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园到名校清华学校早期校园景观之形成及其特征

2015-12-19 09:12刘亦师
风景园林 2015年3期
关键词:清华园墨菲清华

刘亦师

为“求振作,议更张”,清政府在1901年废止了2 000余年的私家教育,兴办了诸多新式学堂。这既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成为此后中国近代国家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即诞生于这种大背景中。国内将清华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重要特征是发掘了新的图像类史料,如建筑及模型照片、图纸、外文报刊的附图①。此外台湾学者孙云峰[1]、杨翠华[2]根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保存的民国外交部档案,先后出版了有关清华校史的专著。但是有关清华校园景观如何形成及其特征的系统研究一直付之阙如。

自清季末年建校以后,清华园从一座私家园林,被改造成一所“环境宜人,设备完全,学风良好的一个大学”[3],“清华学校之清华园为京国第一名园,清华园之清华学校为京国第一名校[4]。当时的清华学生记述,“与其说清华是一个大学,毋宁说它是一座花园来得确切。……无怪清华的同学写信约朋友去玩,多半说:‘请来园子里逛逛罢’,而很少用‘请到敝校参观’。”[5]清华校园的环境究竟有哪些特色?它是如何从一座王府花园转变而来?为什么时人认为“清华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5]?本文以此为题,根据耶鲁大学墨菲档案中有关清华学校早期规划与建设的文字记载和图像资料,比对当时清华学校的学生刊物——《清华周刊》②及同时代其它杂志中对清华校园景观的描述,分3个阶段研究清华园向近代大学转型过程中早期校景的形成过程。

本文所谓的“早期”指的是从清华建校的1909年至其改为国立大学的1927年,并将这一时期分为3个阶段,即1914年墨菲规划校园之前,1914年至1921年墨菲和周诒春的主持下第一次扩张时期,以及1922年曹云祥主持校政后的发展时期,论证清华早期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均是围绕着将“游美预备学校”扩建成在学术上独立的完全大学这一目的进行的。

1 京郊名园:清华园在近代之变迁

1.1 清华园之得名及其历史沿革

清华校史的早期文献中多认为清代清华园建于李伟赐园的遗址上,但实际与李伟之清华园并无直接关系③。近年苗日新考订出清代清华园的详细历史,证明清华园及其西邻的近春园皆原属熙春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自始即为王府花园,清华园之正式被命名则是咸丰年间事[6]。

清华园所在的京西郊外为清代皇家苑囿的集中之地。“道光帝赐其第四子文宗(咸丰帝奕詝)以近春园,故俗称四爷园;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誴)以清华园,故俗称小五爷园。”[7](图1)惇亲王后人于义和团时期在清华园“设坛”,事后被削爵流放,清华园也为内府收回,从此荒芜不治。但周边居民沿袭旧称小五爷园,“多不知其为清华园”。清华建校之初,“乘车者犹必以至小五爷园告之,否则往往摸索而不得达”,不到10年,“今则人人几以清华园为京西名胜之区,而小五爷园之名,遂湮没不彰。”[4]由此可见,清华园之名,正是藉因清华学校而隆盛,再度成为闻名北京的一处名胜。

1.2 从清华园到清华校址

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开始退还部分超索的庚子赔款后,外务部与学部条陈奏设“游美学务处”,并“在京城外清旷地方……附设游美肄业馆一所”。最初选址于小汤山温泉行宫,因交通不便,改以海淀西北之清华园为校址。当时清华园虽废置近10年,但“园中草木扶疏,溪水清澈,丘陵仍旧”[8],以其“土山荷池,古树名花,风景之佳,而得之学校”[9]。这说明清华园的园境也是所以被选为新学校的重要原因。

肄业馆的作用,本来只作为学务处的办事机构,但于次年(1910年)改为“清华学堂”,分中等及高等两科各4年,正式招考学生。开设学校的目的有三:(1)教导充分的科目,俾学生可以直接升送入美国大学;(2)引注美国的风俗习惯和教授法,俾学生到美不致感不便;(3)建成一模范学校,俾国内学校知所效法[10]。这便是清华大学的最初雏形,即西文报刊中所谓的“赔款学校”(Indemnity College)。

