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生 刘 勇 武丽达 范春艳 王金枝 关 兵 史淑辉 佟 毅
(1.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12;2.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3.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赖氨酸是合成人和动物组织蛋白质的必需物质,是激素、体内酶、抗体等重要功能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人体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赖氨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而植物中含有的赖氨酸很少,被称为植物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1,2]。国内外市场对赖氨酸的需求都非常大,主要用于饲料生产,约占90%左右,食品添加剂和强化剂占5%左右,还有5%用于医药中间体方面[3]。由25~30个赖氨酸残基聚合而成的ε-多聚赖氨酸是一种良好的食品防腐剂[4]。赖氨酸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拉动了L-赖氨酸的生产,未来几年,中国食品工业赖氨酸的市场需求平均年增长将在10%左右[5]。随着用赖氨酸生产各种药物的需求量的增加,中国赖氨酸需求量目前估计在8万t/年左右[6]。赖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6]。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赖氨酸均为L-型,而生物所能利用的赖氨酸也为L-型。因此,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工业生产L-赖氨酸最主要的方法[7]。
玉米浆为生产玉米淀粉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糖类、多肽、生长素、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其他有机物,是微生物发酵氨基酸的良好氮源[8-10]。玉米浆中很多成分是发酵生产氨基酸的前体成分,在氨基酸发酵中提供氮源和生长因子,玉米中的生物素、限制性氨基酸对多种氨基酸发酵的影响都很大[11]。玉米浆价格低廉,来源丰富,利用玉米浆发酵氨基酸有利于提高玉米浆的生物价值,降低工业生产氨基酸的成本。
响应面法是工艺优化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12-14]。Plackett-Burman确定出主次因素。最陡爬坡法能够快速寻找各变量变化最优区域。这3种试验设计方法常用于微生物培养基的优化[15-18]。本试验拟运用 Design Experts 7.0分析软件,将Plackett-Burma(PB)方法和响应面法应用于L-赖氨酸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化和发酵工艺关键参数的筛选,以期进一步提高L-赖氨酸产量,降低工业生产氨基酸的成本。
1.1.1 菌种
L-赖氨酸棒杆菌株(代号:ATCC14067):由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
1.1.2 试验试剂
KH2PO4、MgSO4·7H2O、苏氨酸、CaCO3、NH4Cl、NaCl:分析纯,北京化工厂。
1.1.3 试验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UVMINI-1240型,日本岛津株式会社;
恒温摇床,SPX-150-Z型,中国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1.1.4 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葡萄糖20g/L,玉米浆20g/L,KH2PO40.01%,MgSO4·7H2O 0.01%,CaCO34%,pH 7.0~7.2,0.75kg/cm2灭菌20min。
发酵培养基:葡萄糖40g/L,玉米浆40g/L,KH2PO40.02%,NH4Cl 6%,NaCl 1.8%,苏氨 酸 0.06%,CaCO36%,MgSO4·7H2O 0.02%,pH 7.0~7.2,0.75kg/cm2灭菌20min。
菌株经斜面活化后,取一环接入到含有40mL种子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30℃中以200r/min震荡培养24h。取5mL培养后溶液接种到含有10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30℃以200r/min震荡培养48h。将发酵液于8 000r/min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测定其中L-赖氨酸含量。每组相同发酵培养基平行试验3次,含量取平均值。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19]测定L-赖氨酸浓度,配制浓度为500μg/L的L-赖氨酸标准溶液,分别取0.1,0.2,0.3,0.4,0.5mL于干净的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1.0mL,再加入1.0mL茚三酮试剂,摇匀后塞紧管塞,沸水浴5min后冷却至室温,每管再加入50%乙醇8.0mL,于530nm处测定OD值。以L-赖氨酸含量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1.866x+0.018(R2=0.999 0)。以样品代替标准溶液,通过方程计算其L-赖氨酸含量。
1.4.1 Plackett-Burman设计 本试验选取8种培养基成分,选用N=8的Plackett-Burman设计。根据预试验,设定每个因素的高水平约为低水平的2倍,试验12次,响应值为L-赖氨酸含量。PB设计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Plackett-Burman设计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Plackett-Burman design
