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语文学科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问题,更是成为了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拥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情况,应该在中学普及思想品德教育,以加强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素质。
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设置的教学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而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作文一般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为主旋律,只要我们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自觉地把这些因素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作文教学就将获得意外的收获——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一、在寻找题材中启迪学生热爱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只有满怀生活的热情,才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生活、以满腔热忱的姿态去参与生活、在平淡无奇的环境中去创造生活,从而在厚实的生活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第一手素材,使得习作时文思泉涌。因此,教师可敏锐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使学生懂得:平时不关心集体、不热爱劳动、不乐于助人、不体贴长辈、整天在盲目的贪玩中让时间生活从自己身边悄然流逝,那么,看到作文题目,就会束手无策。如果以爱心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以热心去参与、创造生活,那么就能深刻、精确、多角度、创造性地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这样,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素材的同时,也就向学生揭示了要热爱生活的真谛。
二、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的良好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把自己每周的所想所感写出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班,开学后不久,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让学生写体会,有什么想法,对老师有何建议,鼓励他们尽管写出来,实话实说。其中两位学生的心里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一位学生说自己是班中的差生,被人瞧不起,其实他也想进步,问老师有什么方法。还有一位刚转进的学生,因成绩没有想象中的好而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去。我发现了这一情况后,立即找这两位学生谈心,首先鼓励第一位学生,肯定他积极要求上进的心情,并鼓励他只要肯学,要学,上课专心,作业认真,成绩肯定会上去的。对另一位学生,我首先肯定他有上进心,接着帮他分析原因:首先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学校换了,老师换了,同学也换了,你不适应。第二是以前的学校在农村,现在的学校在县城,一个农村的好学生到我校以后成为一个中等生是正常的现象,只要调整心态,勤奋学习,过一段时间后,老师相信,你的成绩肯定会上去的。果不其然,到期中以后,其中一位同学的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到现在单元测试时平均70分左右。另一位同学也不想回原学校去了,因为他的成绩已趋于平稳。是呀,在平时的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是多么重要!
总之,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灌学生理想的花朵,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尽管作文教学因人,因内容、环节、顺序有异,但环节的基本要素不变,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内涵,只要我们稍加留心、细加研究,我们教师就能在作文教学中优化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真正体现语文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