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恒,伍 亭,卢建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
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关系研究
杨 恒,伍 亭,卢建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
本文选择云南作为调研地点,利用道格拉斯函数框架对2003-2012年云南省9市(州)农业生产总值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发现财政支农支出能够促进云南省的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并算出财政支农支出每增长1%农业生产总值增长0.3014%,用电量的增长对于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较强正相关性。因此,为了云南省各市(州)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应该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并保证财政支农支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生产总值;面板数据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极为重视。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云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增大,2003-2012年十年间用于农业发展的平均财政支出为5 870.73亿元。财政支农是国家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国家财政支农政策能否在地区得到确切的落实、能否有效地促进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国外,Afnoso和Fernandes(2005)使用DEA方法计算葡萄牙各地区公共支出的相对效率值,结果表明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效率提升空间较大。[1]David和Annette(2010)采用DEA方法对114个国家1980-2004年的公共支出效率进行了测试和影响因素分析,从整体上研究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效率,得出了相似结论。[2]
在国内,钟德仁、刘朝臣(2011)根据1995-2006年的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民纯收入的影响,提出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增加支农资金总额。[3]黄黎平(2013)基于1998-2011年的相应指标,分析指出增加资金额度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4]余凌(2012)通过湖北省1996年-2010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农资金对湖北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5]
国内的研究在财政支农资金等因素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上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可能原因是各省份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和结构不同。因此,根据各省的数据来研究其财政支农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经济较为依赖。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农业产值增长较快,财政支农的力度也相应增大。本文选取2003-2012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云南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产出的影响。
2007年至2012年,云南省支农支出从127.6亿元增长至518.6亿元,实现了4倍增长(不核算价格因素),同期农业总产值从1 331.7亿元增长到2 680.22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这期间每年的农业总产值虽然增长幅度不一,都处于增长状态,同期财政支农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云南支农财政支出占云南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在增加。2007年,云南财政支农支出占中财政支出的11.24%,2008年该比例变为12.08%。直至2010年,财政支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4.32%。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涉及的各市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2年《云南省统计年鉴》和2003-2012年云南省各市统计年鉴。其中Y表示当年价格的农业生产总值,L表示当年农村就业人数,E表示当年农村用电量,M表示当年农业生产中间消耗量,S表示当年有效灌溉面积,A表示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指数,F表示各地区当年财政支农支出。
(一)模型建立
式中,Y为农业产出,用农业GDP表示;A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用农业生产指数表示(以2003年为基年);F为财政农业支出;L为劳动力投入,用农业就业人数表示;E为农村机械水平,用农村用电量表示;M为中间消耗量;S为土地面积,用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表示。a,b,c,d,e分别表示各要素投入产出的弹性系数。
对研究模型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线性模型:
(二)PANELDATA模型构建
现代计量经济学证明,在关于区域层面的研究中,面板数据有较大的优势,能够大大增加样本个数,提高数据对问题的解释力度、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假设1:原假设H10:αi=αj,βi=βj;备择假设H11:αi≠αj,或βi≠β
假设2:原假设H20:αi≠αj,βi=β备择假设H11:αi≠αj,βi≠β或αi=αj,βi≠β
假设3:原假设H30:αi=αj,βi≠βj备择假设H11:αi≠αj且βi≠β
如果假设1被接受,则选用模型1。如果假设1被拒绝,则检验假设2。如果假设2成立,则采用模型2。如果假设2也被拒绝,则检验假设3。若假设3成立,则采用模型3,反之则采用模型4。
可采用协方差检验判断样本数据符合哪种模型形式,该检验通过3个F检验进行,F统计量分别为:
进行F检验时,须按照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对样本进行拟合,四种模型形式得到的残差平方和为S1、S2、S3和S4,再通过上述公式计算F1、F2和F3,则可确定模型的形式。上式中,N为截面数,本研究中n=9,T为时期数,本研究中t=10,k为自变量个数(不含截距项),本研究中k=5。经Eviews7.2计算,S1=5.71,S2=0.67,S3=0.17,S4=0.17。据此可计算出F值。
F检验的结果显示,F1=24.68,F2=0.08。在α为5%的条件下,假设H10被拒绝,H20被接受,所以本研究采用模型2,认为云南省各市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确定了模型形式之后,还要确定参数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还要通过霍斯曼检验实现。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所以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运用Eviews7.2,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因为各个变量均不存在明显的时间序列趋势,因此,在进行单位根的检验时选用含截距不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检验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市(州)的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就业人数、农村用电量、农业生产中间消耗量、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支出均不存在单位根。
根据云南省2003-2012年相关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及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在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方程的R2为0.9814,因此,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而从模型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人数与农业中间消耗量系数在5%的水平上不显著,说明农村劳动力人数和农业中间消耗量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并且从系数分析可以看到农村用电量和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种植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而与农村有效灌溉面积相关性较弱,且呈负相关。从处理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各市的截距都是不同的。
通过对2003-2012年《云南省统计年鉴》可分析农村劳动力人数对云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增长贡献不显著的原因:云南省各市(州)每年农村就业人数的变化较小,而与之相反的是农业生产总值各市(州)却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农村就业人数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效果不显著。
从结果还可发现,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增长0.3014%,这比国内学者对其他省份的研究结论要低一些。这与云南省特殊的条件息息相关。云南省属于西部地区,社会发达程度较低,因此,资本投入的效率也较低。但是考虑到农业经济的弱质性,财政支农支出投入不但不会产生“挤出效应”,而且可以产生较大的乘数效应,促进农业的成倍增长。
最后,农村用电量对云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从用电量侧面证明了机械化程度对云南省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以往的研究中专门针对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研究文献较少,而本文就是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角度分析了过去的10年中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F检验的结果来看,说明云南省各市(州)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各市(州)的农业生产总值最适合的模型是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说明云南各市(州)财政支农支出的弹性是相同的。第二,财政支农支出对云南省各市(州)的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财政支农支出提高1%,农业生产总值增加0.3014%。第三,农村用电量的提升对农业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由于财政支农支出对云南省的农业增长具有正效应,因此,应该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云南省作为我国反季蔬菜基地,但是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因此,加强云南省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尤为重要。其次,在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基础上,也必须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流向和使用的监管,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弹性仅为0.3014,但是全国均值大于0.4,表明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较低,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健全支农资金的监管考核制度。最后,应加快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调整,从调研结果中发现用电量的增长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具有最强的促进作用,证明农业现代化能够最高效地提高农业总产值,因此,支农支出必须不断调整结构,提高农业科技三项支出比例。
[1]Afonso A,Fernandes S.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ment[J].Journal of Socio Economics,2008(37).
[2]Hauner D,Kyobe A.Determinants ofGovernment Efficiency[J].World Development,2010(4).
[3]钟德仁,刘朝臣.财政支农资金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黄黎平.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3(6).
[5] 余 凌.财政支农对湖北农业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9).
[责任编辑:高 瑞]
F303
A
1005-913X(2015)05-0149-02
2015-04-29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XDC2014055)
杨 恒(1994-),男,云南昭通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伍 亭(1995-),女,湖南衡阳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卢建莹(1994-),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