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景 李哲
(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00)
宁波市“十三五”及中长期主导产业发展研究
刘兴景 李哲
(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00)
总结分析宁波产业发展特征特别是主导产业演变历程、成效和问题,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升级导向。适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要求,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宁波“十三五”及中长期主导产业选择培育的导向、思路、重点及相关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发展速度较快,并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而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或者产业群体[1]。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应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行为。宁波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口岸和开放城市,经过前几个五年时期的发展,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地位持续提升,已经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条件深刻变化,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宁波亟需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产业发展时代趋势,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历程、演变规律,明确自身特色优势,谋划和推进新一轮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领先优势。
(一)演进轨迹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其演进轨迹普遍表现为发展重心逐步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逐次转移,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高端产业逐次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2.33:48.04:19.63逐步演变为2014年的3.6:51.8:44.6,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培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逐步体现出港口城市的发展特色。
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轻工业占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前期,宁波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水平相对较低,但工业经济较一般地区在传统社会阶段的水平要相对发达。当时,宁波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1949年,宁波工业主要部门结构中,食品工业占比为66.6%,纺织业占比14.1%。之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食品工业占比逐步下降到30%左右;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当时的主导产业,占比持续上升到30%左右。
2.经济起飞阶段,机械工业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期,人均GDP逐步上升到550美元左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7.9%,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42.7%提高到1992年的历史最高点54.51%,年均上升0.84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工业是主导部门,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0%左右迅速上升到30%左右,成为工业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宁波利用北仑港的优势建立和发展石油加工业,使得化学工业发展较快,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10%。
3.工业化中级阶段,二三产业全面加速。整个90年代属于工业化中级时期,人均GDP从550美元迅速上升到1600美元左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5%左右,机械、纺织服装、石油及化学工业进一步稳固了工业部门的主体地位,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成长,整体工业水平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92年的23%上升到2000年的36.2%,年均上升约1.5个百分点。
4.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主导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存。2000~2007年,宁波人均GDP提高到6000美元,达到工业化从中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的临界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年均增减均在0.6个百分点以下;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重化工主导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并存,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电工电器进一步发展成为宁波经济四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重化工比重超过70%。
5.工业化高级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08~2013年,人均GDP提高到15069美元,按2007年汇率计算约合12100美元,已越过工业化高级阶段临界点。服务业比重与工业比重逐步接近,呈现二、三产并行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逐步加大,积极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产业高技术化、服务化和提质增效升级步伐逐步加快。
表1 宁波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征
(二)历史成效
1.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不断升级。宁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是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努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观结果,也是与时俱进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中,持续提升城市战略地位的具体体现。上世纪90年代,宁波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以港口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开放发展,以内外贸易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步把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进入新世纪,宁波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制造业部门初步形成。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宁波制造业逐步形成了体系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发达、主导部门不断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产业构成以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导。90年代—20世纪末,推行适度重型化,产业构成开始从轻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变。从21世纪初到国际金融危机前,产业发展步入重化工主导阶段,重化工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石化、装备、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危机后至今,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石油化工、电气机械等重化工业仍具主导地位,比重继续提高;电子通信、通用设备等高技术产业比重快速上升;服装产业向个性化时尚精品服饰转型,纺织工业逐步退出前十大产业。
3.服务业结构层次稳中有进。根据宁波港口门户型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城市的特色,运用辛格曼四分法①对宁波服务业结构层次演变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宁波经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规模扩张、比重提高的同时,结构层次稳中有进,逐步加快了升级步伐。一是发展格局基本稳定。四大行业比重曲线呈水平状态,其中流通服务业比重最高,生产者服务业次之,社会服务业第三,个人服务业最小。二是生产者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的比重小幅振荡升高。
表2 宁波工业中产值规模前十位产业(1980~2012年)(单位:%)
表3 服务业结构变化情况(单位:%)
4.现代化国际强港的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宁波港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飞跃。一是1985年完成由内河港向河口港的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开始挤身于我国大型港口的行列。二是2000年完成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开始挤身世界12个亿吨港的行列。三是2007年完成由海港向世界级大港的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列全国第二、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列全国第四位,世界第十一位,进入世界级大港行列。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现代化国际强港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的物流功能优势加快向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优势转化,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等功能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70万标箱,集聚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大宗商品交易额突破5000亿,并拥有一批贸易物流龙头企业和金融保险信息等重要的功能性平台。
(三)存在问题
