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2015-12-21 02:11李嘉晓
商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远洋渔业渔船渔业

李嘉晓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一、引言

远洋渔业的渔获物可以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在缓解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和应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远洋渔业的发展有助于拓宽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空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远洋渔业依旧未能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海洋强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本文结合对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了制约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对进一步加快我国远洋渔业发展,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和沿海省市的支持下,我国远洋渔业快速发展,在世界渔业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一)远洋渔业船队规模显著扩大

1985年3月,13艘单一拖网捕捞作业渔船由福建出发,迈出了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第一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远洋船队数量显著提高。仅2013年,我国就有20艘专业秋刀鱼渔船、13艘中上层灯光围网渔船投入生产,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远洋捕捞渔船2159艘,总功率达158.4万千瓦(图1),比“十一五”末期(2010年底)增加渔船613艘,功率增加66.82万千瓦,船龄20年以上的老旧渔船比重不足30%,其中船龄30年以上的仅占10%,捕捞海域分布于38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公海和南极海域。远洋渔业船队数量的增多和捕捞能力的提升,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渔业资源配额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我国远洋渔船发展情况(2006~2013)

(二)远洋渔业产量和产值稳步增加

2013年,我国远洋渔业总产量达135.2万吨,其中金枪鱼25.3万吨,鱿鱼42.7万吨,比“十一五”末期(2010年底)总产量增加23.56万吨,增幅21.1%。2013年,我国远洋渔业总产值143.12亿元,比“十一五”末期增加产值23.97亿元,增幅20.1%。2013年运回国内自捕海产品81万吨。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内海洋食品供应,缓解了近海渔业资源开发的压力,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 我国远洋渔业产量和产值情况(2006~2013)

(三)远洋渔业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已成为国际渔业规则制定和双边、多边渔业合作的重要参与方。截至2013年底,我国不仅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和协定的缔约国,还加入了8个国际渔业组织,与12个多边国际组织建立了渔业合作关系。此外,我国与有关国家签署了20个双边政府间或部门间渔业合作协定。我国设立了39家合资(独资)境外远洋渔业企业,总投资达4.71亿美元,其中有2.88亿美元的境外渔业基地投资。我国在各类国际渔业组织中的话语权逐步扩大,提升了我国远洋渔业的地位,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远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综合考量,制约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下。

(一)国际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日趋严格,重要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配额已阶段性分配完毕。同时,各国日益重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沿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继调整渔业合作政策,不再满足于同我国以购买捕捞许可证的方式进行合作,要求我国在当地投资建设码头、冷库、加工厂等,满足当地就业需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都使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的合作成本和难度增加,给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总体装备水平不高,配套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有远洋渔船船龄较长、捕捞设备落后、冷冻保鲜能力较差等制约了我国远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捕捞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远洋渔业的后勤配套设施较差,专用码头建设滞后,海上加油等也大多靠国外代理,因而给渔船修造、物资补给、渔获装卸、安全管理等均带来影响,严重制约了远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产业链不健全,综合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远洋渔业经营模式单一,主要以捕捞为主,加工、运销环节滞后,缺乏终端品牌产品和营销渠道,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因而导致我国远洋渔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较弱,在国际远洋渔业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船员整体素质较低,远洋渔业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建立

目前,从事远洋渔业的船员素质普遍不高,多数未受过专业培训,懂得船机、远洋航海、外语、国际贸易、涉外法规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另外,由于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远洋渔业培训机构,许多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只能靠在实践中老船员的传授掌握相关技能,致使许多新技术、新设备难以发挥最佳效力。

(五)利润空间减少,资金投入有限,企业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渔获物价格偏低,远洋渔业企业回运渔获物加工销售环节税负偏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远洋渔业企业利润空间急剧减少,给企业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高投入行业的远洋渔业,资金是其发展的基础保障。日本、韩国、挪威等许多远洋渔业发达国家曾为发展远洋渔业投入大量资金,而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所需资金大多由企业或个人筹集,政府投入有限,仅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从而导致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低下,竞争力较弱。

(六)科技研发投入少,信息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用于远洋渔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低,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经费不足,导致我国远洋捕捞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对远洋渔业资源和渔场信息掌握不准,数据失真,远洋渔业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增加了远洋渔业生产成本。

四、加快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针对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国外发展经验,加快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国际渔业合作,提高远洋渔业管理水平

针对国际渔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我国应提高在国际渔业法规制定中的参与度,为远洋渔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强渔业外交,积极争取更大渔业资源份额:不断开发公海渔业资源,继续发展大洋性渔业;拓宽双边合作范围,巩固提升过洋性渔业。应充分利用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与发达渔业国家合作,在巩固原有渔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渔场,构建互惠互利的远洋渔业开发新模式,进一步拓展我国海洋权益。

此外,我国应提高远洋渔业管理水平,强化自身履约能力。一是政府要加强管理,不仅要在宏观上合理规划,还要在微观上直接参与管理,如涉外纠纷的处理等。二是行业协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通过在世界各地设立区域性行业管理机构,协助处理贸易纠纷,对我国远洋企业和渔船实施综合管理服务。三是企业要加强自律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远洋渔业现代化管理制度。