1.4.2 最陡爬坡试验 根据PB设计的结果,由各因素效应值的大小确定变化的步长。正效应取高水平,负效应取低水平。按一定的梯度增加或者减少各因素的水平值,检测发酵液中L-赖氨酸含量的变化,含量最高组的水平值即为响应面分析的中心组。
1.4.3 响应面分析方法 根据PB设计筛选出的3个显著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根据最陡爬坡试验筛选出的浓度作为中心点,采用响应面中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
1.4.4 数据分析 采用Design Expert 7.0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最优组合。
采用Design Expert 7.0软件对表2进行分析,得到各影响因子的偏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结果,见表3。在8个因素中,C、E、H因素即 NaCl、MgSO4·7H2O、玉米浆对L-赖氨酸的得率影响显著(P<0.05),故将 NaCl、MgSO4·7H2O、玉米浆确定为主要影响因素,且NaCl、MgSO4·7H2O为正效应,玉米浆为负效应。故在下一步试验中,应该在NaCl、MgSO4·7H2O的高水平基础上增加其含量,在玉米浆的低水平基础上减少其含量。对于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正效应因素与负效应因素分别取+1水平和-1水平。
根据PB试验结果中因素NaCl、MgSO4·7H2O、玉米浆效应的大小确定最陡爬坡试验变化的方向和步长。由表4可知,5组试验中,第4组的L-赖氨酸含量最高,故选择第4组的水平为下一步响应面设计的中心点,即NaCl 2.6%、MgSO4·7H2O 0.05%、玉米浆19.5%。
Box-Behnken设计因素及水平取值见表5。
通过Design Expert 7.0软件对表6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回归方程为:
表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2 The Plackett-Burman design and results
表3 Plackett-Burman设计各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Table 3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actors in Plackett-Burman design
表4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4 Steepest ascent design and results
表5 Box-Behnken设计因素水平表Table 5 Factors and levels of Box-Behnken design
对此模型进行方差分析(表7)可知:拟合度R2=0.973 7,说明该试验提取得率的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拟合度;P<0.01说明该模型极其显著;失拟量为2.22说明失拟量相对于纯误差不显著;信噪比为12.603>4表明该模型有足够的信噪比;该模型的F值为20.56,失拟项不显著。综上表明,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差异很小可用于指导试验。
在此模型中 A、B、AB、A2、B2均显著,C、AC、BC、C2不显著,同时各因素的均方值可以反映出各个因素对试验指标的重要性。均方值越大表明其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越大。从表7的均方值可以看出影响赖氨酸得率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B>C,即NaCl>MgSO4·7H2O>玉米浆。
表6 Box-Behnken设计及结果Table 6 The Box-Behnken design and results
表7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表7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不显著。
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r>F 显著性模型 640.80 9 71.20 20.56 0.002 0 17.32 5 3.46失拟项 13.32 3 4.44 2.22 0.325 2 —纯误差 3.99 2 2.00总误差**A 101.75 1 101.75 29.38 0.002 9 **B 41.72 1 41.72 12.05 0.017 8 *C 9.03 1 9.03 2.61 0.167 3 —AB 26.94 1 26.94 7.78 0.038 5 *AC 2.67 1 2.67 0.77 0.419 8 —BC 1.73 1 1.73 0.50 0.511 4 —A2 392.35 1 392.35 113.29 0.000 1 **B2 90.96 1 90.96 26.26 0.003 7 **C2 4.72 1 4.72 1.36 0.295 6 —残差658.11 14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L-赖氨酸得率的相应曲面和等高线图见图1~3。由图1~3可知,NaCl与MgSO4·7H2O的交互作用显著。当玉米浆的含量一定时,随着培养基中NaCl和MgSO4·7H2O含量的增加,L-赖氨酸的得率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在 NaCl和 MgSO4·7H2O分别为2.66%,0.04%时达到最大值,此时L-赖氨酸得率为101.32g/L。当MgSO4·7H2O含量一定时,玉米浆与NaCl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而当NaCl含量一定时,玉米浆与MgSO4·7H2O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显示玉米浆的添加量对L-赖氨酸的得率影响不大,随着玉米浆含量的增加,L-赖氨酸的得率均略微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都不大。