1.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弱化。宁波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模式大多依赖加工贸易,在低附加值的环节进行国际代加工,技术标准、销售主动权等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企业既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率从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也容易遭受技术、标准等的突破瓶颈,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随着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变化,长期以来建立在物质消耗、资本投入和人口红利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特征和科技变革趋势,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切实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管理创新水平,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2.新兴产业培育进程缓慢。虽然宁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总体规模较小,缺乏区域性龙头企业。如新能源、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等产业的产值都仅为一、二百亿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较低,落后于其它同类城市,离深圳、苏州等城市差距更远。宁波的区域性大企业大集团大多处于传统产业领域,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引进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的成效不足,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层次不高,高端培训、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会计法律、信息咨询和技术标准检测等具有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同时,部分高端业态发展尚未形成明显的特色优势,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在区域周边城市群发展中也显竞争优势不足。
4.临港产业亟待加快转型升级。目前宁波重化工业比重较高,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高达98%,规模以上工业煤消耗量占全社会煤消耗总量的85%以上,由此带来产能过剩、占用资源多、环境质量下降、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加快推进临港产业转型升级,在优化临港工业的经济存量,支持临港工业改进工艺技术标准,强化临港工业区块生态化改造,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方向转型的同时,也需要培育以现代港航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增长点,提升商流、物流、资金、信息流等的规模集聚效应和协同创新能力。
(一)宏观背景
1.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当前,大数据、智能制造、3D打印、页岩气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机器人以及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成为研发热点。新技术的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未来二三十年间,全球可能会进入到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革命时代[2],全球产业、商业模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2.全球经贸格局调整推动产业新一轮开放发展。新一轮全球化和全球经贸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以TPP、TTIP为代表的新一轮贸易合作模式加速推进,倒逼中国要以产业转型发展来增强开放竞争力。我国将深入实施“一路一带”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塑造新的国际经济版图,这要求我们要强化投资、贸易、金融便利化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新模式、新路径。
3.消费需求升级促进新兴服务产业发展。契合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新需求,新一届政府大力扶持文化、旅游、信息、健康等消费增长,为信息服务、生命健康、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带来机遇。
4.生态环境安全倒逼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新的高度,强调资源集约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加大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支持,控制煤炭消耗,提高天然气利用比重。
(二)升级导向
1.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导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应该具备经济集中程度高、社会分工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综合服务功能完备、文化氛围浓厚等特征。借鉴相关区域性中心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经验,结合宁波的优势和现实基础,宁波要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应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航运业、会展业、金融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打造区域性的航运商务中心、会展商务中心、金融商贸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
2.国际港口经济发展经验导向。从国际经验来看,港口经济发展将从以装卸运输为主导的阶段,进入以石化、钢铁、造船等临港工业为主导的阶段,最终进入以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从而推动城市由制造业中心向生产服务中心转变,成为区域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目前,宁波临港工业发展已有相当基础,但港口功能主要还是以装卸、仓储、运输和修理等传统服务为主导。因此,加快发展港航服务业,推动港口功能转型升级是宁波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打造港口经济圈的重要战略任务。
3.新经济业态创新发展导向。历史经验表明,每次产业革命都会催生一批新业态和新模式,带动产品、服务生产和存在方式的重大变化。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带来新经济业态背景下,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的服务型制造、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带来的平台经济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因此,加快发展大宗商品交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等平台经济是宁波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
4.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导向。随着宁波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宁波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十三五”及中长期内,宁波市将着力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要求宁波市主导产业具备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的功能,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着重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服务业。
(一)主导产业选择逻辑
1.基本导向。新一轮主导产业的选择既需要立足宁波产业现实基础,也需要突出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特别是要对内外部诸多综合影响因素予以系统性把握。具体而言,应把握四大导向。一是立足比较优势。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符合宁波的资源禀赋特征和产业发展基础,体现自身比较优势,有利于产业中长期持续增长。二是立足产业竞争力提升。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符合宁波中长期竞争力提升的发展取向,并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经济外部性和全局引领带动作用。三是紧扣时代发展趋势。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符合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方向,力争产业发展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四是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在原有产业合理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实现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
2.选择范畴。宁波“十三五”及中长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以高端化港口经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新经济业态、低碳绿色发展为升级导向,从港口经济、城市经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分类选择和培育未来的主导产业。虽然四大领域各有特色优势和侧重点,但相互间并没有严格的产业边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交叉领域。这一交叉不仅符合产业融合化、多元发展趋势,而且也是未来聚焦培育的重点。
(二)主导产业培育重点
1.着力发展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新材料要以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科技城为契机,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为主线,聚焦稀土永磁材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优势领域,促进新材料产业向低碳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宁波市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要结合传统产业优势,抓住“两化深度融合”机遇,着力发展电子整机、系统集成产品、高端元器件、电子材料产品等新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硬件、软件、网络、服务的融合发展。节能环保发展要重点聚焦高效电光源及节能灯具、高效节能家电、高效节能输配电设备三大优势领域,积极培育壮大高效节能通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环境保护设备三大潜力领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推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
表4 四大领域内涵及目前宁波涉及的产业
图1 新一轮主导产业发展选择示意图
