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煜威
(作者是《南湖晚报》副总编辑)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
嘉禾绿荫行动10年来累计资助215名寒门学子读完大学,筹集爱心助学款达400余万元,为2000余名大学生提供了暑期“绿荫零工”社会实践岗位,为100余名贫困毕业生找到工作,累计有30000余名学生以及家长聆听了优秀学子报名会。
突破一:爱心助学从市内扩展至省内再延伸到新疆。2005年,在《南湖晚报》第一次大型改版中,嘉禾绿荫行动应运而生。主办方认为,作为媒体,应该为城市爱心提供一个交互平台,同时,媒体本身通过这样的爱心行动,可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树立社会公信力。
嘉禾绿荫行动起初的定位相对单一:为嘉兴地区高考上一本线的应届贫困学生提供大学四年的学费,每名学生2万元。2005年高考成绩一发布,《南湖晚报》立即与各重点中学联系寻找资助对象,由记者采写受助学生的励志故事。此外,还策划了爱心拍卖会等系列爱心活动,形成助学的社会氛围。
嘉禾绿荫行动第一年,爱心如潮涌,还出现了几个市民或单位共“抢”一名寒门学子的情况,当年有28名学子结对。
过了两年,嘉禾绿荫行动就遇到了困局:原来嘉兴市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寒门学子的资助力度,各重点中学成立了校内助学金,寒门学子求助途径多了,没有必要在报纸上“抛头露面”。嘉禾绿荫行动要走下去,路在何方?
□ 绿荫零工双选会上爱心企业提供实践岗位。(《南都晚报》供图)
2008年,在嘉兴市关工委牵线下,嘉禾绿荫行动将爱心助学扩展到浙江省丽水市下辖的龙泉市。龙泉山区的寒门学子身上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深深感染着嘉兴市民。此后,每年助学季,《南湖晚报》的“爱心大巴”载着参加结对的爱心人士奔波6个多小时,来到龙泉参加助学结对仪式。2008年至2014年,嘉兴爱心人士累计资助龙泉寒门学子63名,筹得爱心助学款超过120余万元。
大爱无疆,从2012年开始,嘉禾绿荫行动又把爱播撒到新疆。在嘉兴援疆指挥部帮助下,与嘉兴慈善总会一起举办“红船助学万里行”活动,为嘉兴对口援助的沙雅地区2000名贫困中小学生提供助学金。如今,“红船助学万里行”活动已持续3年。
突破二:从助学到提供社会实践岗位。爱心助学延伸到省内外之后,嘉禾绿荫行动能为本地学生做些什么? “绿荫零工”应运而生,为暑期在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参加“绿荫零工”活动的爱心企业承诺,不仅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同时支付报酬,让他们通过辛勤的汗水拿到人生的第一份工资。
每年高考之后,在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的大厅内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绿荫零工”双聘会,每次近千名学生参与。“绿荫零工”如火如荼开展,《南湖晚报》开设了“打工日记”专栏,刊发学生们的打工心得。
从2013年开始,嘉禾绿荫行动又推出针对寒门学子的“突破最难就业季”活动,与劳动部门联手,每年面向100名贫困毕业生推出爱心岗位,帮助很多学生在“史上最困难就业季”找到工作。
突破三:延伸爱心行动的服务性。除汇聚社会爱心助学、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外,每年举办的优秀学子报告会给嘉禾绿荫行动画上圆满句号。优秀学子报名会炙手可热,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报告厅过道上也挤满了人,前排都是铺着报纸席地而坐的家长与学生。2014年8月3日,7名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优秀学子,与到场学生与家长们分享了他们的学习和励志故事,至今累计已有3万余名学生和家长聆听了报告会。
回首嘉禾绿荫行动十年路,有欣慰,有彷徨,更多的是笃行。坚守爱的信仰,在坚守中不断完善前行。
嘉禾绿荫行动是版面的“活化剂”,以情感叙事,挖掘寒门学子在贫困中坚守理想与信念的细节,配以图片,往往能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每年的寒门学子,大多被爱心人士“抢”走,甚至到了五六月,就有爱心人士或企业与《南湖晚报》预约寒门学子进行资助。同时,通过不断举办“爱心拍卖会”“绿荫零工双选会”“优秀学子报告会”等爱心活动,也让纸媒的新闻有了“动感表达”。
嘉禾绿荫行动是读者的“黏合剂”。在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纸媒通过不断举办活动,与读者构建情感交互平台,让读者有依附感,增强双方黏合度。
十年发展路,积淀下嘉禾绿荫行动的核心内涵,诸如“献出一点爱,改变他一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本。比如,首届嘉禾绿荫行动中报社曾经援助过的三胎胞兄弟,如今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援助过的一位寒门学子,如今成了《南湖晚报》的记者,同样以热忱的工作来感恩社会;“爱心老爸”王小龙先后资助了20多位龙泉寒门学子,现在,他们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成为著名企业的骨干,这些人成立了爱心基金,来帮助其他寒门学子,而与“爱心老爸”的情感交流从未间断过。
2014年秋天,《南湖晚报》推出嘉禾绿荫行动十周年感恩季的七大爱心活动,如招募爱心学子(包括受助学子)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十年有你”感恩见面会,10年以来曾受助的学子与爱心人士再相聚。有的学子因故没能到现场来,通过视频等表达着一份感谢,同时,也表达着他们以爱回报社会的殷殷之情。晚报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传播了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