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广 王鹏文 丁德亮 臧凤艳 李明
摘要:《种子生物学》列为校级精品课以来,我们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做了一些探讨,主要在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种子生物学 实验内容改革 考核
方法改革 探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15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基地。随着高校的扩招,其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原先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也就是说高校的本科教育应着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而劳动者的首要能力是动手能力,培养动手的主要方式就是实验教学。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对增加毕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大有裨益。
《种子生物学》是种子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位课程。该课程作为进一步学习《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管理与营销》等课程的基础,不但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实验教学是《种子生物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1]。种子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如种子生产,如果没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就很难保证生产种子的质量。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确定“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农业篇中,把种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因此,加强《种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是与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相吻合的,其意义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种子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借《种子生物学》列为我校校级精品课之机,笔者对《种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种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方面
一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将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附属,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同时由于教学学时的减少,对实验教学越发不重视,这从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即可得到验证,以我校为例,实验教学仅有6学时,这让我们怎么安排实验内容?其次在时间安排上也不尽合理,实验课应安排在理论课讲完以后再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其促进理论学习的目的。而我校实验教学大都安排在开课的前几周,纯粹是为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做实验,往往不考虑与课堂教学是否同步,这样学生做实验完全没有理论的指导,实验教师在实验前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实验原理、内容及步骤的讲解,这样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大为缩短,致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数量的严重不足。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数量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没跟上,一个实验室往往是几门课在用,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会出现顾此失彼,这可以说是全国绝大多数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实验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实验项目数严重不足,主要是实验学时安排太少。三是验证性实验项目占的比例过大,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目的[2]。
(二)实验仪器设备方面
这个问题的出现和前面有关联性,也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而硬件设施的建设没跟上。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建设上存在着“假大空”现象。“假”是指假大学、假文凭,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民办院校,国办高校一般不存在;“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不一样,人家大学注重的是“大”师,而我们是注重招生规模大、校园面积大、校门大等;“空”是指图书馆里空,实验室里空。“大”是“空”的基础,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有限,建大楼、大门占用的大部分,学生宿舍的建设又不少,剩余的用来买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的资金就微乎其微,怎能不“空”?
(三)考核评价方法方面
实验教学包括前、中、后三个教学环节,前是指实验前的准备预习阶段,并且要求学生写出预习报告;中是指实验操作过程,后是指实验报告。虽然包括三个环节,但实验成绩主要考查实验报告。这种考核方法显然不利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前面提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但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素质也有所降低,不但课上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较多,而且实验课上不认真操作甚至不做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如果实验课教师不在现场盯着,实验课便成了学生聊天娱乐的开放课。倘若仅以实验报告作为最终的考核成绩,不但有失公平,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因为有的学生操作不认真甚至没做,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写出的实验报告水平超过了认真操作学生,教师如若仅凭实验报告给出了高分,这对认真做的学生就是巨大的不公平。以上是现今《种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考核存在的弊端,其已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
二、《种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以上列出了《种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问题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就能加以改革,有的问题必须依靠学校甚至国家的政策调控才能达到真正的变革。下面仅就《种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改革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一)实验教学内容方面
这方面涉及的问题较多,要想全面变革不现实。一是扩大实验内容,增加实验学时数,通过跟有关领导的协商,已达成初步共识,即修改《种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增加实验教学时数,由6学时调整为10学时。二是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开出的先后次序,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以下是调整前后的实验内容对比。
表1 调整前后实验项目对比
[调整前的实验项目\&调整后的实验项目\&1.主要农作物种子
形态及构造观察\&1.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及构造观察\&2.种子生活力的测
定方法\&2.种子发芽力的快速测定方法\&3.新陈玉米种子活
力比较\&3.PEG引发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4.盐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5.GA处理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通过上述调整,不但使实验课与理论课协调同步,而且丰富了实验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种子生物学应掌握的主要实验内容。
(二)实验仪器设备方面
完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加投资额度,这主要靠学校领导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后做综合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既然这个问题的改革是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就不闻不问坐以待毙吗?当然不能。“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创新实践者的性格。为此我们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先后与天津市津丰种业公司、天津市种子管理站、天津天隆种业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多形式的合作,以充分利用它们先进的仪器设备做我们不能做的实验。这种合作已进行了3年,通过合作不但增加了实验的内容、扩大了实验开出率,而且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不失为解决仪器设备不足的好办法,应大力推广。
(三)考核评价方法方面
这方面的改革我们确实费了好多工夫,要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难度很大。首先是硬件条件的制约,由于仪器设备的短缺,好多实验要分组进行,2个人甚至更多人共用一套仪器,难免就有个别学生偷懒;其次是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简单,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实验报告千篇一律,很难分出好、中 、差,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及构造的观察”为例,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学生按实验步骤操作即可,完全是一种工厂化的体力劳动。为改变现状,我们对实验方法做了改革和创新,实验内容没变,只是把作为实验材料的作物种子做了一些调整。原来所有实验种子都是事先已知,而且是每种都分开的,全体学生都一样。现改为每个学生一人一个磁盘,每个磁盘放数种混合在一起的实验种子,而且每个磁盘中的种子不完全一样;教师事先也不告知种子的名称,由学生自己鉴别种子的名称,并鉴别其所属的种子类型,在实验的报告中写出所用的实验材料种子的名称,教师根据其所列出的实验材料种子是否齐全与准确进行评判,这样做就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现象,也加强了学生对课上所授内容的理解。以上是实验操作过程的改革,除此之外,我们在实验报告的评判上也做了一些改革。就是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的实验目的及意义、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结果的“四部曲”模式,在实验报告的最后一项增加了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思考题的答案教材上找不到,要想答好,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而且思考题的分值占20%以上。这种做法避免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实验室做完了实验就万事大吉,要想完成实验报告,还必须完成后续的查阅文献的工作,这不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此做法的弊端是增加了教师批阅实验报告的工作量,要求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
三、小结
《种子生物学》精品课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探讨与实践,形成了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正好适合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靠谁创业?靠谁创新?只有靠拥有创新思维且动手能力强的新一代大学生。可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关系到我国长久发展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体高校教师的足够重视,并付诸到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发现,学生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队精神。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3],这对他们毕业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工作环境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3年工作所取得的一点成绩,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同仁月后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赵勇,张建,王季春等.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234.
[2]王芳.“种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2):463.
[3]张秀玲,李岩,郑秀英.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12):158.
作者简介:
郑志广(1965- ),男,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种子生理。
王鹏文(1957- ),男,辽宁营口人,博士,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
丁得亮(1959- )男,天津人,学士,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
臧凤艳(1972-),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种子实验教学研究。
李明(1978- ),男,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作物遗传学实验教学研究。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