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分准则的设计
——以高中地理为例

2015-12-21 08:44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表现性日照准则

●佟 柠

表现性评分准则的设计
——以高中地理为例

●佟 柠

表现性评分准则是使建构-反应评价更具客观性的重要评价工具。在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准则的框架下,通过从学生作品中提炼、从教师经验出发和借鉴理论框架开发表现性准则这三个技术路径,可以设计出指向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分准则,从而推动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高中地理学业成就的提升。

高中地理;表现性评分准则

一、表现性评分准则的内涵

表现性评分准则是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评价工具。高中地理课堂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选择-反应评价和建构-反应评价。后者是评价复杂学习成果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例如为评价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就需要在学生依据地图信息进行空间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实作”和“表现”过程中评价其所知所能。但是,如何才能使得这些评价克服主观性,更具“客观性”呢?这就需要设计和使用高质量的表现性评分准则。[1]

建构-反应评价的设计流程一般需要三个环节: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依据目标和任务设计表现性评分准则。[2]其中,课程标准是设计评价目标的重要依据,因为新课程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学业目标,并以此引导和规范着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评价目标设定之后,需要明晰体现学生学习表现和水平的学习证据究竟是什么,据此来确定评价任务,例如,要想评价学生观察地理事象的能力水平,可以把撰写一篇野外观察日记作为任务,以此为证据来展现其观察能力。当学生的作品或者表现呈现出来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客观评分,因此,表现性评分准则的设计处于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

表现性评分准则包括核查表、表现清单和评分规则等。前两者主要是对相对简单的成果和表现进行,例如,针对学生的绘图技能,只需要列举出学生绘图技能的表现清单就可以进行评分。而评分规则的设计难度则较大,包括整体性规则和分项评分规则,前者是对成果或者表现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分或等级评定,后者是对成果或表现设置几个评分点或评分等级,每个分值或等级代表该成果或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因素。[3]本文重点介绍表现性评分规则的设计。

二、表现性评分准则的设计路径

(一)从学生作品中提炼表现性评分准则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水平分组,描述合格作品或者是表现的所有重要和关键的要素特征,就能够形成评分规则。教师也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使用已经制定的评分规则对它们进行评分,然后针对在评分中产生的问题来改进评分规则。另外,所设计的评分规则最好能够清楚描述,什么才是最好的表现样例。下面以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为例进行说明。

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全美研究委员会(NRC)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三个要素的结构性综合,空间概念、表征工具和空间推理。”[4]此定义说明空间表征工具是展现空间概念,实现空间推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解决空间问题过程中表征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构建和使用空间表征工具的能力就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但是,如何来证明此能力呢?以下用构建日照图这一空间表征工具为例,说明怎样依据学生作品来设计评分规则。

“解释地球运动产生的四季更替现象”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条目。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需要从运用空间思维能力并在头脑中想象和观察地球运动与太阳的空间关系,通过构建日照图模型这一表征工具,推理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在太阳黄道面与赤道面的空间关系影响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以此解释四季更替现象。因此设计如下评价目标和任务:

1.评价目标

学生能够建构春秋分、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日照图,描述四个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并运用日照图解释和说明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此解释四季更替的原因。

2.表现性任务指导语

(1)请每位同学选择春秋分、冬至日和夏至日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来绘制一幅日照图,绘制完成后,请找到本组与自己绘制相同日照图的学习伙伴,相互比较交流日照图,讨论谁画得好,形成评分规则,并依照评分规则进行修订。

(2)运用自己所绘制的日照图,向同伴描述此节气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写在任务单上。

(3)讨论完成后,请欣赏小组其他伙伴所绘制的日照图及其对评分规则的解释,听同伴介绍和解释该日照图所表达的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4)在小组讨论展示完成之后,小组合作讨论出绘制日照图的评分规则,并在小组内对组员的日照图进行分类,找出四幅最好的四个节气日照图(可以经过集体修订),将之粘贴在地球公转轨道的相应位置上,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解释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生四季更替的过程,其他同学拿评分规则对各组代表的表现进行评分。

3.评分规则(见表1和表2)

表1 日照图(侧视图)的评分规则(等级量表)

表2 依据日照图解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评分规则

以上表现性评分规则的设计是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依据学生作品的具体表现,归纳出一个好的日照图和一个好的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表述所需要具备的要素。评分规则形成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学生也因此而明晰了什么才是好的标准,不仅使得评价客观,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深度学习。

(二)从教师的经验出发直接设计表现性评分准则

教师通常会对学科中的某种关键技能或者是学习成果的特征非常熟悉并具备丰富的经验,因此也可以直接列出关键因素,并对因素的重要程度和相互逻辑进行结构上的整合来设计评分规则。以下介绍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评分规则。