经过Design Experts 7.0软件的响应面优化设计,分析优化得到的最佳条件为 NaCl 2.72%,MgSO4·7H2O 0.05%,玉米浆21.13g/L,在此条件下,L-赖氨酸的理论得率为104.75g/L。通过对此最优模型进行3次验证,结果分别为104.52,104.97,104.60g/L,平均值为104.70g/L,与模型的理论值基本符合,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实际发酵中L-赖氨酸的得率。
图1 NaCl与MgSO4·7H2O交互影响L-赖氨酸得率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Figure 1 Response surface plot and contour plot of effect of sod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sulfate on L-lysine yield
图2 NaCl与玉米浆交互影响L-赖氨酸得率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Figure 2 Response surface plot and contour plot of effect of sodium chloride and corn starch on L-lysine yield
图3 MgSO4·7H2O与玉米浆交互影响L-赖氨酸得率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Figure 3 Response surface plot and contour plot of effect of magnesium sulfate and corn starch on L-lysine yield
本试验运用Design Experts 7.0分析软件,先通过Plackett-Burman方法和响应面法确定了影响L-赖氨酸得率的主要因素为NaCl、MgSO4·7H2O和玉米浆,再通过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方法,确定3个主要因素物质的添加量分别为2.72%,0.05%和21.13g/L,理论 L-赖氨酸得率为104.75g/L。经3次验证实验,平均值为104.60g/L,与理论值相符。此实际值与优化前的87.93g/L相比,提高了18.96%。因此,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L-赖氨酸棒杆菌株产L-赖氨酸的方法是可行的,同其它微生物发酵方法相比,此种方法降低了葡萄糖的含量,可以充分利用玉米浆所含营养物质,降低生产成本,更适宜工业生产。
1 陈银芳,张伟国.L-赖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生物技术,2009,19(4):36~40.
2 李倩,L-赖氨酸盐酸结晶过程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3 玄恩锋,赖氨酸的生产及发展前景分析[J].化工时刊,2001(2):47~48.
4 莫树平,王惠惠,柏建玲,等.ε-聚赖氨酸复合防腐剂对常见致病菌和污染菌的抑制作用[J].食品与机械,2012,28(6):109~111.
5 王钧成,王文风.L-赖氨酸发酵生产研究进展[J].发酵科技通讯,2010,39(4):39~43.
6 许朝阳,朱敏宜.赖氨酸的生产及发展建议[J].安徽化工,2003(5):14~15.
7 张军华.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赖氨酸的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2,10(2):73~77.
8 庞巧兰,李庆刚.玉米浆对青霉素发酵生产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8):528~530.
9 李文友,赵学明.玉米浆为有机氮源的L-乳酸发酵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6,20(9):61~63.
10 张乐,刘龙,李江华,等.玉米浆对丁二酸发酵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33(3):301~307.
11 左莹,张萍,张惠.玉米浆在氨基酸发酵工业中的作用[J].中国酿造,2013,23(11):18~22.
12 宋慧,苗敬芝,唐仕荣.响应曲面优化超滤分离花生粕活性肽的工艺[J].食品与机械,2011,27(6):83~86.
13 韩丹妮,谢定.响应面法优化稻壳中木聚糖的提取工艺[J].食品与机械,2011,27(6):114~118.
14 唐华丽,熊汉国,王玮.响应面法优化葡萄籽多酚提取工艺[J].食品与机械,2012,28(6):147~149.
15 代志凯,张翠,阮征.试验设计和优化及其在发酵培养基优化中的应用[J].微生物通报,2010,37(6):894~903.
16 钟环宇,徐建军,江波.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γ-氨基丁酸发酵培养基[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23(3):19~22.
17 张建国,陈晓明,熊双丽.响应面分析优化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J].食品与机械,2010,26(4):19~22.
18 于晓丹,马霞,王可,等.利用响应面法优化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J].中国酿造,2010(11):132~135.
19 李桂玲,李欢庆,刘从彬.谷物中赖氨酸含量测定方法的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