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如何走向“黄金时代”
从黄金年到黄金十年,从黄金年代到黄金时代,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前夕,“黄金”二字不断登上中英媒体的头条,成为当前中英关系的前缀。那么中英两国又是如何走向“黄金时代”的呢?
2005年,在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英国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仅为现在的1/3,而这一次,英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在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面对它的崛起,英国准备好了吗?
“这是一种完全的关系反转。”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凯利·布朗在谈及英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时评论道。
“过去一直都是英国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寻找投资机会,但现在却是英国反过来希望升级他们老旧过时的基础设施,并向中国寻求投资,而且不光是这个,他们寻求的还有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秘诀。我想这也标志着中英双方的关系正在走向更互惠更平衡的方向。”布朗说。
今年前9个月,在中国与欧洲主要伙伴贸易额同比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中英双边贸易额却为580亿美元,基本保持稳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投资合作的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将大幅增长,而英国无疑将从中分得一杯羹。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在2015年至2025年间将可能向英国投资1050亿英镑,涉及能源、房地产、交通等多个领域。英国长期存在投资短缺,中国在基础设施的投资无疑有助英国解决这一难题。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但中英两国投资经贸合作却保持持续发展——2014年中英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8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3%;过去3年中国对英国投资年均增长71.7%;去年英国对中国投资同比增长87.6%,增速位居欧盟大国首位。
10月20日,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9个月,在中国与欧洲主要伙伴贸易额同比都是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中英双边贸易额为580亿美元,基本保持稳定。
“双边投资合作也令人高兴。”沈丹阳说,截至8月底,英国在华投资项目7992个,实际投入196.1亿美元。中国对英国直接投资存量从2010年底的13.5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底的128亿美元。现在英国是中国在欧洲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已经有500多家中资企业入驻英国。
中国也同样希望通过英国在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叩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已达到3.7万亿,人民币已经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结算货币。目前,人民币是全球贸易结算的第二大货币,是外汇交易的第六大货币,是外汇储备的第七大货币。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总经理宗良表示,人民币有望在2025年跻身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货币。英国一直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英国成为首个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西方发达国家。2014年,英国又率先发行全球首支主权级离岸人民币债券。
习近平访英期间,作为两国不断深化金融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新动作,中国还在伦敦发行了除香港地区外的我国首个离岸人民币主权融资工具。
此外,拉卡拉与英国最大的账单支付公司AllpayLimited签订合作协议,将共同建立一个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并探讨在社区便民服务、智能穿戴设备以及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拉卡拉董事长孙陶然表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国已处于领跑地位,英方合作者更多希望从中方汲取经验和技术支持。
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不容小觑,它是全球外汇、衍生品、贵金属和商品交易中心,也是全球金融不间断交易的重要一环。而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伦敦金融城,近几年悄悄地发生了大变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入驻伦敦金融城,开启了历史性的新征程。
一直以来,英国希望把伦敦打造成人民币国际市场的“西方中心”,中国金融机构也表现出与英方合作的意愿。伦敦金融城的最新人民币业务量数据显示,2014年伦敦人民币总体交易额比2013年增加了143%,日均交易量达615亿美元。其中现汇交易额为日均184亿美元,为2013年的3倍。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而伦敦金融市场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业分析师李勇表示,人民币实现完全国际化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其关键是树立市场对人民币资产收益率的信心。这就需要市场中有更多期限更长的债券,国际上的货币储备管理者才能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权重。
然而,就在这一段“黄金关系”正式开启前,中英关系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不温不火、波澜不惊的状态,甚至在3年前,这段关系还一度因为英国首相卡梅伦和达赖的会见而降至冰点。
中英关系所经历的这场“严冬”,其原因在于2012年英国首相决定接见达赖喇嘛。那场严冬虽未对两国商业关系造成影响,但双边外交往来却显著减少,直到卡梅伦首相表示再无接触达赖喇嘛的计划,情况才有所好转。
