改作文。我们学校甚至还有演讲准备中心,帮助学生练习演讲。生活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问题,可以去找心理咨询中心—在国内大家对此可能会有所忌讳,但在美国人们对此司空见惯。很多美国本土的学生会因考试前压力过大去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很多学校还义务提供法律咨询,你可以在那里得到一些基本的法律建议。绝大部分服务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的。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对性格外向开朗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存在语言、心理等障碍,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渠道去接触他人:学校有时候会建立“结对帮忙”的关系,让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结成对子互动,有时候还会安排当地家庭接待留学生。一些社会团体,如教会,也会组织这种活动。这些有组织、有结构的圈子会对你非常有帮助。不要局限于面对面的圈子,你也可以加入各类网络圈子,和周围的人互通有无。

主动走出“气泡”

《如何支持留学生》中称,在美国的留学生中73%的人仅有“两个以下”的美国朋友。书中甚至提到,有位中国学生郁闷地抱怨,美国人虽客气、友善,但总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就是交不到真心的朋友。我想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大部分美国人本来就喜欢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就是所谓“没有篱笆做不好邻居”,保持距离并非刻意针对你;二来很多美国学生对其他国家的人缺乏了解,除非你主动靠近,否则他们更愿意接近跟自己类似的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中国学生不也一样?大家都得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各自的舒适区。总得有人迈出第一步,留学生与其等着他人来接近你,不妨主动了解美国的社交规则,主动去发展友谊。同时,对习惯与他人保持距离的做法,不要“玻璃心”。

猜你喜欢
留学生生活学校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生活感悟
学校推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