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站桩的“内倾”文化

2015-12-21 14:04司红玉王源王春阳
健身气功 2015年6期
关键词:命门精气人身

司红玉+王源+王春阳

站桩,不仅具有很好的健身功效,并成为观照自己的一种手段、一种文化载体,这种文化载体具有“内倾”性。也只有把站桩上升到“内倾”文化层次上,才能更加体现它的价值。因练习者的性情、体质、文化修养等不同,对站桩“内倾”文化的认知、感受会有所不同。但只要遵循着一些原则、方法等,都会带来一些良好的反应。站桩,看似简单,枯燥乏味,却有众多的练习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由站桩而获得了一种“文化生产”——“内倾”文化,并以此为身心健康充当媒介。

一、站桩“内倾”文化的界定

“内倾”之“内”是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内视”、“内省”、“返观”等手段来体现,而“内视”、“内省”、“返观”的前提则是要有“静之心”。由此“内倾”者好静,好把心力倾注在“自我”上,作深思“内视”、“内省”、“返观”,这种“内倾”恰恰先需要“外”的制约。在这里,“外”主要指形体姿势,可以通过五体的外形规范来体现。尽管外形看似简单,其实通过站桩者的“内视”、“内省”、“返观”等来彰显其价值优势。具有“内倾”文化代表的“内视”,对练习者来说,并不是真正开了第三只眼睛,之所以能看到体内的变化,而是练习者通过对“外”的调节,产生的心念力、感知力就会特别的细,感知到的内在细节越多。随着感知力的继续增强,练习者就好像身体里也有了眼睛。因此,由站桩而获得了心静、念细、感真等“内视”的状态。

站桩的桩字取义于树桩,所谓桩,就是不动为桩,只有在相对不动中才能感受周围事物的变化,练出周身的敏感性。从本质上讲,站桩练的就是一个心定,养的就是一个内在的气质,清静的心理。在具体操作方面来说,练习者像直插入地的“树桩”、“石柱”一样静止不动,并在看似不动中锻炼周身气血、内脏及皮肉筋脉骨,进而在不断练习中,全面改造人随着年龄、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等造成的脊柱弯曲。站桩中的静止不动,并不意味不能调整自己的身体,应该使全身暖煦、血气通畅的新体验,既有模仿木桩的意味,又能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站桩练好了,就会为更好地认知、学练健身气功夯实基础,正所谓“未习拳,先蹲三年桩”、“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在模仿木桩的同时,更着重于“内调”,即内部机理的调整和用力习惯的养成,讲究以固有体态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方法即求内动、内劲、内圆、内证,内呼吸、内开合,其展现的是一种“内倾”文化,恰恰正验证了梁漱溟的话“中国文化都是向内的”。所以,站桩必须重视内修、内炼、内养。为了更好地突出“内”,需要调整外在的姿势,如夹脊、命门打开,收腹敛臀等,以及在结合收功时的吐纳、开合、升降等,犹如会长高、长粗的树木一样充满活力。当然,每个练习者获得的效果体验,也许不一样。因为每一位练习者的各种实际情况不同,对站桩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期间不要强调练习时间的长短。毕竟,站桩要求的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动作姿势的规范、心理调节的入静及“内视”五脏的和谐。由此,在站桩时间长短上,有的能站一个小时,还很轻松自然,有的强迫自己站了20分钟就头晕、呕吐等。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时间的限制,自己感觉好与不好,自己最清楚,不可强求。

二、“夹脊”背与两手的“内圆”相捧

站桩的外形是影响练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文化转化为“内”的前提条件。由此,在站桩时,有许多形的要求:第一,要求“夹脊”打开。“夹脊”恰恰正在背部的上端,引领着背部的走向。坐臀提身,领颈拔背、节节拉长、通脊贯顶,“夹脊”打开,感觉如同“隔墙视彼物,牛拉重车行”,伸长脖子拉长腰。在这里,“夹脊”打开以突出“背”的作用。“背”从文化上来讲,更具有“内倾”性:“背”,从字形结构的符号象征意义来看,“背”从北,意指其方位处在北面阴位;从月,则意指其合日月为明,内存日月之明于人身这一大本中,也就是说,“背”是能内存生生之德的生命结构形态。人一身的精气充盈于背,就是中,一身之精气显现于面就是和。如果一个人失中,背竭其精气,其性命就会失位而难保;如果一个人失和,面失其精气,其人身百体就会无所适从。背与人的性命紧密相连的:背是蕴藏气息生机的人身大本,失去这个大本,人也就失去了生存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所以,站桩对“背”有很高的要求。背具有重要的生命结构功能:“视听根于耳目,耳目根于肾肝,肾肝根于心,心根于背,背本也,耳目末也。”人的视听以耳目为根,人的耳目以肾肝为根,人的肾肝又以人心为根,而人的心则以背为根,因此,背是人身的大本,练习背就体现了养生之“本”。总之,从人身内外部的生命器官来说,都是系于背这一个大本之上的,没有背,人身百体就无所依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君子所性曰仁,仁系于肝,义系于肺,礼系于脾,智系于肾,四德之性系于心。人之始寐也,百体之精气必返于脏,脏返于心,心返于背,盎于背,寐始熟矣。这些道德品性随着生命的运转,都能通过人“心”与人“背”这一大本联系起来:人始入“寐”时,自身百体所蕴含的精气必然会归返于五脏,又通过五脏归返于人“心”,再通过人“心”而回归于背,充盈、含藏于这一人身大本之中,“寐始熟矣”;反过来,至于“寤”时,“背”所含藏的精气就必然会通达于人心,而至五脏,而至于面门,到达了人的面门,则“寤始透矣”。这正是“内视”的一种结果。由此,“背”就是人的归宿。“背”这个人身大本,就如贮水器一样,内蓄其德而无漏。正如张积中所说:“劲与脊接,命之所栖也。盎于背。”

