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BD核心区一体化施工纪实
Point
在备受世人瞩目的繁华都市核心,在交通大动脉东三环和城市主干道建国路、光华路一侧,在不足30公顷范围内,北京CBD核心区多个高层、超高层建筑项目密集开工。如何才能避免各个项目之间的施工出现冲突?又如何将核心区施工对外界的影响降到最小?更关键的是,如何才能使核心区施工不断稳步推进,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这些都离不开一体化施工,《北京CBD》杂志专访一体化施工相关负责人,为您揭开北京CBD 核心区一体化施工的奥秘。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这是老话了,为了建设绿色、节能、智慧的北京CBD,CBD核心区对于地下空间的重视与开发达到了北京市乃至全国前所未有的程度。北京CBD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建设,是从地下公共空间(暨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始的,它是核心区一体化施工的基础,也蕴含着此后核心区一体化施工的必然性。
刘刚,北京CBD管委会副主任
一体化施工是北京CBD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的独创,针对CBD核心区建设特点,主要是基坑深,场地狭小,周边均是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打破常规建设模式,打破地块之间红线间隔,对同一区域内(或同意工区)内的项目,从土方挖掘,基坑支护,基坑降水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合作,以一带面,共同实施,共同建设的方式。
《北京CBD》:2011年1月6日,北京CBD核心区地下公共空间正式开工建设,是不是就是从此开启了北京CBD核心区一体化施工建设的序幕?
刘刚:对于核心区建设,我们根据场地特点和地区布局,提出了最初的十六字原则,作为CBD核心区建设的工作原则。这十六字是“基础有限、共同开挖、全面协调、严格管理”。
从整个的规划布局来看,CBD公共空间建设是为所有的二级地块提供未来市政服务的。这些市政服务,不仅包括了水、电、气、热,还有通讯、网络这些设备,更多的还要提供地面交通、地下交通和其它区域连接。公共空间为其他二级地块建设提供服务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叫“基础优先”。
第二就是考虑到核心区的施工场地比较狭窄,均为高层、超高层楼宇,基础埋深程度不一,且特点不一样,需要统筹考虑如何取土,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共同开挖”,这是初步的一体化施工想法。
之后还有了一个“全面协调”,各二级地块在狭小地块内施工,肯定会相互影响,因此,大量工作需要通过协调互利共赢的模式来进行。这是一体化施工的升华。
最后是“严格管理”,考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都要赶工期,我们要加强对公共区域和项目的管理,确保安全稳定建设,不出大的事故。
这个十六字原则,包含了一体化的色彩,而这个原则实际上是贯彻到我们整个建设施工的始终。之后,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又增加了八个字“互利共赢,合作协商”,拓展为二十四字原则。
《北京CBD》:如果不采取一体化施工的方式,而是常规的施工方式会是什么样呢?
刘刚:如果按照常规形态,比如在香港,买到一块地,可能周边都已经建好了,怎么办呢?需要在周边打桩,打四面桩做支护,撑起来之后,再把土挖出来,往外倒。上海也是这样,金茂大厦,是先建起来的,上海中心在旁边建,它就在周边打一圈的桩做支护,然后再取土。周边这些项目如果说是已经建成的,那就没问题了。但是核心区它是若干个项目同时都在进行,比如一工区四个二级地块,大家都在建,如果做支护的话,每个施工场地空间都非常狭小,很难施展开。
《北京CBD》:就是因为每个项目所面临的施工空间太狭小?
鲁光:就是因为空间狭小,技术不可行,先后顺序倒不过来。举个例子说,当时一工区清华这个项目手续办得差不多,可以开工实施了。但是地下公共空间还得进行作业施工的情况下,如果开始实施清华地块的土方,就会使护坡桩出现严重变形,然后影响到下面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如果一工区四个二级地块项目不联合起来的话,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各家做各家的,不仅空间受限,而且哪个项目先开始施工了以后,其它项目就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够衔接起来,这样以来,工程进展非常缓慢,也就会给后续施工单位及时入驻制造了困难。
鲁光,北京CBD管委会工程管理处处长
《北京CBD》:2011年1月6日地下空间正式开工的时候,其它的二级地块项目拿到了施工许可证吗?
鲁光:没有,他们是在地下公共空间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陆续拿到的。任何一个项目建设都有一个统筹规划,就是哪个地方先建、哪个地方后建。实际上地下公共空间是为各二级地块提供能源的有效支撑,没有地下公共空间,二级地块建得再快,没有能源供应,都无法投入使用。为了使大家能够有序地把工作推进下去,就考虑到能不能在现行的法律政策上,进行专项的一体化施工。
现在,没有获得施工许可的建设工程是不得进行任何施工作业的,这是法规限制。土方开挖,就是实质性的施工作业,而土方开挖又是“土护降”一体化施工的第一步。在二级地块施工许可证还没有取得的情况下,我们先研究政策,跟市里的相关部门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是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必须这样操作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这样做是否可行?经过了几次会议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先实施土方开挖的一体化。
如何在核心区狭小的施工场地上,使得地下公共空间和二级地块项目的施工都能有序推进和有效衔接,地下公共空间和二级地块都要经过“土护降”的施工阶段,“土护降”一体化施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所谓“土护降”指的是土方、护坡、降水。
李成义,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兼CBD核心区公共配套设施项目经理
《北京CBD》:在我们普通人的理解里,土方可能就是挖土,那CBD核心区的土方量有多大呢?
