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教学中设问和讨论式教学思路和过程

2015-12-22 05:59贾国梅陈芳清许春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4期
关键词:土壤学

贾国梅 陈芳清 许春霞

摘要:课堂设问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的土壤学教学乏味和枯燥的状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师生和学生间的互动,使教与学充分结合起来。本文详细介绍了土壤学各章节设问式教学思路和课堂讨论问题及其过程。

关键词:课堂讨论式教学;设问式教学;土壤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89-02

土壤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农林、生态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土壤质量的优劣和食品安全紧密相关,因而土壤学教学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后土壤学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生涩的理论,名词解释又多;当今新一代的大学生,很少接触农业,对农业知识了解甚少。如何搞好土壤学课堂教学,并在不影响土壤学理论知识的授课前提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在充分熟悉土壤学教学内容、扩大教师的知识面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尝试了设问式教学和课堂讨论模式,把教与学充分的结合起来。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设问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过程

《土壤学》是一本古老而基础的课程,概念偏多,内容理论性很强。传统的土壤学课本中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的联系较少,而理论性更强,所以长期以来这门课的教学乏味、枯燥,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很多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设计很多悬念,贯穿到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中,引导学生遐想。同时引入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授土壤矿物质土粒时,当学生听到这一名词事,很多时候都认为不就是泥巴吗?需要分的那么清楚吗?但是当我们设计问题:宝玉、水晶是什么做的?特性如何?由什么构成?同学们就会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由此展开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当同学们了解了矿物的类型和特点时,我们再次引入旅游景点的特点,比如黄山的山的构成、溶洞的形成等,学生再次被吸引,这样层层剥开,知识点逐步引入,学生产生了兴趣;紧接着引入火山爆发的知识,当火山爆发后,接着会发生什么呢?多年产生的化石哪里去了,我们看到的有些山的剖面图怎么是一层一层的?由此引入了岩石,岩石的类型;当同学们对岩石有了认识后,再次引入风蚀蘑菇、新疆鬼城等知识,然后讲解风化,母质,土粒构成,土壤类型,接着再引入铁矿顶部的铁帽、狮身人面像的原因,石林的形成,铁矿晕圈产生的原因,有些种子在某些土壤中很快发芽,很有些就不能?为什么呢?接着讲解土壤类型的特点。

在讲授土壤有机质时,提出问题:植物在土壤中能够生根发芽,原因呢?肥力的主要构成物质是什么?引入有机质及其概念,那么他的来源有哪些?当讲授土壤微生物时,引入土壤微生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研究方法。问题:哪些是含碳的物质,我们怎么观察到有些土壤有机质多,有些少呢?感官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标准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引入有机质转化的过程及其特点、影响因素,这个时候引入目前的研究成果和热点:土壤碳。接着再讲腐殖质,引入问题:南方土壤和北方土壤的不同,接着再讲土壤腐殖质的特点、影响因素。最后引入问题:如何合理保护土壤,接着讲解有机质的管理。

在讲授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这章时,概念多而又杂。所以讲解中选择性讲解关键的概念,引入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公式,计算土量、有机碳储量、氮储量,这些都是当今的研究热点。随后讲解和梳理土壤结构知识,用图的方式直观的观察土壤空隙和微生物活动的结果,推理出团粒结构的三大优势,促使团粒结构形成的动力。

在土壤水一章中,概念也偏多,公式更多,所以设计非常重要。首先分析我国的水状况和用水特点,分析南北方的差异,引起学生注意,然后提出问题:如如何知道土壤中水多少呢?引入土壤水的基础知识和测定方法,如果不能测定,如何判断呢?引入手感的类型和特点。当土壤长期放在空气中,其内有无水分呢?设问讨论,引入水分的形态学类型和特点。接着提出问题:粘质土毛管水上升高度反而较低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梳理前面讲过的知识点。教师总结后并进一步引出新的知识点——水分常数,然后再次提出问题:(1)砂土和粘土的水吸力谁大谁小呢?(2)水分的从水吸力?流向水吸力?

