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炜
摘要:中国高校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国际影响力,必须坚持创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建立教学和科研两套评价激励机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教学安排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多元化大学生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多元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09-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十几年间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在学总规模3350万人。
面对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但是,其中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实际还不到五分之一。
高校的不断扩招带来了学校数量、规模和教职工人数的不断攀升,但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却远远赶不上高校规模增长的速度。为适应高校扩招,很多学校从中专升级到大专,从大专升级到本科。有些高校师生比甚至超过了1∶30,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18的及格线。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影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尤为如此。然而,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国家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当前,国家对高校、高校对教师的投入和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大部分高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师考核中都轻视教師的教学工作,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到款。国家对高校、高校对教师的资源投入往往偏重于科研,教学投入相对被压缩。科研导向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足,对提高教学水平不够重视。
(二)教学评价体系流于形式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吸收和融合国内外先进教学评价经验,引入了很多新理念和新方法,例如学生评分、教学评估、督导机制、绩效考核等。但是,很多评价和考核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评价过程的偶然性和局限性较大,评价结果不能得到及时地分析,也不能及时地被反馈给教学部门和教师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利有弊,“讲授法”如果处理得当,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组织有系统的新知识。但是,在这一类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变成“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一些课程的听课学生有时会达到数百人,教师越来越难在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并与学生开展互动。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考试死记硬背,不去深入钻研。虽然现在多数高校都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教学方法的弊端使得课堂教学并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各学科授课课时被不断压缩
很多高校积极响应“减负政策”和“素质教育”,压缩各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课时。但是为了保证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教学任务并没有减少。授课教师为了不断追求进度,只能牺牲课堂互动时间、加快授课速度和减少习题课时。这使得学习效果的提高更依赖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自觉性,往往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五)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水平人才引进,引进人员的学历也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引进的高校教师并不是师范毕业,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学法培训。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是拿到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后就立即走上了大学讲台。至于如何授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引起学生兴趣都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这样的教师也许科研能力优秀,但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高校青年教师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多数还带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也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六)“严进宽出”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国家现行的“严进宽出”的大学生培养制度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各高校为了保证就业率,不仅不敢压低学生成绩,并且无论学生学习好坏都尽量让其毕业。虽然高校应当给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培养个性、追求兴趣,但是,“严进宽出”使得很多学生忽然间从紧张的高考压力中陡然释放,放松了学习,导致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多,屡禁不止,学生“混毕业”的思想泛滥,影响了教学质量。
(七)扩招导致师—生比倍增,学生“良莠不齐”
自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大幅度增加,导致师—生比倍增。这种状况导致大班教学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学习意愿差别较大。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很难做到兼顾,致使学生考试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次教学虽然可以拉平学生的水平差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能细化到以班级为单位,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笔者认为,要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教学和科研两套评价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学生评分和督导听课。但是,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往往并不重视,科研导向使得业绩考核和资源分配往往更偏向科研,因而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教学评价地位的弱化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教学和科研两套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提高到和科研评价相等同的地位上来。对于偏重教学和偏重科研的教师分别实行不同的考核方法和职称评定条件。同时,对教师的各项教学考核结果予以高度重视,进行专门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反馈,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教师薪酬及职称晋升相挂钩。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总体不断提升,但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然与几十年前差不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高等教育教學的基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必然导致教育质量停滞不前。大学期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主动学习知识,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学生的反馈中总结教学得失,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三)完善教学管理
教学计划的设置和管理是高校教学体系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往往并不参与教学管理,对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话语权。因此,要完善教学管理,一是要让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过程;二是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主动性;三是学习但不盲目照搬国外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并与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相融合。
(四)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本
高校在教学安排上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在课程设置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培养和未来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同时,对于不同水平、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评价标准。注重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关怀,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学生排忧解难,去除后顾之忧。
(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调查显示,在学生的眼中,让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能通过熟练的讲授过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让学生掌握充实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师如果能对自己的教学负有高度的责任心,公平地对待学生,用心备课,学生也会认可教师的授课;“照本宣科”则是最让学生反感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尽量多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注重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方式上应尽量采取小班教学模式。
(六)建立多元化大学生评价机制,考核注重“严进严出”
在高校教育中,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一直是期末考试,但是,仅仅以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过于单一和片面,不能体现高校教育的多元化。从评价课程学习成果的角度,高校和教师应该在课程中安排多个分阶段测试,增加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学生自学成果的比重,客观地反映学生全面的学习成果。从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角度,应该在注重课程考试的同时,关注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加强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学生总体评价中的比重。高校应当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考核注重“严进严出”,既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也要严把考核过程,建立淘汰机制。
四、结语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只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练彩霞,辜夕容,刘亚敏,马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