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 江
(作者是《十堰晚报》编委、采访中心主任)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举世瞩目。工程从地处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2013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为深入报道这项世纪工程,2013年11月22日至12月4日,《十堰晚报》“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组一行两人,从丹江口水库出发,沿着清水北送的航道,短短13天内往返4000多公里,全程实地探访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陆续推出13篇系列报道,图文并茂地聚焦丹江口大坝,河南陶岔渠首、湍河渡槽、方城垭口、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穿漳工程,河北古运河暗渠、滹沱河倒虹吸、西黑山节制闸,天津曹庄泵站,北京惠南庄泵站、大宁调压池、团城湖、密云水库等工程,见证南水北调的恢宏与伟大。这组报道不仅记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水资源状况、工程建设情况,还深刻反映了受水区群众对碧水早来的期盼和对丹江口库区人民的深深谢意。
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市民热议和好评。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局、水利水电局、移民局等单位和部门的相关人员,对这组重大主题报道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并表示,通过报道能让十堰人民更清醒地认识到水源区人民所承载的世纪梦想、国家使命。
有市民表示,这组报道使十堰人更清楚地知道,一库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北上一千多公里的清晰脉络。不少网友也发表自己的观点。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这就为《十堰晚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做这组报道的时候,采编人员用百姓的角度和眼光透视重大命题,从而使报道举重若轻,使重大主题报道走进普通人,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
那么,市民生活报如何把读者想要知道的实用性、服务性重大题材做成特辑进行系统报道,化平淡为神奇?《十堰晚报》将挖掘媒体新闻的特色性和创新性,成为提升市民生活报竞争力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集中报道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和群众关注的焦点,集中版面,多视角、多侧面、全方位地集中突出报道。
浩浩大江北去,赫赫伟业千秋。历时半个世纪,眼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已变为现实。为见证、迎接中线工程通水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时刻,2014年10月14日至24日,《十堰晚报》连续11天以每天至少8个版面的规模,重磅推出92个版的南水北调纪念特刊《大江北去》,引起社会各界共鸣和热烈追捧。
为精心打造本次特刊,报社派出多路记者,耗时近一个月,环丹江口水库水路、陆路并进,挖掘调水背后感人的故事;全方位呈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构想提出、工程建设、水质保护、对口支援等重大事件及进程,全景式展现十堰人民为一江清水北送而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
《大江北去》系列报道的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每个篇章都有一个关键词,都有一个思想主题。“起”“承”“转”“合”四大篇章,揭示在过去与现实的对照中,巨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
“起”篇,从起源、起点、起步入手,推出的报道有《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雄兵十万,土法上马腰斩汉江》《周总理指示,停建三年的大坝复工》《大坝加高:穿越半个世纪的论证》《调水三条线,十堰成中线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他们的到来,水源区人民倍感温暖》。
“承”篇,从承担、承受、承诺着眼,推出的报道有《李鸿忠:交不出成绩单就交帽子》《十堰承诺: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移民搬迁,为国家让路》《18万移民,外迁内安落地生根》《难忘这片绿色“活化石”》《文物抢救,传承中华文脉》等。
“转”篇,从转型、转向、转变介入,推出的报道有《五城联创,内外兼修打造宜居生态城》《铁腕治污,每年财政“损失”8个亿》《环保理念,已入寻常百姓家》等。
“合”篇,从合作、合意、合唱展开,推出的报道有《十堰——京津冀千里亲缘一水牵》《受水区:感谢十堰人民的奉献牺牲》《绿色,十堰最大的民生福利》等。
南水北调纪念特刊《大江北去》从调水起源、十堰担当、转型发展和南北合作双赢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报道,高度契合波澜壮阔的调水世纪工程,把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主打内容,提供了更宽的背景、更好的角度、更深的分析,以及更准确的事实真相,告诉读者真正想要拥有的内容,为读者释疑解惑、拨云见雾,带来更多的阅读兴趣。
市民生活报关注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追求思想性,从而增加深度。具体到每篇报道,又各有思想主题,比如为何要实施南水北调,如何确保水质安全,移民怎样搬迁,水源区与受水区如何开展合作等;最终推出的特刊将思想内涵进一步升华,通过“起”“承”“转”“合”,揭示了整组报道的深刻内涵。
2014年10月14日,《大江北去》纪念特刊见报当天,《十堰晚报》零售点销量大幅增长,特别加印的1.6万份报纸也销售一空,不少报摊要求增加当天报纸份额。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影响因丹江口大坝加高需搬迁的34万移民,还影响十堰这座城和350万人民,更重要的是缓解北方地区1亿多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危机。
▲ 2014年10月17日,两位媒体记者在丹江口大坝上游水位标尺前查看蓄水水位。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实时数据显示,10月17日14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达到160.08米,超过1983年的160.07米,突破历史最高水位。 (郝同前/摄)
▲ 2014年10月15日手机拍摄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库,调往京津冀豫等北方缺水的地区。(王申/摄)
家住十堰市东岳路70多岁的郭承国老人,当天上午还步行3个多小时来到《十堰晚报》编辑部,他拿着《雄兵十万,土法上马腰斩汉江》的报道,几度哽咽。他向编辑部的编辑记者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两名家人投身汉江截流工程的往事。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刚刚开工,他的四伯郭绍芳离开家乡赶赴丹江口,“那时候10万大军一起上阵,工作热情高。最后他因为盲肠炎死在工地上”。1959年,郭承国老人的哥哥郭承甲也坐上大卡车,参与丹江口“腰斩汉江”的截流工程,掏基槽、搬运施工物资……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篇报道,也是一份珍藏的回忆。
《十堰晚报》作为市民生活报,始终对南水北调这一重大事件保持了高度热情和持续的关注,根据受众特点和报道方针,有选择地进行新闻报道,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引导到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有形无形之中打开了城市的情感闸门。无论读者是想了解南水北调的过去、现在或是未来,无论是想汲取知识亦或收获感动,《大江北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风格满足读者口味。
为迎候调水日这历史性的一天,为水源区十堰再留一页美好的记忆,《十堰晚报》决定推出巨型报展,以壮声势。2014年10月24日,在热闹喧嚣的十堰人民广场,92块高4.35米、宽3.36米的巨型报纸展板隆重展出。这92块展板,单块展板面积超14平方米,呈矩阵排开,是现行《十堰晚报》单张面积的100倍,蔚为壮观。展出的内容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纪念特刊《十堰晚报·大江北去》。
这也是《十堰晚报》举办的第三次巨型报展。前两次展出的是《我们的2012》和《2013市民生活报告》,均为100多个版面。本次巨型报展在十堰人民广场展出3天后,继续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郧县等各地展出。
在传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逆向思维的《十堰晚报》及时推出巨型报展,另辟蹊径,热中取冷,引起读者震撼和共鸣。巨型报展南水北调纪念特刊《十堰晚报·大江北去》化平淡为神奇,给民众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感官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