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5-12-22 08:51河北省南和县河郭学区054400
学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阿长情境课堂教学

(河北省南和县河郭学区054400)

卢莉芹 (河北省南和县实验中学054400)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赵红强(河北省南和县河郭学区054400)

卢莉芹(河北省南和县实验中学054400)

课堂教学由诸多要素构成,教学是“艺术”还是成“遗憾”,一些

值得关注。

课堂教学解读教材教学切入创设情境

近日,我观摩了“河北省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听了十五节课,得到了一些思考,现用几组词呈现出来与大家交流,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教材与教法

语文教学中,准确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知道利用教材“学什么”了,才能决定“怎么学”。否则,任何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桥之美》,这是一篇美学小品,吴冠中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这一点从标题可以看出:“桥之美”是偏正短语,重点在美,是说桥的美,而不是说美的桥;这一点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关键句也可以看出:“不过我之爱桥,……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知道了这一点,我想讲课教师就不会用歌曲《北京的桥》来引入,因为它歌唱的是北京桥的美丽和北京的快速发展;知道了这一点,教师也不会在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简笔画出你最喜爱的一座桥”;知道了这一点,教师更不会让学生“自由跳读课文,看作者笔下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桥”,而可能这样设计: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二、中肯与啃中

一篇文章,在主题或结构上往往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句子,从它切入文章,简洁、顺畅、清晰,这就是“中肯”。

张家口市王若愚教师执教的《老王》这一课,就突出了“中肯”的特点。教师检查预习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车夫老王的?学生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以后的学习围绕这个句子依次展开:

1.老王有哪些“不幸”?不幸的老王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2.作者为什么详写“病中送物”一节?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相关材料和语句,体会老王的不幸遭遇和善良性格,感受其人性美。)

3.杨绛先生究竟为老王做了什么,竟让老王用尽生命的最后力气来回报?

4.作者自称是幸运的,她的幸运表现在哪里?(这里了解作者的不幸,理解作者的善良和人性的美。)

5.作者的愧怍从何而来?愧怍之余还希望什么?(这样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解读文章抓住关键句,可以得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可惜我们很多的教师在教学时不是“中肯”,而是“啃中”。课文犹如香喷喷的烤鹅,反正我知道哪里营养也不错,于是率意而为,东一口,西一口,啃是啃中了,只是没了主次,少了章法,给人以凌乱感。

三、妙笔与败笔

深入理解文章,有时需要体验和创设情境,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劣如何断定?我们看两个例子。

唐山市袁庆国教师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片段:选读三段文字,品析语言,体验情感。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学这一段,教师引导学生表演读,先理解“切切察察”,然后模仿阿长说话时的动作,并用自嘲语“这教师长得太难看了”让学生作为说话内容。在活灵活现、风趣幽默的表演中,学生领会了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体会到了“我”对阿长的厌烦。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学这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大”和“摆”进行品析。通过模仿,学生知道“大”字形象地写出了阿长的睡姿;“‘摆’成”和“‘睡’成”的比较,则让学生意识到“摆”是动作者有意而为,更体会到“我”对阿长的厌恶。

3.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学这一段,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朗读,“阿妈,恭喜……”读得睡意朦胧、极不情愿,“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读得喜出望外、心满意足。

这个片段的情境体验紧扣文本,抓住语言训练,语感培养、词句品读都很到位。

再看《感悟珍珠港》的教学片段。学生读文,交流描述战争惨烈的句子后,开展一个语文小活动:请一位同学以战争幸存者的身份来介绍这次事件的始末。一位学生弯着腰,颤巍巍的上场,以一个美国老兵的身份讲述他所经历的珍珠港战役,其间多媒体展示战争画面,播放哀伤的乐曲,讲述结束学生又颤巍巍的下场。该片段用时四分钟。

学生的表演真的很精彩,有做演员的天赋。只是这一表演内容游离文本,下这么大工夫表演,不如多读一遍课文。况且在表演学生上场下场时,其余学生哈哈而笑,这一笑,就使课堂沉重、悼念的氛围荡然无存。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情境表演是“妙笔”还是“败笔”,就看你有没有把文本作为土壤。

四、感悟与感误

语文课堂很流行“感悟”这个词,可是当我们的感觉“跑偏”时,就造成“感误”了。

比如,《大自然的语言》这课,学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作者用到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四个词,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差别,造了个句子:今天这节课,首先表现最好的是一组;第二,是这一组;第三,是这一组;此外,是这一组。这里好像有点“误”,教师把这四个词当成了排先后次序,其实这些词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这是主次之分。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表现次序的词语造句”。一女生回答:“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二要有系统的训练,第三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需要很好的机遇。”这句子造得多恰当!可惜教师没有反省自己。又一男生造句:“教师提问,首先是叫的最左边一组,第二是叫的左边往右的组,第三是叫的五、六组,此外叫的是七、八组,最后没有叫到我们组。”教师的影响在这个男生身上明显的表现出来,又可惜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课堂上出现“感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引导思考,教师出现“感误”,则要依靠课后反思来纠正。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还是希望在教学的路上,我们能少点遗憾,多些艺术。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阿长情境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