区域认知能力就是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区域,掌握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形成对区域的认识与观念。评价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明了学生是不是学会揭示区域的区位特征、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区域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找出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举措。因此,教师就可以依据自身在区域认知教学方面的经验来设计表现性评分规则。例如,针对高中地理3的区域发展案例学习的特点,设计了如下评价目标和表现性任务,以及与之配套的表现性准则。

1.评价目标

(1)选择合适的区域图来判读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绝对和相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方面来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经济地理位置、人口、交通、城市等方面描述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2)通过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规律,推理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优势和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3)通过案例研究建立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2.表现性任务指导语

从地理3第2章至第4章中自主选择一个区域案例,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文字资料,回答以下开放性问题:如何依据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请把你的回答写下来并向同学和老师介绍。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同学和老师会使用以下评分规则对你的表现进行评分。

3.评分规则(见表3)

表3 学生认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分表

以下表现性评分规则的设计是教师基于自身的经验,将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区域认知能力表现进行罗列,再依据一定的逻辑框架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评分规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运用这个规则对学生进行评分,学生也能够依据这个评分规则了解到如何才是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开展区域研究,并学会举一反三。

(三)从理论框架的借鉴中开发表现性准则

借鉴理论框架,也是开发表现性准则的重要方式。通过查阅与所要评价的技能或知识的高水平表现的有关的资料,明晰理论框架,借鉴相关的样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经验和所评内容细分具体特征表现来设计评分规则。下面以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能力为例,说明如何设计评分规则来评价学生的地理野外观察能力。

野外考察是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内容,而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观察能力则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技能。例如,地理1中的一条内容标准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活动建议为“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5]因此,客观评价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借助戴维·拉齐尔的自然观察者智能评价量表开发针对学生观察日记的评价(如表4),这一评分规则清晰呈现了“观察者日记”所应具备的特征,也明确指向着评价目标。当然这一评分准则的设计也可以采取混合型评分规则设计,也就是既有理论框架的指导,也考虑学生作品的特征。

1.评价目标

(1)观察喀斯特地貌景观,区别喀斯特地表和地下地貌的主要类型,描述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

(2)推理解释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变化的具体内、外力因素,特别是流水溶蚀作用对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过程与形成条件。

(3)推理指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欣赏和表达喀斯特地貌之美,对自己观察地貌景观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反思。

2.表现性任务指导语

利用高一年级每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往宜兴善卷洞进行野外地质考察的学习机会,撰写一篇自然观察者日记,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善卷洞景观和自己的审美体验。完成日记后,请与同伴分享观察日记,并请同伴运用自然观察者智能评分表为你的日记评分。

3.评分规则(见表4)

以上评分规则的设计是教师在借鉴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评分规则的架构,并详细描述了各种可能的优秀表现,使得学生在进行野外地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知晓如何才是精细准确的观察,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提高野外观察学习的效果。

表4 “自然观察者日记:对宜兴善卷洞的地质观察”评分规则

三、设计和使用表现性评分准则的效能

表现性评分准则有助于教师实现目标导向的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追求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学校里的学习活动是典型的目标导向行为,因为目标使教师有机会说明教师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并满怀希望以此组织教学。而清晰的表现性准则有助于明晰教学目标,或者说有些准则本身就是教学目标。高质量的表现性准则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期望是什么?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是良好的表现?我想完成什么任务?什么样的反馈能在下次提高学生的成绩?我的学生能力处于哪种水平,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我的教学有效吗?[7]

表现性评价准则既是评价也是教学,是教学评融合的极佳样例。表现性评价准则的使用增加了一些传统教学内容驱动所没有的环节:指导学生了解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和任务、不断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学生参与制定评分规则并学习好的样例、教师或者学生有机会搜集各种学习证据、学生有机会交流反馈学习的结果、学生有机会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自我调节和改进完善的机会、教师有可以依据学习证据调整教学策略的空间等。把表现性评价准则应用于评价学生表现的实践,会使那些主观的、非正式的课堂观察,最终成为客观又可信的课堂评价。

表现性评分准则也有助于学生达成更高的学业成就。表现性评分准则的使用有助于实现重要的学习目标,一方面,表现性评价准则评价学生在有意义的、“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推理,弥补了选择-反应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表现性评分准则的使用促进学生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因为学生能够在表现之前就知道什么才是好的表现,而不是猜测教师应该怎样去评价他们的表现,并促进学生自我决定与负责。正如斯蒂金斯所言,“学生可以实现任何明确而稳定的目标。”[8]

[1][3][7][8]Judith Arter.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Geographical Science Committee.Learning to Think Spatially-GIS as a Support System in the K-12 Curriculum[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6:3-20.

[5]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拉齐尔.多元智能与量规评价[M].白芸,杨东,魏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 斌)

佟 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表现性日照准则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心之向往,便是日照
沧海桑田话日照
有一种生活叫日照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在日照(节选)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