“背”作为人的五脏所系之处所,也是生命活动的根基之所在,是蓄养生机的“真土”。人的一切思想行为与道德品质都必然会与“背”这一生机之“真土”、生命的根基内在地联系起来。只有“背”是系脏腑之所,安“元首”之所,也是附肢骸之所,筋肉固从而缚之。而站桩就能很好通过“夹脊”打开,以修炼“背”,体现“背”的特性,而深受部分练习者的喜欢。

为了能更好地修炼“背”,除了打开“夹脊”外,两手的“内圆”相捧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双臂曲抱,如同抱一棵大树,抱不住硬抱,,双臂是向前抱,而不是向里合抱,同时双臂内侧以至胸腹,是被撑圆了而不是有棱有角的,体现的是一种捧劲。练习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多余的“缀劲”和修复拙力,进而转化为顺劲、产生巧力。

三、命门顶起与尾闾下垂

站桩时的命门顶起是练习者的一种“内视”,恰恰与人正常的状态相反,因不同则是文化生产的技术动力,也是练习者“内视”的一种文化转换。所谓命门顶起就是在尾椎内扣下坐同时,命门穴有意识向后顶起。命门顶起能够将后腰弯曲处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过分地向后顶。通俗地讲,正常人命门处都有个坑,站桩就是一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身弓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而有利于去除拙力。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腰的重要性。而返观“命门”,认为它又是腰的第一主宰,以凸显“命门”的核心地位。“命门”是带动四肢的纲,通过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完整协调一致,立身中正不偏,八方支撑,无不顺遂。当然,在命门顶起的同时,还要松腰松胯,尾闾下垂。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体,但它又不是直的。需要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由此,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当尾闾往下垂时,且不能一味的往下垂,要同时提谷道(提肛门)相结合,免得气机下降而出现不良反应。

四、站桩的“内壮”与“调息”

站桩是一项“外静内动”、通过“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形式状态,以求“内壮”。“内壮”中的“内”意指在中定状态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通过蓄力于内,调节于外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增加反应灵敏度等,将劲力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桩功既有外形的要求,又有内在的意蕴。

在站桩中获得“内壮”,须与“调息”相结合。只有把“调身、调息、调心”结合起来,才会达到内壮的效果。现代医学认为,站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等充分配合及互相作用。“站桩,式简而效宏,外静而内动;血液由内脏流向四肢,并远达末梢微循环系统,且具整体效应。”(曾庆余的《琐议中下“根器”者练功》)整体效应的结果,呼吸系统功能加强了,从而保证了血液中气体运行的畅通,使各部组织能够在运动中及时补充大量氧气。站桩的时候,身体是弧形的,身体没有棱角,这样更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周身气血运行通畅,加快了新陈代谢速率,自然对身体有好处。

站桩总的要求,注意力要集中,平心静气,保持自然呼吸,这样呼吸就会深、慢、均、细。在站抱球桩时,平心静气,配合着呼吸,会感觉气从下到上运贯全身,畅达四肢,且沉稳有力。

在站桩快要结束收功时,练习者的肢体动作要有所改变,两臂的内圆由小变大,做开合并配合腹式呼吸,3-9次。而后两臂的内圆变成方曲线,结合屈伸膝而上下柔和运动,配合腹式呼吸,再3-9次。最后一次两手相合于丹田。这就是所谓的“引气归元”,享受着由站桩而带来的身心愉悦。

猜你喜欢
命门精气人身
雄黄酒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命门不能丢
交通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金如何计算?
余数
一点一线一面练太极
余数
抓住“命门”练太极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