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琴 陈茸
【摘要】本文采用听辨实验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中亚汉语学习者感知汉语声调单字调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汉语声调;听辨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声调。声调就是一个音节声音高低的变化。这种音高的变化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即使一个字的音节和拼写一样,如果声调不一样,那么这个字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习得汉语语音的关键在于汉语声调。大量的语言研究都认为,语言的感知先于语言的产出,尤其是在语音的习得过程中,正确的感知相应的可能带来正确的产出,而错误的感知则必然导致发音的偏误。对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声调听辨实验,判断其在声调感知上呈现的偏误特点,可以在声调教学中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中亚留学生的母语虽然不尽相同,有俄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但俄语在这些国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会熟练使用俄语。且不管是其母语还是俄语都为非声调语言,主要通过语调的上升和下降来表达语气和情感,与汉语声调区别意义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根据对比分析理论,二语和一语中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中亚留学生的汉语习得过程中,声调是最难习得的部分之一。笔者(2012)曾对中级水平的中亚留学生汉语声调单字调的产出情况进行声学分析,发现其习得汉语声调难易顺序为:上升>阳平>阴平>去声。那么其感知汉语声调单字调的情况如何?在感知方面,其习得汉语声调的难易顺序是否也一致?本文采用听辨实验的方法,分析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中亚汉语学习者汉语单字调的感知情况, 主要从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难易顺序、容易混淆的声调方面,从感知的角度探讨其习得汉语声调的规律, 为汉语声调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实验对象及实验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研究所选实验对象均来自通用语为俄语的中亚国家,入学后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学习汉语,在本校学习汉语专业1年,且HSK成绩过了3级。鉴于此,我们认为其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中级。性别差异将不在本实验中讨论,因此,本实验中实验对象的男、女生各为4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二)实验方法
本研究测试材料中的测试字的选取以《汉语水平考试甲级词汇》为依据,尽量选择口语中的常用词,我们选取了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去声调各15个单字,共计60个单字。这些单字在测试材料中以无规律的状态随机排列,再由职业发音人(省级电台工作七年的新闻主持人)读出,用Cool Editing软件录音并进行编辑,每个单字的音节重复两次,之后有两秒钟的停顿作为被试的选择时间。被试要求在A、B、C、D(代表的是声调符号)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答案。听辨实验在本校的语音实验室中进行,完成后统一收回答卷,再分类统计各个声调的偏误率。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各声调听辨偏误统计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答题卷74份,对4440个选项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误听项为843,即偏误率为19%。从听辨试验结果看,阳平调的听辨偏误率最高,其次为阴平调和上声调,去声调的听辨偏误率最低。
一般认为,当学习者对某一新音位的感知率达到80%-90%之间时,他们就已经在中介语的感知系统中成功地建立了该语音范畴(李嵬等,2000;王蕴佳,2001),也就是说,如果被测试者对某个音位的感知达到这一标准,那么就可以认为其在感知方面习得了这个音位。
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认为经过一年有针对性的汉语学习和与本族语使用者频繁的语言接触,中亚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基本建立了汉语声调范畴,表现在其声调的整体感知率为81%,处于此标准的临界点。其中,对去声的感知能力最强,对上声的感知范畴则是基本建立,而阳平和阴平的感知范畴尚未建立,还需要时间去习得。因此,从中亚留学生汉语声调感知的角度上来看,其习得难易顺序为:阳平>阴平>上声>去声,这与笔者在产出实验中得出的难易顺序稍有不同。
(二)各字调听辨错误类型
每个声调都有被误听为其他三个声调的可能,调查各个声调被误听为其他声调的比例可以看出学习者最难区分或最易混淆的调型。从统计结果显示出,学习者的声调听辨错误类型有一定的规律和呈现类型化,其中错误率较高的分别是:阳平被误听为上声、阴平被误听为阳平、阳平被误听为阴平、上声被误听为阳平。其中,阳平成为其他三个调类的共同且主要的偏误类型。同时,在这四个调类中,阳平被误听为上声为比例要远远高于被误听为其他调型的比例。这表明中亚汉语学习者容易将阳平与上声相混淆,从其声学物理特征上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上声的调值为214,阳平的调值为35,这两个声调调型都呈现出上升和下降的特征,上升的起点几乎在同样的音高点上,时长也相差不大。因此,二语学习者很容易将这两个调类混淆。张洋(1998)在其研究中也得出维吾尔族学生容易将阳平和上声混淆的结论。
(三)结果讨论
中级水平的中亚留学生在四个声调的听辨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阴平和阳平的听辨偏误率最高,去声的听辨偏误率最低。其中,上声的听辨偏误率较低,这一点令人出乎意料,因为上声发生困难是许多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的共同问题。笔者曾对中级水平的中亚汉语学习者的单字调习得情况做过调查,结果也是上声最难习得。
产出和感知是语音习得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密切关联又相互独立,许多因素影响着各自习得过程,如学习者的年龄、语言接触量、语言学习经验等。因此,产出和感知的习得过程有一定的不一致性,能正确发出的音不一定能正确感知到。在感知方面,学习者容易正确感知上声,而在产出方面,上声确实最困难的。其部分原因是上声的时长最长,这一辅助信息可能成为学习者感知声调的依据。
同时,中级汉语水平的中亚留学生还未能成功地建立汉语声调范畴,掌握其曲折变化特征,声调的相对音高也无法敏锐捕捉。郭锦桴(1993)认为:“对于留学生的声调教学,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形成汉语的‘声调意识’,即在他们的语言中枢里建立起声调的指 令—反映系统和反馈——接受系统”。对于中亚留学生来说,其母语俄语中没有声调的特征,因此缺乏声调的概念。但在经过一年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及大量目的语语言接触后,他们开始明白并理解四个声调的发音特点,但是当自己产出或感知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声调偏误。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遵循了四个声调习得的难易顺序,教学效果应该会更显著,不管是在发音还是感知方面,他们都应该更关注学生阳平和上声的习得。鉴于中亚学生会经常把阳平和上声混淆起来,教师可以使用一些针对这两个声调的区分性练习来提高其感知声调的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感知先于产出,对于一个因为感知的提高会作用于其对这个音位的产出。因此,在早期阶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感知声调的训练上。教师也可以从调值、调域和时长方面,结合声调语图强调各个声调的特征,区分其不同点,反复练习,提高其感知和产出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李嵬,祝华等.说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J].心理学报,2000.
[2]王蕴佳.韩国、日本学生感知汉语普通话高元音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
[3]张洋.汉、维吾尔语元音对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附注:本文为2010年新疆师范大学校级优秀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亚国家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实验研究” (XJNU100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琴,女,1981年生,新疆阿克苏人,讲师,研究方向:语音学及英语教学;陈茸,女,1983年生,新疆昌吉人,讲师,研究方向:语音学及英语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