(二)加强远洋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远洋渔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远洋渔业后勤补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当务之急。首先,加快建设海外远洋渔业基地,由于其属于公共性设施,应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远洋渔业企业入股合作的市场化方式运行,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在东南亚国家、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沿岸等主要作业海域,有计划地建设海外远洋渔业综合保障基地,提供油料和饵料补给、渔船修理及渔获物冷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等服务,为我国远洋渔船提供完善的后勤补给,实现渔获物的就地加工和销售。其次,应高起点建设国内远洋渔业专用码头,为船队提供维修保养,并与远洋水产品的超低温冷链物流、集散交易市场和精深加工基地等相配套,形成新型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港区,使其作为一个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成为远洋渔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石。再次,口岸查验部门要简化审批和检测程序,针对远洋渔获物具有冷藏保鲜的特殊性,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

另外,由于远洋渔业不仅承受气候等自然风险,同时受制于入渔国的政治风险,政府应主导建立预警服务机制,由国家评估,适时发布风险预警。同时应在企业自愿出资的基础上,政府给予补贴,建立应急基金,抵御远洋渔业的潜在风险。

(三)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远洋渔业产业链

国家远洋渔业竞争属于国际性竞争,是远洋渔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竞争,靠企业单兵作战,抵御资金和政策风险的能力差,且供销等环节受制于人,难以取得竞争优势。政府应提升远洋渔业发展质量,引导远洋企业建立产业联盟,通过政策扶持,集中人才、资金和技术,培育一批有信誉、有实力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上游涉及远洋渔船装备研发、建造和维修,下游涉及海产品超低温仓储运输、精深加工和综合销售的横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充分掌握远洋海产品在加工等环节的价值增值,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逐步确立中国远洋渔业的国际地位。另外,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远洋渔业企业经营体制,创新经营模式,巩固国际市场,同时重点开发国内市场,针对日益增长的高端远洋渔业产品需求,提前布局。

(四)注重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和储备

高级专业人才对于提高我国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远洋渔业企业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已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内部员工整体素质、专业能力和风险意识,并选拔有潜力的远洋渔业人才,进行深层次培养。同时,也可以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定期组织优秀员工去国外发达渔业企业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设立专项人才基金,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优化队伍结构。从长远角度讲,政府应当提供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鼓励高校设置相关学科专业,培养适应现代远洋渔业发展要求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从根本上解决远洋渔业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储备。

(五)强化产业链整体科技创新,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

远洋渔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目前,远洋渔业的技术竞争,已不仅仅是捕捞环节的竞争,而应着眼于远洋渔业整个产业链,加强各个环节的科技创新,实现远洋渔业产业链条整体技术升级。政府应当成为远洋渔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坚强后盾,主导成立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和信息平台,在资金和政策上,全力支持远洋渔业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首先,应组织造船业、机械制造业等部门和企业联合研发,加快远洋船队现代化建设,更新改造现有老旧远洋渔船,推动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大型鱿鱼钓船、竹荚渔船和南极磷虾捕捞船等高科技含量渔船的发展。特别是应支持建造具有生产加工、冷冻仓储等多功能的大型“母船”,使其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海上中转站。其次,应开发新型捕捞渔具和探渔设备,如突破液压捕捞机系统的核心技术等,并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渔场,促进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此外,也应引进和研发超低温冷冻、冷藏技术及精深加工技术,提高远洋海产品附加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六)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远洋渔业是一个风险与投入均极高的产业,仅依赖远洋渔业企业自身难以发展壮大。国家应出台长期稳定的多层次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对远洋渔业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增加资源回运补贴比重,鼓励企业向国内回运渔获资源;降低远洋渔业企业回运渔获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税税负水平,由现在的17%增值税税率(与工业企业持平)降为13%(与农业企业持平)的税率水平;加大渔船建造资金补贴的船型范围,逐步建立远洋渔船贴息制度;拨付专项资金,加大对远洋渔业企业开发探捕海外渔业资源、建设海外渔业基地、开展国际渔业合作的支持力度。在融资方面,可以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远洋渔业,也可以引导商业银行对远洋渔业企业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府应着重以政策性保险作为主体,完善远洋渔业保险制度,探索政策性保险的实现形式,界定范围和经营原则,促进远洋渔业稳定发展。

[1]季晓南,刘身利.《扶持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研究》课题组,把远洋渔业作为一项战略产业加以扶持[J].中国国情国力,2010(9):7-11.

[2]王传荣.加快远洋渔船装备发展 提升远洋渔业战略地位[J].中国水产,2012(6):11-14.

[3]国小雨.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海洋经济,2013(5):25-31.

[4]韦有周,赵锐,林香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7):55-59.

[5]刘世禄,冯小花,陈辉.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战略思考[J].渔业现代化,2014(4):63-67、72.

[6]秦宏,孟繁宇.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J].经济问题,2015(9):57-62.

猜你喜欢
远洋渔业渔船渔业
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千舟竞发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农业部开展“十三五”远洋渔业发展集中研究
渔船惊魂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