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微课、优课也相继而出。不管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左右逢源课堂,会学,乐学,学有所获,才华凸显。
【关键词】课堂;才气;灵气;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学习呢?概括地说,学习是个体经验和积累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经验的获得和保持。前者是学习的过程的主要方面,但必须看到相对持久地保持是学习过程的本质内容之一。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人人都能够模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在模仿和学习中得到提升,从而跳出一种教书匠的泥潭,而让自己成为有才气的教师。
有才气的老师或许太多太多,但教出有灵气的学生少数。由此可见,老师有才气并不等于学生就具备了灵气。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潜质,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其实,作为一个有才气的教师,更多的是起一种引领者的作用。如同旅行一样,教师为导游之角色,把学生引入到自己或学生向往的桃源之景,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兴致,让学生陶醉于其中,需要我们去捕捉学生的灵气,这也即为教学中的碰撞的闪光点,这类似于黑暗中摸索的人一样,能够让自己和学生豁然开朗。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入,持久地进行,会让同学在这种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学习中得到提升和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灵气,必须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
合适的教学氛围,不能忽略对于初中生存在的心灵状态。对于教学目标来说,其设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在这一个基点之上,再来设定一定高度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学生的接受心理会产生认同感。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观点:大象无形。我们得知,良好的课堂,就是一种无课堂的状态,生即是师,师也是生。从而摆脱以往教师居高临下,站三尺讲台之傲。学生处心理之低,仰望老师之高大,师与生的融合,往往就会产生智慧的交流,灵气的闪现。
如我在一节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感悟音乐的美好,并表之于言,这是一个难点,音乐为无形,要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述,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似乎难了点。我把这节课交给了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他能够告诉我,他设计了二个环节,其中一个环节是听无声的声音。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为主体,面对全班学生,面对面地说,有这样的话: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我们的心去听,看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一个个就像模像样地陷入了沉思。我还在怀疑这种教学效果之时,学生的回答叫我诧异。有的说,听到了外婆的微笑,有的说听到了自己在困难面前喘息的声音,有的说听到了母亲的叹息声,有的说听到了童年欢快的声音……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脸,听着孩子们真诚的话语,我激动,我也为这位学生自豪,这位学生设计的这一个环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在使用。
二、培养学生的灵气,需要把握学生智力发展特点
伴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显著变化,其智力发展也得到了巨大进步,并且体现在量与质的方面。在质的方面,能够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手段去解决自己面对的一些问题。
初中学生面对思维的假设,能够对一些问题提出适合自己的各种设想,它能够在一种问题面前采取新颖的、独行的方式去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这源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往往思维活跃,想象超前,喜欢探险,爱好冒险,能够最强烈地接受新事物。而不像成年人那样,一定的思维已经固定成为一定的套路,这或许对教学有帮助,有时也会成为禁锢自己教学提高的“紧箍咒”。
如在作文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根本不愿意动笔,还有学生的思维里作文起码就是六百多字,一看,一想,信心一下子就没有了,并会产生主动放弃之感。我就从“……是……”句式开始训练,如爱是母亲的微笑,爱是昨日的记忆等进行口头作文,渐渐地就打开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一句句优美的句子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流淌。一节课在学生的引导之中完美谢幕,我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句子的延伸和拓展,很快学生能够口头说出一系列的语言,叫人称叹。
三、捕捉学生的灵气,需要建立情感基础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指向和集中。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并不是长期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对教师的讲述之上的,当他集中听课时,可能会做到这一点,但绝对不是一个长期和持久的过程。但如果有共同的情感基础,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理解,自己上一节课,有时会过得很快,而自己去听别的教师一节课,时间似乎过得很慢,基于这种心理,是因为自己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是相对集中于某一点的。而听人家的课,自己的注意力随时可以转移,如果有相应的情感作为纽带,那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老师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
举一例,当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班上有一位同学的奶奶过世,这位同学从小就和奶奶在一起,父母早就离异。之后又回到后妈那里。当我讲到作者看到藤萝盛开,想到了生命是永恒的、想到了她的弟弟的过世。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似乎难懂一点。没有想到此时这个孩子站起来发言,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最后说到了自己的身世,说奶奶特别喜欢一种带刺的花,奶奶也多次被刺伤害,就是不懂为什么还要养。现在想到了奶奶的一句话:你在小时候烫伤之后,用它的汁液可以消肿……她现在感悟到了爱的伟大,爱是一种传递。好的情感基础引起全班共鸣,好久学生的眼圈都红了。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应该成为一种理解性的提高,所谓博采众长,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在师生互动中左右逢源,用自己的才气去捕捉学生的灵气,作为自己教学的切入点,让师生交相辉映,从而让学生课堂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