主事者首先“筑围墙六百五十二丈”,之后添筑讲堂、斋舍、医院、教职员住宅等各项工程,并收购西邻之近春园作为清华将来建筑的储地,“就原有之坡地丘陵,点缀布置,蔚然大观”[11]。

2 京国名校:清华校园建设与“清华八景”

清华园原是王府花园,园中“卉木萧疏、泉流映带,邱阜蜿蜒、场地辽阔”,风景独具特色。清华建校后,最初以“清华学堂”为名,旋改为“清华学校”。这一名称从辛亥年一直沿用到1928年才由国民政府议决将之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校名的改变,反映了清华从附设到独立而逐渐成熟的过程。从1909年到1927年,清华的发展可分为3个主要建设阶段,使清华成为设备、环境闻名全国的著名高校,其时清华学人并评出“清华八景”,兹缕述如次。

2.1 清华园的原有风景

清华园占地450余亩(约0.3km2),“地界隶属宛平县,附近无大村落,……各驻防旗营。”[7]1901年被内务府收回后更任其荒芜,因此清华园与以通常建筑密集为特征的清代园林不同,其建筑密度较小,既有利创造出清幽的环境,也为嗣后校园的营建预留了空间。

清华园的园林意匠将山、水、花木和建筑这4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清华园位于京西湿地,以小山和细流著称,园内丘阜蜿蜒,“东南东北西南三隅及中部迤西,小山纵横,交错迂回,盘旋翠柏,终崴苍苍”[12],这些自然地貌特征至今可见。大宫门“前临小河,导源于玉泉山之阳,即颐和园、昆明湖流出之小支水也。”溪水清澈,流水潺潺,“穿西垣入,流至中央”,成为延续至今的独特风景。匠人在土丘高处建造亭阁,形成登高俯瞰园景和远眺玉泉山、西山之处。园内的自然条件如土丘、水池等得到巧妙利用,并在旷大的场地里集中布置工字厅建筑群于一隅。

改为学校后,园中仅工字厅、怡春院、古月堂3处建筑群保留下来,此外大宫门与东西门房、永恩寺大殿、土地庙等建筑皆在最初建校时即被拆毁。

2.2 清华早期校园建设的三阶段

2.2.1 墨菲规划产生之前(1909-1914)

游美肄业馆选定于清华园建设后,在1910-1911年间陆续建造了一系列建筑,其中最著名者为清华学堂和清华校门,“足能容纳500学生,……内地学校之房舍宏阔,风景秀雅,几以此校为冠。”[11]

2 工字厅后身及荷花池

3 清华校园总平面图,1927年

根据1914年清华校园的现状图,今科学馆一带土埠纵横,而校方拟修建的图书馆和科学馆位于二院对面,避开了这些小山丘。新建屋舍全为西洋风格,在建设时不必要地拆毁了大宫门和观畴楼等本可稍加维修即可继续使用建筑,破坏了园林的意趣,惟“原来的一点点中国式的园林点缀保存在工字厅和荷花池”一带。(图2)

2.2.2 周诒春与墨菲主导发展时期(1914-1921)

清华园从以前的惇王花园,“会有现在这些美丽伟大的建筑”[7],周诒春主掌校政时期(1913-1917)最为关键。1913年周诒春接任校长后对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相继建成大礼堂等“四大建筑”[14],“清华从前享的盛名,以及现今学校所有的规模层层发现的美果,莫不是他那时种下的善因。”[15]周诒春的积极运动将清华学校扩大至大学程度,并邀请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 Murphy)参与制定校园规划。

墨菲于1915年所做的方案,以新建1 500座大礼堂作为清华园(中学部)的中心,“校园里最显著的建筑是大礼堂,看上去就象杰弗逊(Jefferson)在弗吉尼亚(Virginia)大学设计的建筑。……围绕这一中心建筑群的第一条建筑链,包括体育馆和图书馆。”[16]此外在原土丘旁引入一块“椭圆形的”草坪,在两侧新建科学馆和教学楼(拟拆除二院后修建),并扩建了清华学堂东段。

