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昆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先父余钦翼,字葵生,1872年出生于湖南武陵(今常德市)草坪镇夹岩嘴。由于他英俊倜傥,心怀壮志,为维新派人物熊希龄所赏识,清光绪二十年(1894)被带往北京,引见庆亲王奕劻,深得其好感。时值康有为、梁启超向光绪帝献计变法,认为富国强兵,必须仿效日本。同年,在庆亲王的关照下,光绪帝派父亲、阎锡山等官费留学日本。他初入壮武学堂,一年后转入日本士官学校,是第四期步科毕业生。孙中山常来学校传播革命思想。父亲与蔡锷、宋教仁、陈英士等结为莫逆之交。宋教仁在东京生活极为困难,父亲曾慷慨相助,赠以棉衣,其终身不忘。
1905年父亲学成回国,被分配到新军中当教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策应武昌起义,父亲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小吴门,直捣巡抚衙门,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立下功劳。湖南反正的第三天,湖南陆军成立“四镇”,父亲为第一镇统制。不久改镇为师,即为第一师师长。推翻满清帝制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父亲被罗致进京,授以总统府中将参军之职。由于袁世凯阴谋改元称帝,父亲洞察其奸,不屑与之为伍,毅然于民国2年(1913)申请解甲归田,以中将军衔领得退伍费黄金500两,白银200两。他用退伍金在常德大井巷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窨子屋(沅江流域水上交通运输兴隆的产物,前店后作坊,兼有库房),剩下的经费创办了“朗朗电灯有限公司”,使常德市民第一次享受到科学照明。其后,又与人合伙,在县境东北阳城乡“门板洲”投资垦荒,历尽挫折与艰辛,终于垦殖成功,30余万亩良田年年获得丰收,4万余农民得到温饱。
父亲在常德城内闲居,喜入茶肆,问桑田,特别喜欢奖掖后学。著名女作家丁玲少年时代在常德女校读书,曾慕名晋谒父亲。父亲见其举止大方,遂将其收为义女。父亲曾对我说:“丁玲如果来常德,定请来舍相叙。”但终其一生两人未再相见。
1937年抗战开始,父亲已经65岁了,身体也不大好。作为一个曾经的职业军人,他预感到天下大乱。“大难下乡,小难进城”,他在常德陈家咀建了个茅草屋,隐居于山野。蔣介石曾经给父亲写过一封信,邀请他出山。他考虑良久,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还是婉言谢绝了,但表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抗战一定有力出力。他在乡间支持义军的建立。
那时候,因常德是国统区的川黔门户、军事战略要地,从1938年10月日寇占领武汉到1943年12月常德大血战的五年中,日宼的飞机隔三差五地偸袭常德,据记载:共出动敌机轰炸常德地区17000架次,炸死炸伤军民10000人以上,常德城区的房屋毁损十之八九,数次一片火海,浓烟滚滾,多日不熄。父亲亲手建立的家被完全炸毁。
当时我在沪溪上中学,习惯了携警报袋跑警报。警报袋是抗战时期“跑警报”时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它是用“家织布”或“龙头细布”对折后两边一缝,另一边包根绳子缝制成松紧口,平日里盛入金钱、换洗衣服、干粮或谋生用的小器具,一旦听到警报声响起,立即将警报袋的袋口绳子拉紧,背到臂上快速地逃跑。它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几乎每个背警报袋的人,都是长跑、弹跳的达人。只有缠过足的妇人迈着粽子形状的小脚,提着小小的警报袋,颠颠抖抖,趔趄地移动,念着“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她们是永远的弱势群体。大家成群躲在郊外的壕沟里,拥挤在一起,上面盖些树技打掩护,下面垫些稻草,挨饿又受冻,回到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一旦敌机队形散开,说明开始扫射了,这时候,千万不要发出响声和动靜。因此,常有哭闹的小孩被自己的母亲堵住嘴鼻而闷死!待到解除警报后,人们还得背着警报袋返回城里,手不住、脚不停地做起生意养家糊口,这样的夜市常常开到晩上十点多钟才打烊。
1941年11月4日5时30分,一架日军97式轻型轰炸机,在黎明的薄霭中从南昌机场起飞,6时50分飞抵常德地区上空,在浓雾中盘旋。没有人知道,死神即将来临。接下来,敌机瞬间将携带鼠疫的谷子、麦子、棉絮等投放到常德城区,引发了惨绝人寰的“常德细菌战”,先后造成平民死亡7600多人,一时间“十室九空,哀鸿遍野”。父亲对此极为愤慨,痛骂日寇禽兽不如。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战场是战斗最多、战斗最为惨烈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之一。当时湖南总人口不到3000万,抗战8年间,湖南共向国民党部队输送了近200万青壮,平均15人中就有1人投身抗日前线。
陆放翁诗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945年抗战胜利了,老爷子那年73岁。他很高兴。年轻时,父亲游学日本学习强国之道;年老了,终于看到日本侵略者战败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