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靖 周明智 史小燕 朱虹
摘要:随着当代大学生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日益显现,高校中说教式灌输模式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僵化,动手能力低下,创新意识淡薄,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迫在眉睫。通过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旨在为高校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素质教育 对策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21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重规章制度,轻人文关怀”教育管理模式让大部分的教师仍沉浸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也都习惯了“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以至于进入高校后,大学生普遍出现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梦境解析、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和强迫症等八大困扰问题。应试教育桎梏下走出来的大学生麻木、呆板、木讷,创新意识淡薄,几乎不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国家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素质教育改革举措。2002年教育部确定国内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在全国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教育部、科技部共同组织推进“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工作。2010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同年5月,首次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后来又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考改革、大学综合改革、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属高校降低属地招生比例,还将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促进教育公平性。改革举措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必须有破釜沉舟的气魄和激流勇进的心态,否则本应积极活跃、丰富多彩、充满挑战的大学舞台终将沉寂无言、黯淡无光。特别是在面对当今各大高校积极扩招的严峻形势时,更应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加大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确保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大学生教育的投入水平较低
中国对教育的投资虽然在近些年有所增加,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水平相比始终是低投入。1986年,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达到4.07%~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据此,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20世纪末达到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4%,但是这个目标直到2012年才实现。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达到了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4%,21世纪前十年就达到了占GDP的7%。中国从1993年到2012年,历时20年才达到占GDP的4%这一目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水平相差甚远。如图2.1和图2.2所示,尽管我们达到了这一目标,教育支出也在增加,但增加幅度却很小,尤其是从2012年以来,教育支出的投入趋于平缓,这使得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愈益拉大。
图2.1 2010—2014年中国教育支出 (单位:亿元)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亿元][教育支出]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年份]
(数据来源:http://www.mof.gov.cn/index.htm)
(见附图2.2)
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投资不足体现在辅导员的数量与质量上。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师生比基本在1:200左右,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人数差别则更大。辅导员配备不足将直接导致学生与学校管理之间的漏洞,并造成大学生成长环境质量的下降。
(二)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尽管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高质量、杰出的、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却屈指可数。一定程度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学术机构的实力。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14所大学与诺贝尔奖建立联系,分别分布在47个国家。其中排名榜首的美国占134个名额,其次是英国和德国。反观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寥寥无几。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的疑问,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忽略大学生教育管理主体的决定性作用。在教育部做出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后,许多高校也尝试性地采取许多措施,企图慢慢淡化原有的封闭式的教学思想,为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做铺垫。这些措施也确实富有创新性与可行性,对教育改革来说也确实是一种助力,但是仍然忽略了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如果一项政策主体没有参与,那么效果可想而知。
(三)资源分配和学科发展极不均衡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专业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最突出的一点体现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国家对重点大学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其他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同时,没有公平竞争机制的约束,同样不利于重点大学的发展,容易出现投入高于产出的现象。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负责完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显示,在我国69所重点大学中,约一半高校过去3年“投入高于产出”,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另外,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还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教育的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远好于中西部,西部最为落后。专业发展不均衡则体现在,有些热门专业由于就业好,选报的人数是其他专业的几倍,而一些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却无人问津,甚至出现很多学生愿意选择二本院校的热门专业也不报考一本院校冷门专业的现象。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的改革对策
首先,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实行的公共教育经费分担模式,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学区)及私人共同投入。资助计划以法令的形式形成国家或州法令,以法令带动资助。中国也可以效仿此法,把教育的投入分一部分到各级政府,以行政法规指标来保证其执行,并引导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国家应积极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借鉴美国的“启发式”教育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探索出具有社会主义国家素质教育特色的新模式。
(二)高校层面的改革对策
第一,高校、家庭、社会应协同努力,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变化,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生教育的管理体制。因为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而且是社会与家长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校内,应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的管理人员更要善于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在做决策时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第二,人才培养计划中应增加由企业参与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邀请企业一线、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授课,以此深化高等学校普遍缺乏的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创业实习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以贴近实战的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中国梦”为标杆,做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普遍比较低下,出口成“脏”,坏习惯处处彰显,任性而为。基于上述现状,迫切需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典型的道德事例感染学生,以此鼓励、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
四、结束语
时代的进步引领教育的进步,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也将会朝着自由化、灵活化方向发展。未来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上,应支持大学生多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是创造更多让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智商与情商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1]陈莉.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2]汤佳乐,程放,黄春辉,曲雪艳,徐小彪.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88-89+135.
[3]孙昊哲.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4]赵振华.新时期文化校园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
[5]肖靖,周明智.试论以金融素质教育撬动大学生人才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5(15):56-57.
[6]王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90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34-36.
项目基金: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编号:JX201520)。
作者简介:
肖靖(1978- ),女,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