2.着力发展以贸易物流、金融服务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产业。贸易物流业要适应港口功能升级和城市服务型经济发展需要,以贸易便利化为方向,把握物流效率、贸易成本、业态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和中高端消费品贸易,积极推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加快培育航运资源交易、航运保险、航运培训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突破发展,为宁波加快打造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港口经济圈奠定坚实基础。金融服务要充分发挥地方能动性,发展地方特色金融,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使金融真正成为推动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3.着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型临港工业。高端装备制造要以建设国家重要新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以大平台、大项目和大企业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做大做强注塑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备及高端基础件等特色优势领域,全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和先进交通装备等两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宁波市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4.着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传统优势产业。宁波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要重点提高纺织服装、家电制造、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高度关注依托传统制造为基础的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未来市场潜力大的行业,促进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广,加快互联网生态与传统制造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转变政府培育主导产业理念。一是转变目标导向。把握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把主导产业发展从过于强调规模扩张单一目标向规模扩张、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多元目标转变,更加强调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效发展,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立足宁波产业发展基础、资源要素禀赋、未来发展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路,在统筹兼顾的基础,选择若干有优势、有潜力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形成新一轮发展的优势。三是理清政府职能边界。遵循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过去产业推进过程中大包大揽的政府主导思路,政府重点做好宏观谋划、平台搭建、要素供给等工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营造良好环境,而把“如何发展产业”、“要生产什么产品”交给市场、交给企业。
(二)构建高端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一是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主导产业重点领域中的领军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承接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领域,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民间资本,放大杠杆效应,专门用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扶持带有共性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二是增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3]。积极推动传统制造通过两化融合发展实现转型、临港工业通过机器换人实现超越发展、新兴产业通过研发平台实现专利突破提供切合企业需求、市场导向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明确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产业、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引导创新资源有效聚集。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要素流动的机遇,以大企业为龙头,依托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三是增强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联合和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宁波建立大型综合型研究院,构筑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产学研平台。鼓励企业创建工程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实现创新链上的建链、补链、强链。
(三)培育专精强优的产业发展主体。一是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有针对性地引入对新一轮主导产业发展起示范或引领作用的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形成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扶持和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基础条件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合理扩张,提高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培育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二是做精做专细分市场的优势企业。鼓励企业差异化发展,引导企业加大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力度,在细分市场中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优势企业,培育行业“隐形冠军”。
(四)打造集聚专业的产业发展平台。一是建设新一轮主导产业专业园(基地)。加大对各个产业集聚区错位协同发展的引导力度。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产业集群示范区要把新一轮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抓手,研究出台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政策措施,吸引重大项目落户。鼓励各地创建国家级、市级新一轮主导产业专业园(基地)。二是打造功能集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投融资平台,为主导产业创新企业提供全方面、全周期的投融资服务,降低产业转型周期,平衡产业转型风险。建设产业合作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重大产业项目方面合作,发展一批国别(地区)产业园,在宁波规划建设双边、多边合作的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宁波企业在境外投资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创办开发区。建设开放发展平台,依托现有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城市功能区,搭建一批贸易、物流、航运、金融等行业发展集聚区、总部企业集聚区,为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产业提供空间载体。
(五)营造公平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创新财政扶持方式。转变政府财政直接补助、分散补助、重复补助方式,从一般性企业竞争项目转向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大项目和公共平台,从直接补贴生产方向补贴需求方、培育消费者转变,从政府直接财政补助转向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费配置方式转变[4]。重点强化对现有财政资金的整合,以绩效、公平为导向,研究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二是注重政策统筹。强化各项扶持政策的梳理整合,统筹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资源,从融资担保、人才服务、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许可贸易等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形成主导产业政策“洼地”。三是改革要素供给机制。要着力在土地、能源、金融、科技创新等要素配置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逐步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四是鼓励创新创业。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进来、走出去。可尝试采用多种方式,如建立“宁波市内总部经济+市外生产基地”、“甬商兼并重组市外企业”、“市外甬商+外资(或央企)投资宁波”、“依托甬商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资源”、“市外研究院+在宁波科技成果产业化”等资源利用和产业链整合模式,在更大范围建立产业资源配置体系,协同推进宁波产业转型发展。
[注释]
①1978年,经济学家辛格曼在1975年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服务的性质、功能特征,对服务业重新进行了分类,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四大类,这种分类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其中,流通服务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和零售业;生产者服务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个人服务业包括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社会服务包括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郭万达.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2]杰里米·里夫金(美).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宁波“十三五”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R].2015.
[4]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宁波市产业政策及政策性资金安排优化建议[R].2013.
责任编辑:钱亚仙
F269.27
A
1008-4479(2015)04-0121-08
2015-04-30
刘兴景(1973-),男,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李哲(1983-),男,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