在校园环境方面,周诒春长校后,“为使学生安心向学,更蓄意美化环境,使校园花木扶疏,碧草如茵”,在园内空地和近春园广种柳、槐,“花草树木皆修饰齐整,颇饶雅观。学生课余之暇,游戏园林备极活泼悠扬之致。”[17]

而不论是扩建校舍还是美化环境,周诒春的最终目标皆是努力使清华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大学”,实现教育与学术的独立,改变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性质。“周诒春对于大学的进行,的确是有预算的。我们现在走过工程处,还可以看见理想的清华大学建筑图样,便是在他任内制就的。”[15]此前列论清华校园建设,多推重墨菲的专业素养,实际上周诒春在建筑形式的确定、采取措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等方面皆发挥了决定作用[18]。

2.2.3 曹云祥主持校政时期(1922-1927)

曹云祥为清华学校时期任校长一职时间最长者(1922-1927)。他主持校政期间,主要通过学制改革和扩充研究机构,将周诒春提出的扩办大学计划付诸实施。经过几年陆续建设,“在现在的学制之下,各种建筑都已够用”。(图3)

校园环境方面,留作大学建筑储地的近春园内仍然大部荒芜,但在曹任内“新房舍、新马路,依次第落成。”由于园中暂无大规模建设,“除了可供我们围着圈子练习长跑外,我还在那里面养过鸟,喂过鸽子,也未见有人过问。”[19]近春园在1920年代主要用作学校农艺社团在课余畜养家禽和职员养殖花卉的场所[20],而由清华培育出的菊花屡次在北京展出,引人瞩目[21]。

2.3 “清华八景”

园林建成后根据景物的特征,借助文字如景题、匾额、对联等,展现园林的意境,寓情于景,是我国传统造园中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清华校园也借用了这种手法将校景“点题”。

1917年1月5日《清华周刊》征集“清华八景”题咏,名称是:西园放鹞、东舍听琴,柳荫读书、荷池垂钓,双十烟火、重九菊花,天宝晴雪、佛香夕晖[22]。八景中除“东舍听琴”直接涉及校园建筑外(东舍指1916年新建的清华学堂大楼东楼),其余7处皆以校园风景命名。

西园即近春园。八景中的“西园放鹞、重九菊花、天宝晴雪、佛香夕晖”,均与西园野趣相关,且后两处将景观延展到校外,颇得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借景之妙,与梁实秋所记由近春园回向东望清华园所见的满目琳琅交相辉映[23]。

清华校内沿河等处遍植柳树,校外沿途“栽着槐柳,一颗槐间着一颗柳,长得异常高大,遮天蔽日。”全校“柳树无虑数万株,遍植园内。故空气清新,宜于卫生,极洁净……虽都市公园不过也。”[24]此外,熙春园时代遗留下的柏树及杨树也均保留完好,与建筑交相掩映,“自车上遥观,崇楼杰阁,树木荫翳,诚壮观也。”[12]“八景”中“柳荫读书”和“荷池垂钓”即为此二处题咏。

八景之中,校园建筑提及不多,而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娱乐生活。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清华的清幽环境的高度认可,“清华一切伟大的建筑物都埋葬在浓荫花丛间,真值得我们羡慕、赞赏”[5],清华新建的西式崇楼杰阁并非清华园的唯一主角,因此也能与老工字厅等和谐并立。另一方面,清华学校虽然分期建设,但历任主校者及其所聘用的建筑师皆能尊重中国传统园林的现状,营建出地如其名的水木清华。只有幽静的环境才宜于读书,而“美术最足助学生之愉悦观感。该校……花草树木,石山清幽,在在足引其美术观念,尤为特色。”[25]将前清的王府花园改建成近代大学,注重建成清幽的环境成为清华学校办学和建设所关注的关键之处,效果非常成功,完成了从“京国第一名园”到“京国第一名校”的转变。

3 清华校景之特征

4 中式亭子

5 校河两岸景致

6 二院内庭景观

清华“园”的氛围多于“大学”的氛围,沿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点,但又有别于传统园林的清幽,造成了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良好学术氛围。清华校景的形成是以下四方面作用的结果。