鲁光:CBD核心区整个总土方量大概有870万立方米。870万立方米相当于什么呢?我们可能都去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整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面的土方工程,包括堆山、修各种地形、填平填埋,总共是920多万立方米。
《北京CBD》:这就意味着在北京CBD核心区不到30万平方米的范围里造一个奥林匹克公园出来?
鲁光:30万平方米还包括了中服大厦和海关大厦各1万多平方米,实际上我们整个有效面积是27万平方米。我们做过一个调查,没有一个地方的建筑像核心区这么密集、这么高大,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北京CBD》:在CBD核心区的建设中,中信“中国尊”项目的建设备受瞩目,它在“土护降”一体化施工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刘刚:中信集团在这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信的项目第一是土方量大,第二是挖土最深,比地下公共空间还要深,第三是取得开工手续的时间比地下公共空间晚。如果地下公共空间都建起来,中国尊的土还没有挖出来,那就很难处理了。
这里就体现出共赢的问题,互谅互让。我们和中信共同研究,采取了比土护降一体化还要更深入的一体化合作,就是在地下公共空间管廊上先为中信项目预留一个通道。
《北京CBD》:北京城建当时是如何协助中国尊项目进行土方开挖的呢?
李成义:当时土方开发的时候进行支护,我们帮中信做到负26米,当时再往下从负26米到负38米深,那个土就很难出来了,他们也做了很多预案。比如一种是北侧做一个钢栈道;第二个是做一大片提升机把土提上来;第三个用大型吊车吊出来。
《北京CBD》:最后呢?
李成义:都没有用。当时我们就是借助六号门的施工马道,把土方释放出来,中信项目就借助地下公共空间土方作业面形成的道路通行作业车辆,如通行地下桩的混凝土罐车。我们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土护降一体化以后,我们垫付资金上千万。
《北京CBD》:那么中信有没有对北京城建进行一定的补偿呢?
鲁光:北京城建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费了一定的时间和人工,但是中信给予了补偿,补偿的成本也不低。打个比方,城建完成这一部分的工作量,可能挣10块钱,但是通过中信补偿,能挣12块钱。也就是说你为我做出了牺牲,我也给你相应的回报。这对两家来说就是共赢,中信把土从负38米的这个通道运出去,一下子施工的垂直距离就减少了25米。
《北京CBD》:那当时留这个通道是谁的主意?
鲁光:我告诉他留这个通道。当时他也不敢去那么想,在北京城建的产品上面给你预留一个大窟窿,然后重新再把这个大窟窿补做起来,但当时一提出后大家都表示接受,至少由复杂变得简单了,中信也是找了几家土方作业单位来投标,怎么操作?要做很多类似垂直电梯的设施,然后把作业车辆从电梯上放下去,地下挖掘机挖完土以后把土装在车里,把装土的车再提起来,这么去操作,成本非常高。那一车土让我说比一车煤还值钱,而且他们这样做非常耗时间。
《北京CBD》:一体化的施工方案实际上是最高效,又最安全的。
鲁光:至少是安全的,我们不希望二级地块在我们这儿出任何事情。
土方作业的一体化让“中国尊”项目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土护降”一体化施工的好处还不仅在于此,在北京CBD管委会的统一协调下,“中国尊”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得以解决,而以协商、互助、共赢为目的的“一体化”施工也从中国尊项目拓展到一工区的清华、三星、阳光和中期这四个项目上。
《北京CBD》:能不能说中国尊项目是核心区一体化施工最具典型性的代表?
刘刚:中国尊项目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所在的Z15地块完全被公共空间包围起来了。第二个特点,它的基坑深度要比我们所有的基坑都要深,它要到负38米,我们的地下管廊基坑深度才26.2米,当时中信就说你地下管廊的下面别打桩,我想把我的支护体系建在管廊下头。
中信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用地下连续墙这个技术比把桩打下去更好,所以才把所有的结构变成了地下连续墙来替代我们之前计划的这个支护桩。这实际上是把中信地块的支护体系建在旁边既有建筑物的底下。
《北京CBD》:那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呢?