《红色资本》一书的作者之一弗雷泽·华威称,对于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人总是非常高兴的,而在面对英国时更是如此(毕竟这是一个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了中国的国家)。“现在,局面扭转了,中国占据了优势,而英国则成为了示好的那一个。”华威表示。
布朗也认为,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中国从一个相对较弱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也相应需要改变”。
事实上,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似乎一直都想改变中国人对于英国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将“传统和保守”扭转为“时髦和创新”。但在英国政府内部的对华政策上,这种刻板或许并没有改变。
而财政大臣奥斯本主导的对华政策或许真正为这种交往方式画上了休止符。
今年年初,英国不再顾及美国脸色,率先在众多欧盟国家中宣布申请成为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的举动,也传达出了一个信号——在和中国打交道的领域里,英国正在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独立道路。
伦敦大学亚非研究所中国中心主任迈克尔·豪克斯说,当前的英国正在趁着中美之间的嫌隙,拉拢中国。
“这是一个有风险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经贸联系上,英国肯定可以获益。”《外交家》杂志评论称,对于中国来说,他们不仅仅看到的是英国外交的务实,更看到了英国希望将普通的双边关系升级为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迫切愿望。
20世纪90年代初,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英国学生在中国北京开启了他的“背包旅行”。他到过上海,又乘船来到武汉,还去过成都。20多年后,这名叫做乔治·奥斯本的少年重新以英国财政大臣兼首席国务大臣的身份踏上了这片土地。
“一切都变了。”奥斯本在近期的一次专访中讲述了20多年前他在中国的故事,“说真的,(置身北京)你可能以为自己在伦敦老街,或者是旧金山。但这样的事要是放在我多年前还是学生时来中国时,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今年9月,当奥斯本第一次以财政大臣的身份访问中国时,他发出了豪言壮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英国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而其主导对华政策的最佳抓手,无疑就是扩展经贸联系。
奥斯本表示,誓将在2025年之前促进中国成为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英国《经济学人》将奥斯本的这种对华政策形容为“奥斯本主义”,并将其总结为在经济、政治和外交上与中国捆绑。
布朗称,奥斯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他认识到中英之间的关系需要被简单化,且从战略上着眼于一个领域——即可以体现出切实成果的领域。但无论是在对内满足公众期待上,还是对外和中国保持可持续关系上,奥斯本的选择依然可能存在着风险。
英国人正在“务实”地对待中国目前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英国第二大非欧盟国家贸易伙伴,英国也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资深顾问蒂姆·萨默斯表示:“总体来说,我认为英国人对中国崛起并不像美国人那么充满忧虑,他们其实相对更加欢迎一个强大的中国。英国有一种非常务实的外交文化,对全球权力的再分配也保持着开放的态度。”
奥斯本也在访谈中称,他认为英国会比其他欧洲国家更擅长应对全球化挑战,而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以至于像英国这样的贸易中心无法不选择接受它。
前文提到,习近平前往曼彻斯特,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于足球文化的热爱,但到访理由并不仅限于此,作为英国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曼彻斯特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曼彻斯特也曾“疾病”缠身:水体和空气污染、居住环境恶劣、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严重。1868年开始,曼彻斯特市通过开展城市规划运动,极大改善了市容市貌,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20世纪以来,制造业整体衰退,谋求改变的曼彻斯特抓住时机,成功实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并以其“创意产业”重新赢得世界的目光。
从“工业城市”到“创意之城”,曼彻斯特的转型之路令人深思。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初庆东表示,目前中国很多地区也在大力建设科技园区、积极发展创意产业,曼彻斯特在城市建设、经济转型、重视科技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初庆东认为,“曼彻斯特与武汉等中国城市在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已开展广泛交流,并且随着英国政策的支持,开始接纳更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留学生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的资金注入也将为曼彻斯特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英国军情六处前首席运营和情报官、国际战略研究所网安部主任奈杰尔·因克斯特指出,在英国向中国靠拢的背后,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英国政府意识到了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包括确保财政健康,削减财政赤字,从根本上重新设计过于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鼓励工作、减少“吃福利”现象。
他直言,这种做法无异于在英国掀起一场静默低调的革命,在此过程中,数百万公共部门的就业岗位被更多私营部门就业取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本质。而当中国开始深思国内社会福利政策的时候,英国的做法或许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驻英国经商参处、公使衔参赞金旭也指出,中国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医疗、教育等领域陆续对外资开放。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和实现城镇化的国家,在城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拥有可咨借鉴的成功经验。两国宜加快在城镇设计规划、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