3.1 自然条件之因借

清华学校环境优美,“原是一个某王公的花园。有荷花池,有假山,有溶溶的清流,有空旷的操场,有四季不断的花草,有崭新巍峨的校舍。环境之美,无以复加。”[26]园内土山纵横,校园建设平整了部分土丘,但在工字厅和近春园仍保留原始地貌。这些土丘为清华师生和游人提供了登高远眺的场所。土山上原有一些古式亭阁,后又陆续加建,“四角的凉亭,周围全是堆砌的山石,供游人休憩”(图4),“山里生满苍松老桧,藤萝竹石,和人工设置的小亭长椅,爱远眺的可以高出攀登,爱幽僻的可以伸出追寻,各适其所”[5]。

清华外墙原本为小溪所环绕,溪流清澈且深入园内中央工字厅处,“四通八达的水,其最富丽的是三面环河一面巨厦的河池;富于野趣的有西园长着芦苇的水田;清华有横穿东西的校河,好处在河身修长而且微有曲折,两岸的树丰茂可喜”[5],沿河景致变化丰富。(图5)

上述这些山、石、泉、林等自然因素的巧妙组合,糅合了“行、望、游、居”等各种功能,构成了清华校园的独特的清幽环境,其营建意匠延续至今。

3.2 有机混合的中西景观要素

墨菲制定的校园规划遵从的是20世纪初美国大学校园的特征:以长向草坪的“广场空地”(the mall)确定了主要轴线,高等科的各幢建筑以大礼堂为统率,布置在大草坪两旁,成为杰斐逊式校园空间(Jeffersonian campus design)在中国的最早应用之一。进入清华校门后,“陡然看见绿葱葱的松,浅茸茸的草,和隆然高起的红砖的建筑,不能不有身入世外桃源的感觉。再听听里面阗无声响的寂静,真足令人疑非凡境了。”[23]由于清华园场地辽阔,因此墨菲得以从容采用这种空间模式,既构成了清华校园的重要景观,也成为我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典范。

周诒春曾以经济性为理由坚持采用西式风格④,但以大草坪和“广场空地”为特征的典型美国大学校园景观,和工字厅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虽然毗邻而建,却彼此相安。除了二者均为各自文化传统中的典范之作外,它们相对全校而言,均为清华园的一处相对独立的区域,各自被丘埠、林木所围绕、荫蔽。此外,历年陆续建造的西式教学楼与旧有和新建的中式亭楼也均各得其所,相映成趣。在园林的大格局下,虽然各处风格迥异,不过增添了若干情趣,整体环境仍清幽整饬。

3.3 花草和色彩景观营造

清华校景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校园中随四时不同而变化丰富的色彩和品类繁多、错落有致的花木配置上。

7 清华校门内的古木与通道

8 从北向南鸟瞰清华大草坪一带,1924年。可见先期建成的二校门偏离了大草坪的纵轴

清华的外墙由“石块堆成的,一片灿烂黑黄的颜色就像一张斑斓虎皮一般”。甫进校门,即可见“暗紫顶、红墙、希腊、罗马、近代混合式的大礼堂。”[27]而在近春园的荒丘上,“往东看便先看见一高一低的绿树丛中,耸峙者大礼堂的圆顶。体育馆的玻璃窗,到日落的时候,霞光返照,一阵红、一阵金、一阵杏色、一阵成五彩,变化无穷。向南看,树丛中有些新建筑,亦甚雅致。”[23]

清华校园内“所植木本植物五十二种”[28],四时开花,五彩缤纷。如二院的教室未拆除前,围合着一处庭园,“两旁有迤逦的两行走廊,中间一条走路。院里满种着花草树木,有两个芍药的花圃,几株桃、杏、丁香、海棠、紫荆之类,花开的时节简直是和遍缀锦绣一般。”[23](图6)此外树种搭配,高低参差,如“过大礼堂西边之桥,与溪并行之东西道,夹道由柳、槐、合欢三者而植之,柳最高,槐次之,合欢最矮”[28],如此将新老建筑均掩映在绿荫丛花之中。“清华学生求学于斯,莫不深知珍惜,特别奋勉。”[8]