刘刚:地下管廊如果先打完这个桩,中国尊又没有挖坑的话,就非常麻烦了,就是他要在我这个管廊基坑的外面打一圈薄壁墙来止水。止水的话,它起码再有10厘米的厚度,再包料,一圈10厘米的话,面积损失还是不小的。而且中国尊的地下七层都得打,这个整体面积损失是非常大的。别看这薄薄的一圈墙,每层不知道能省出多少平方米,我估计上千平方米是省出来了,那一千平方米又能停多少车?。这种方式首先可为它扩大面积,对于它未来的整体利用是有好处的;其次就是止水,在管廊下头止水,成本也不会高,节约了经济成本。《北京CBD》:除了土方、支护、降水之外,一体化施工还为中国尊项目带来了哪些益处呢?
刘刚:比如说北连廊,我们到今年8月份才建好,也就是中国尊建起来了,北连廊才开始建,等于说我们借了这块场地给中信。我们牺牲了时间和金钱,配合他们,把场地借给他们来投入使用。而当时,中信周边的金和路、金和东路、景辉街抢工的时候,正好赶上中信打桩,他们也不理解,说你们那么着急干嘛呀?因为他们当时也着急,说一定要抢在年底把桩打完,说他们还有支护体系要做。
后来我说还得讲大局,为什么建这个,等建好了你们就知道了。实际上第二年中国尊做大底板浇铸的时候,靠什么?就靠这3条管廊给它做支撑。当时我们玩命地抢这个进度就是给他抢出一条通道。如果我们的管廊在当年年底不能结构封顶,改成第二年四月份才结构封顶,没有这条通道,它的大底板混凝土浇铸根本没法进行,很难实现90多个小时连续浇铸那么大面积的混凝土,当时将近180辆罐车轮番干,现场最多达四五十辆罐车同时搅动,来来往往的罐车达到4690个车次。
《北京CBD》:也就是说,一体化施工确保了中国尊进行大底板混凝土浇铸时的交通畅通?
刘刚:对于一体化施工来说,合作和了解程序很重要。我们先修了一条路,很多人都不理解。等我把路修完了,交通组织体系建起来了,很多人才能理解,路是给我建的,是血管,实际上,核心区施工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血管。中国尊项目总结起来最主要的就是,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对话空间,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问题上争论,但是大局观要保持得非常良好——我们要看到共赢的未来。《北京CBD》:除了CBD管委会与中信方面的协商之外,在“土护降”一体化施工的过程中,谁来牵头?又怎么样才能统一各方的意见呢?
许晓东:拿一工区来举例,一工区有清华、三星、阳光和中期四个项目,一工区当时成立了一个联建办(联合建设办公室),四家一起筹备,大家来协商,推选出一个牵头单位。这也是在管委会的主导下,由管委会来推进这个工作,我们北京国际商务中心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代建方,负责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那就由我们作为牵头单位,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
之前在基坑支护的问题上,我们也曾考虑咬合桩,这种方式比较便宜,但是它的寿命就不如地下连续墙这么可靠。后来大家经过几方的论证,也请专家一起来评议,最后确定了在一工区打一圈地下连续墙,它能一步到位解决“土护降”的问题。
我们当时也论证了,如果这四家各自为政,中间要再打一个十字的连续墙,把四个项目分隔开来,场地本来就局促,你再给它分割,效率就会非常低。第二个,投资会加大,我们当时测算投资是3000多万,那么这个技术方案经过各方协商,最后决定取消中间的十字连续墙,从而实现一个资源最大化的结果。
许晓东,北京国际商务中心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北京CBD》:一工区的一体化施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呢?
许晓东:有,一工区它涉及到地铁保护问题,因为一工区的西侧是地铁十号线,这可能是我们整体在做这块的时候遇到的比较大的一个难题。为了确保地铁运行的安全,地铁公司和路政局的要求非常严格,按照它们最初提供的方案——“对撑”,就是地下公共空间的结构做完之后,二级地块再做结构的时候,它不允许整个地在地下打开了,而是要在离地铁的远端,在50米保护范围以外的部分做。离地铁50米以内的这部分要撑住,等50米外的部分完成后,再倒腾到50米内的部分来做,同时50米外的部分又要撑住。
这是出于对地铁安全的考虑,但是对二级地块来讲,这个代价会非常大,刚才说地下结构分成两部分来做,这个投资会加大,工期也会加长,我们就一直跟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最后选择在地下公共空间的交通大厅的位置,外面打一道连体墙保护起来,按现在这个方案,二级地块就可以整体开发,整体实施了,既为二级地块节省了投资,也加快了施工的进度。
一开始源于“土护降”的一体化施工,随着核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在不断地发展,在范围上,覆盖到了Z15中国尊、Z14正大、Z1a中期、Z1b清华、Z2a阳光、Z2b三星、Z12泰康、Z13国寿等项目;在内容上,不仅有了“土护降”施工的一体化,还有了地面建筑结构施工的一体化,更有了CBD核心区整个施工管理、监测的一体化。
《北京CBD》:Z15中国尊项目四面被地下公共空间所包围,那么它对于一体化施工的需求更加强烈,但是Z14却相对要独立一些,它对于一体化的施工是不是就不那么踊跃了?
