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教育理论视角下实践育人实效性研究*——以某工科高校为例

2015-10-15 07:33李英敏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关注度实效性成果

李英敏 田 苗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大连 116023)

1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出发的实践育人目标

成果导向教育,也可称作“以成果为基础的教育”[1].它是以“人人都能学会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而设计的“教育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该理论强调如下5个问题:①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③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④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⑤如何保障学生能够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其中第一个问题教育目标应是我们做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即实践育人的目标是什么.

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2000年提出了认可某一学位时的11条标准(ABET《工程标准2000》),该标准也得到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广泛应用[2].该标准提出如下教育目标:①应用数学、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②设计及进行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③能够设计系统、组建工序以满足特定需要的能力;④与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⑤确定、规划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解责任及专业道德;⑦效沟通能力;⑧有广阔的教育基础去理解工程项目对社会及全球的影响;⑨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拥有切实执行的能力;⑩解当代时事;○11认识现代应用工程、工艺、技术及工具[3].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实践需要高校各个层面的配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目标中的④~⑦,⑨~⑩都应该是思政教育领域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工程标准2000》,本文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了解未来工作世界”、“了解该行业职业道德”、“提升沟通能力”、“了解时事,扩展视野”、“认为必须终身学习”作为实践育人的目标,并将其作为检验实践育人实效性的指标.

2 研究方法

本文对国内某工科高校全日制本科生进行分层比例抽样与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样本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该校所包含主要学科.实际发放问卷1 260份,回收1 172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84.3%,大一~大四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22.2%,26.8%,27.3%,23.7%,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本研究基于成果导向理论从学生层面与教师层面探讨社会实践中有关因素对实践育人实效性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会实践关注度对实践实效性的影响. 关注度是指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程度.从“非常关注”、“比较关注”、“很少关注”到“从不关注”四个程度.变量之间是否显著相关是由相关系数表现出来的,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法,初步检验了关注度与实践实效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做了回归分析考察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表1中的回归结果中看出,R2值都接近于0,说明二者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并且关注度与社会实践实效性各个指标的正向关系均显著.

表1 关注度与实践实效性之间回归系数

检验结果说明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度越高,社会实践所取得的育人效果越好.这一点不难理解,社会实践关注度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参加实践本身的过程,还包括实践活动后续的总结、汇报与评奖等过程,甚至包括身边其他同学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只有当学生参与并关注了这一整个过程,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才能够得到体现.

(2)参与程度对实践实效性的影响. 参与程度指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投入的精力.有“积极主动,亲手调查、实践”、“跟着团队一起活动,服从安排”、“应付了事”,以及“未参与活动,在网上抄袭”四个选项.同样采用Pearson相关法,初步检验了参与程度与实践实效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做了回归分析考察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表2为参与程度与社会实践实效性之间回归系数.

表2 参与程度与社会实践实效性之间回归系数

从回归结果中看,R2值均接近于0,说明二者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参与程度与除“了解未来工作世界”、“沟通能力”、“终身学习”以外的三个变量均正向相关.

(3)指导程度对实践实效性的影响. 为了检验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将问卷分成有指导教师及没有指导教师两个组别其中有指导教师486份,没有指导教师的502份.利用486份有指导教师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指导程度与社会实践实效性之间回归系数

从回归结果中看出,R2值均接近于0,说明二者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指导程度与除“沟通能力”以外的变量正向相关.

4 讨论与建议

本文从学生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探讨影响实践育人实效性的因素,发现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度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会对实践育人效果产生影响,指导教师的指导程度也对其存在影响.

(1)重视社会实践前期教育,增强学生社会实践关注度. 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度反映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程度.学生对社会实践关注度越高,越能够理解社会实践在自身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那么他在实践过程中所收获也就越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践活动形式、数量,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前期动员与教育,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根本意义,才能让社会实践不流于表面,真正起到实践育人作用.

同时,高校更应重视社会实践后期的总结、汇报与表彰工作,使学生认真思考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是提升整个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重要一步,不容忽视;

(2)重视社会实践过程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4]. 参与程度对实践实效性大部分指标有影响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有45.4%的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是“服从团队安排”.这一现象急需改变,社会实践应是“全员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应采取诸多措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重视社会实践的过程管理,在实践前做好教育、培训和准备,使每一位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并根据自己及团队成员所需进行实践内容的设计,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分工明确,让每个团队队员都有具体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实践结束后的总结与提升,让参加社会实践的成员在回顾、总结、分析中凝练收获,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3)提升指导教师积极性与水平[5]. 指导教师指导程度对实践育人实效性有显著影响,这无疑说明了社会实践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各高校应采取多项举措充分调动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如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列为评职晋级的重要指标或准入门槛,通过各种激励措施表彰和奖励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教师指导程度对沟通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调查中,受访学生称“指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参与过多,使学生没有发挥空间”.这提示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好指导程度,不能本末倒置,要时刻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社会实践在育人功能中的实效性,依靠的是科学的顶层设计.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有针对性设计出一套有培养方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指导机制的社会实践完整体系,重视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社会实践避免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在总结中提升,真正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1]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2007(1):51,54.

[2]Hernon,Peter&Dugan,Robert E.Outcomes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Views and Perspectives[M].Westport,Libraries Unlimited,2004:29-70.

[3]李志义,朱 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4]周彩姣,林 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5]李金发,鄢万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81-85.

猜你喜欢
关注度实效性成果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