3.4 不断加强的环境意识

清华学校是在清代清华园的基址上建立的。清华建校前,在校门位置,曾“有大殿一所,曰永恩寺。今进门路之白石条即此寺拆毁之遗物也。”[4]清华园的地形本多蜿蜒的土山,“园内空地,两旁植柳,中有小山坡,坡上多古柏。”[19]进门后道路两侧的柏树,也是永恩寺遗留的古木,校门入口处的土山也一直保留至今(图7)。但是,原建于康熙年间的熙春园大宫门和其他建筑则在建校时被拆毁。其原因固然如时人所述,“其房屋则三三两两,多半颓圯”,不堪修葺,但是清末的主事官员缺乏古物保护意识,也难辞其咎。

之后,墨菲在设计清华校园时反映了其典型的适应性设计理念,即他在1914年与周诒春会面时所建议的,“尊重场地原有的古物”④。最后形成的大草坪轴线,北部由大礼堂收束,南部则由于墨菲方案之前已建成的校园环境的限制,宽幅则由东侧已建成的清华学堂、二院和西侧待建的科学馆等建筑控制,纵向轴线没有与清华校门(今二校门)取直,也没有平整校门处的土山和移走古木,以强求轴线的效果。(图8)

这种不断增强的保留古物、与现有环境协调的设计思想,此后影响了从杨廷宝到关肇邺的几代清华校园建筑师。

4 结语

清华园原系清代惇亲王府邸,近代因缘际会成为清华学堂的校址。清华学堂改成清华学校后,又将近春园并入,陆续添建校舍,规模宏壮,成功完成了从名园到名校的转变。不论游记、回忆录还是校史记述,有关清华“园”的部分普遍多于“学校”,可见相比崇楼伟阁,清华留给人们记忆更深的是其园林式的环境和景观,而这是与居住期间的师生生活、游憩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清华八景”的评选也可得到印证。所以清华学生才感慨“清华大学的校景——不,清华园的风景是多么动人!”[5]

而不论清华园的风景还是清华学校的校景,均未见系统论述。此外,近十多年来清华近代校园建设的史料范围一直未见拓展,相关成果比之1980年代差别不大。因此,本文主要根据当时的期刊杂志如《清华周刊》等中有关清华校园景观的文章进行爬梳,比照新发现的墨菲档案资料和近年出版的一批回忆录、纪念文集,整理时人对清华校园环境的记述,根据这些新材料分3阶段缕叙清华早期校园景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从校园环境方面补充清华校园建设的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发现新材料和新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创新,是深入清华校园建设研究的重要途径。

有关早期校园的各类文章中,其亭池山水的记述最丰,且“清幽”、“幽绝”等词屡次出现,可见历次校园建设都有意延续了园林“行、望、游、居”的特征,着意营建出在花木荫翳下的校园景致。近代时期我国的一些私家园林被改建成学校⑤,普遍糅合了中西建筑和景观元素,这些特征不独清华所有。但是因为它们都有意无意遵从了传统造园的原则,由园林意境控制整体格局,所以易于取得协调,单幢建筑的外在形式对全局无关宏旨。这也是为什么杰弗逊式规划的大礼堂建筑群和我国传统的工字厅建筑群虽相互接邻但各得其所,不显唐突的原因。

清华学校是在清代清华园和近春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我们研究我国古典园林在近代如何赓续发展,尤其是那些转变化近代大学校园的园林受西方校园规划的影响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由于清华是“京国名校”,各种相关资料较为丰富,亦多中外学人关注。又因其与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得以发掘出较多此前未见的档案材料。对本课题而言,这种一手资料的可获取性及其相互比对、印证有其特殊性,但也是近代园林史研究区别于古代的明显特征。以之为例,陆续开展其它类似案例的研究,以期从一个较新颖的侧面切入研究我国近代园林史。

注释:

①此方面较早的学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罗森,其先后发表“清华大学校园建筑规划沿革,1911-1981”及“清华校园建设溯往”二文,利用建筑史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图像资料,最先系统地缕析了将清华建校以来的历版规划及其实施情况。

②《清华周刊》为清华学校学生自办的刊物,创刊于年,1920年代早期为其鼎盛时期,著名校友梁思成、吴景超、梁实秋等均曾先后负责过其撰稿、编辑和绘图等工作。《清

华周刊》的办刊风格也影响了当时中国其它学校的学生自办刊物,如山西铭贤学校的《铭贤校刊》中介绍校园风景的文章即模仿梁实秋的“清华的园境”一文,详见参考文献[23]。

③李伟为明神宗母慈圣太后之父,封武清侯。近人夏廷献根据雍正时圆明园史料考证康熙年建的畅春园仅是其遗址的一小部分,详参考文献[4]。

④Memorandum Report of Interviews of June 13, 14, 15,1914, at Tsing Hua, Peking, China, between President TSUR & . H. K. MURPHY. June 26, 1914[B]. Murphy Papers.MS 231-Box 4, Folder 4.

⑤另如朗润园和蔚秀园等改建为燕京大学,山西太谷孟家花园改建为铭贤学校。另清代北京的王府宅邸属于私家园林的一个特殊类别,详见参考文献[29]。

⑥图片来源:图01引自参考文献[6],第124页;图02、04-07引自墨菲档案;图03来源:参考文献[1];图08引自The Tsinghuaper, 1923-1924. Tsing Hua College, Peking,China.

[1]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79),民85年(1996).

[2]杨翠华.中基会对科学的赞助[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65),民80年(1991).

[3]章克槮.清华的读书环境——杂谈图书馆及其他[J].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校刊.1933-1935, 号外:990-991.

[4]夏廷献.清华学校之清华园[J].清华周刊,1918,(4):1-7.

[5]佚名.我们的学校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环境[J].现代学校生活,1932年创刊号.

[6]苗日新.熙春园 · 清华园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佚名.附录:清华学校校史[J].清华周刊,1929,28(14):727-730.

[8]蔡孝敏.清华大学史略[M].国立清华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31-36.

[9]庄俞.参观清华学校纪略[J].教育杂志.1914,(5):25.

[10]佚名.清华园与清华学校[J].清华周刊,1921,十周年纪念号:1-13.

[11]汤用彬.旧都文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178.

[12]刘庄.清华园故实记[J].益智.1914,(2):6-7.

[13]吴景超.清华的历史[J].清华周刊,1923,十二年纪念号:9-10.

[14]校史[J].清华周刊,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1921:49.

[15]学校方面·序[J].清华周刊,十周年纪念号.1921.

[16]任之恭著.范岱年等译.一位华裔物理学家的回忆录[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15-16.

[17]程宗泗.北京清华学校参观记[J].新青年.1916,(3):1-3.

[18]刘亦师.墨菲档案之清华早期史料汇论[J].建筑史(第34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4):164-186.

[19]潘大逵著.风雨九十年潘大逵回忆录[M].成都出版社,1992:48.

[20]方重.我们在西园的工作[J].清华周刊.1920,(187):25-27.

[21]杨寿卿.清华菊花[J].贡献.1928,(7):49-50.

[22]沈诰.清华八景征咏[J].清华周刊.1917,(94):15-16.

[23]梁治华.清华的园境[J].清华周刊 · 十二年纪念号,1923:22-38.

[24]清华学校纪略.录光华学报[J].东方杂志.1917,(10):170.

[25]崔通约.游清华学校并圆明园残址记[M]//崔沧海.沧海诗钞.北京:沧海出版社.1936:184.

[26]陈鹤琴.记清华学校学习生活[M]//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75-579.

[27]张彝鼎.清华环境[J].清华周刊.1925,第11次增刊:11-17.

[28]吴韫珍.清华园花木记[J].清华周刊.1930,33(12-13):1086-1088.

[2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42.

猜你喜欢
清华园墨菲清华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2021年河南省高考理科考得比较好的同学谈高中学习心得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哪个墨菲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从清华园走出的教育新产业——习冠创业导航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