刘刚:Z14这个项目相对独立,最早跟他们谈一体化的时候,他们也不是很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时我们跟他们解释,第一是Z14项目的基坑过深,负32米,使得旁边北京海关大厦的支护很难。第二个,还得考虑止水,如果不止水,就得损失面积。第三个,地下公共空间完成之后,项目再土方开挖,土往哪运是个问题。后来 ,他们听取了我们的建议,也采取了这个做薄壁地下连续墙的方式。
《北京CBD》:这个地下连续墙是在Z14项目南侧的景辉街东管廊的位置,那在Z14项目西侧的金和东路的位置,是不是也得打地下连续墙呢?
刘刚:相邻的Z15中国尊项目先做好了地下连续墙,这块就已经有了地下连续墙;Z14项目就不用再做了,Z14不仅享受到了一体化施工的实惠,也参与到我们的一体化施工中来了。除了这两个项目,你到核心区工地的现场能看到, Z13国寿项目拿到开工证第二天,就开始往上施工了,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也缩短了工期。
《北京CBD》:那一体化施工为Z13把地下的那些结构全都弄好了?
刘刚:土都挖完了,桩都打完了,直接就可以进行结构施工了。多好!
《北京CBD》: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体化施工也在不断地拓展出新的内容?
鲁光:像Z13国寿跟Z12泰康,这两家把一体化施工又深入发展了。本来按照传统做法,自家建自家的墙,墙与墙之间有一个分隔,中间宽1米,这个空间需要拿土填起来,如果要联通还需要另外修通道。这两家企业通过友好协商,决定把两面墙合并在一起,共用一面墙,中间没有分隔不用填土,再进一步,两家还决定底板也连在一起,友好协作产生了双赢的结果。我们认为这是“结构的一体化”,比 “土护降”一体化更丰富、更深化发展了。《北京CBD》:也就是说一体化从最初的“土护降”,而且是由CBD管委会来统一协调引导,走向了现在这种二级地块项目之间的自愿行为?
刘刚:CBD管委会一直在发挥着组织、引导一体化施工的作用,为各个施工项目搭建起服务平台。比如说塔吊,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塔吊监测平台,第一有立塔的基本原则,不能随便立挡着别人。第二运转有限位,不影响别人。如果一个在上面转,那另一个可以在底下转,但要做到不扫塔身。又比如说基坑的监测,为考虑基坑的安全性,我们除了负责外部监测之外,针对里面的监测我们也建了一个监测平台。我们现在所有能一体化的内容,我们尽量一体化。再比如说,交通也开始一体化。现在到工地里面可以看到,我们严禁车辆在道路上长期停放,卸完了赶紧走,我们要保持“血管”的畅通。如果哪个项目打底板混凝土浇筑把路占了,打完底板了,车马上就走了,这个路接着就有通行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个一体化,到现在为止道路一直都能保持畅通。
在建设的过程中,包括防水的衔接,交通的衔接,都有可能未来产生矛盾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一定要分清层次。怎么叫分清层次?第一厘清责任,第二,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最后一个就是责任要落实。把这个事说清楚了才可以干。先做的可以不管后头,但后头要保护前头,同时要负总责。
《北京CBD》:但是一说到厘清责任,说到一体化,需要考虑到大的全局的整体的责任,这之间有冲突和矛盾,谁来协调?
刘刚:CBD管委会规范好运行程序,所有企业按这个来。当然,在合作中,企业双方还要签合同,明确相关权利义务,谈好费用。比如说城建挖了土了,我们会说你们双方要签订一个合同,合同上约定土怎么处理等,其它钱的结算等我们就不介入,尊重企业双方协商议价。例如我们在地下空间的B2、B3开了无数的衔接洞口,将来走车走人,两个结构之间那种衔接防水涉及多家企业,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就刚才我说的原则,这就把先建和后建的衔接问题解决了。下一步,我们还要考虑管线的衔接问题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体化是我们这个区域永恒的主题。合作是永恒的主题。
正是由于北京CBD核心区建设的特殊性,一体化施工成为北京CBD核心区最实际、最合理也最合适的选择,而在推进一体化施工的过程中,北京CBD管委会无疑是最有力的推动者、最开放的倾听者、最平等的协调者、最热心的服务者。
作为未来产值超千亿的金融城,人流集中的都市最繁华地段,北京CBD核心区未来的运营与管理同样需要一体化的理念与思路,而这样的理念与思路在北京CBD核心区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萌生、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工作流程。
人们常说,现在决定未来。因此,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北京CBD核心区一体化施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人员们,说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