在讲解土壤空气及热量状况一章时,概念还是多,且抽象,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概念分析,引入问题:砂土热容量大还是粘土热容量?湿土与干土相比哪个导热快?哪种土壤的昼夜温差小?春天天气热,室外感觉热了,但是室内还是不热,原因呢?将生活常识和土壤学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一章是一个综合性的章节,联系到了以前所学过的所有知识,而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多土壤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常识。通过看图提出问题,引入胶体的概念,然后看图讲解其类型,接着引申到我国粘土矿物的分布特点。本章讨论和设问的重点在供肥性能上,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供应强度大,但是土壤速效养分的容量少,结果植物生长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呢?养分供应时间短,有什么结果,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最终使学生建立有机肥料为基础,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思维定式,并体会各种肥料的施肥体系的意义,即精耕细作,疏松耕层,以耕促肥;合理灌排,调节水、热、气状态,达到以水促肥的目的;用养结合,进行合理的轮、间、套作。

二、改革教学方法,尝试大班分组讨论的具体过程

在土壤学授课之前,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组,分别坐在一起听课和讨论。在讲解土壤矿物质和土壤质地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土发老苗而不发小苗?发小苗而不发老苗?为什么有些土叫冷性土或热性土?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辩论补充,教师及时引入冷性土和热性土的应用常识,告诉学生在种植花卉时应该采用哪种土比较适合。在早春温度低时,如何处理土壤,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在讲解土壤有机质来源后,提出问题讨论:林地、草地和耕地三大常见植被类型,哪种土地利用归还土壤有机质多?通过讨论,学生对恢复生态学也有了认识,同时,教师及时引入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和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因和研究进展。在讲解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因素后,提出问题:秸秆还田一直提倡,为什么目前实施的比较少?南北方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比较高的是哪个?原因呢?南北方凋落物分解实验,在取样时间上如何设计?在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中,学生不仅对有机质的理论知识有了认识,而且对中国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和宜草则草、宜林则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土壤孔性、结构一章中,颇多的概念让教师和学生头疼,改革授课方式仍是重点。教师讲解基本知识后,提出问题讨论和辩论,梳理知识,细化知识。如,从土壤孔隙类型来解释大水漫灌和滴灌的区别?砂土、粘土和粘壤土的孔隙度顺序和排序的原因?土壤结构不良,简单的从理论上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吃透,我们从谚语和日常生活中泥塑的角度讨论和引导,学生对土壤结构和机械性能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

土壤的水吸力是一个重要的能态学特征,但是如果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我们可以通过图解讲解,然后讨论问题:砂土和粘土的水吸力哪个更大?使抽象的能态学知识具体化。在讲解土壤热容量时,概念讲解后,提出问题:砂土和粘土的热容量哪个更大?入冬前小麦灌水可防冻的原因?而春天灌溉返青水又不宜过早的原因?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掌握热容量后,讲解导热率,再次提出湿土和干土哪个导热快?哪种土壤昼夜温差小?干土和湿土相比,哪个升温快?四季变化,室外的温度变化和室内有什么区别?通过层层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对生活常识也加大了理解。土壤胶体一章除了基本知识外,很多是综合性的内容,讨论问题能够全面理解和梳理以前所过的土壤学知识,通过提问:南北方土壤pH值的变化及其原因?了解了土壤保肥性能的强弱,一方面理解了盐基饱和度和阳离子代换量的知识,另一方面充分掌握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实施效果

通过对一个教学班的问卷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堂设问和讨论教学效果好,改变了课堂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死板、乏味、难理解、听课人不多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理解了理论知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持久性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们在课堂设问和讨论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讨论教学使他们不断的动脑,思考,压力大,且讨论时容易出现冷场,他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另外,目前土壤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讨论的题目都是教师提前设计的,很少有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而在课堂上讨论的。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还是不够。

四、结语

通过对土壤学这门理论性很强的生态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和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与学的互动,开发了学生即兴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土壤学的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虽然这门课的书本知识枯燥,但是通过讨论式教学,认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记忆力持久,提高了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贾国梅,陈芳清.生态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猜你喜欢
土壤学
《土壤学报》2019年度优秀研究论文
《土壤学报》2016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土壤学不应忽视对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土壤学 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环境土壤学研究热点
浅谈案例教学在土壤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