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思考

2015-12-21 01:58刘航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招生研究生教育制度

关于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思考*

刘航

(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处,长春130118)

摘要: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在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改革现有招生方式、建立新的招生机制等几方面,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招生;改革;制度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简介:刘航(1976~),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ZD1507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研课题项目(XJY2010031).

中图分类号:G 643文献标志码:A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ing of the Graduate Admissions Selection System

LIU Hang

(GraduateDepartment,JilinJianzhuUniversity,Changchun,China130118)

Abstract:Reforming the graduate admission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paper reported the new reforming methods for graduate admissions system through optimizing the talent training type structure, establishing the new admissions selection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goal, reforming the existing way of enrollment, and establishing the new admissions system.

Keywords:Graduate education;enrollment;reform;system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使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完善并发展,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并使研究生培养结构渐趋合理.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建立开放、灵活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培养体系中,形成了学科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类型比较丰富的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和机制仍不完善,招生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需求还不适应.教育管理、培养方式有明显不足且存在着只追求发展数量、轻视质量建设的倾向[1].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均对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而这其中,改革招生选拔制度摆在首位.如何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和完善招生选拔办法,是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研究生招生工作阐述以下几点拙见.

1关于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包括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近几年来我校学术型和专业型的招生比例在1∶2左右.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学术型学科招生计划偏少,导致在招生专业的录取人数上存在学科不平衡现象;②专业型学科还不能满足更多考生需求,专业学位类别偏少;③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很少;④没有博士招生授予权;⑤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待提高.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我校研究生培养类型比较单一,而我校又以工科为主,这样就给研究生教育发展带来了瓶颈问题.为此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十分必要.方法采取:①进一步加强博士、硕士学科授予权的申报与获批,使学科均衡发展,办学层次得以提高;博士授予权的获得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②在已有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之中,如土木工程、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设置交叉学科招生,完善培养结构;③积极重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展深层次的招生宣传,逐步建立独具特色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可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引入社会办学机构进行辅助招生与培养,学校教学为辅、企事业单位实践为主和以实践成果作为毕业学位授予评价体系等多项措施,扩大招生规模.

2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

2.1 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现状

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延续了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基本制度,虽经不断地改革并完善,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科学并公平的招生选拔制度.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现有硕士研究生招生从前一年的五月份制定计划开始,到第二年的七月份发放录取通知书结束,历时14个多月[2].在这14个月之中,招生工作人员从制订招生计划、完成网上咨询以及招生宣传,再进行组织学生报名和考试,评卷登分与录取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不到25%的考录比使超负荷的工作量与实际付出不成正比.对于考生来说,在这焦虑不安的14个月之中,为了保证考出好的成绩,放弃了很多专业课学习,耽误了学业,影响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由于考生无法知道能否考取,使其于本科毕业前后在是否就业问题上难于决断,最终有的考生痛苦地放弃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多的考生需要向已签约单位支付高额违约金,给考生带来损失.

2.2 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构想

经过近些年对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工作的认识,结合我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对建立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做出如下改革设想:

(1)适当扩大招生单位及主管部门的自主权限.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做好宏观指导,细化各级招生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合理下放招生权到招生单位;

(2)研究生入学考试应主要突出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科研能力,而不应是仅仅考一两门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的创造力和科研能力不是通过对几门课程的考核就能够解决的,用考试成绩进行研究生选拔不合适.把应用能力考试引入到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利于应届本科生安心完成学业,使他们不再从大三开始就准备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跟考研无关课程,而是引导学生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有利于为在职人员创造更多深造机会;最后,有助于理顺录取进程,对考录双方更为有利.各招生单位可根据当年国家相关政策和自身实际情况,划定本单位的复试最低分数要求,招生单位的招录对象范围大为缩小,避免了初试考务组织的繁琐,并有助于招生单位拓宽对研究生选择的领域.同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和相关招生单位的最低分数要求,选择更多的招生单位和专业,并能够方便灵活地参加专业复试,进而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

(3)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和内容.考试导向发生变化了,考试科目和内容需要相应加以调整.考试科目可由能力测试和专业测试两部分组成.通用能力测试不涉及专业方面的特定内容,旨在对考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潜力做出衡量.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应放在对考生专业科目的考查上,降低公共科目的试题难度,逐步扩大专业课按照一级学科分类进行全国联考的门类,以确保相同学科的专业试题难易程度相近,实现有效测试出考生通用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的[3];

(4)完善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内容,推进复试工作科学化进程.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复试内容应全方面.硕士生复试过程中,在考查考生本科学习综合成绩的同时,要全面考查考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应要求考生作关于包括自我学习评价和品德评价,从事研究生专业学习意愿和研究生学习生活规划,还应包括参与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等方面的介绍.面试导师应当注重考查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以及学习规划能力,独立学习或探索精神与能力,同时应考查学习兴趣及专业发展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考生所在单位的综合评价或推荐信,衡量考生的道德品质.

3结语

综上所述,是对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一点想法和措施,一定有不完善和想法不成熟之处.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我国向教育强国前进步伐,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实现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样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对国内国际教育形势作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和准确把握发展方位的历史眼光,又要有深化改革肩负历史使命责任感,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经费投入与奖助机制改革等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和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招生培养各具特色、以德树人与全方位育人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3-29.

[2]宋东霞,赵潇,刘宇.我国硕士生招考制度变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36-40.

[3]教育部.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Z].教字[2014]13号.

猜你喜欢
招生研究生教育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PHP招生管理信息系统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Android的招生报名系统设计与实现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