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东
MA Xiaodong
1964年出生
1989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建筑工作室设计主持
2002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2008年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建筑师
2008 年、2011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优秀奖
2010年首届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师
相当幸运,我在学业的每个阶段都遇到东南的好老师。我的建筑启蒙老师是王文卿和项秉仁老师,项老师的弯头钢笔画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进入东南大学建筑系读研,师从正阳卿3位先生,中大院柱廊中间三楼的小办公室成为我学业收获最丰的地方。
钟训正先生谦和风趣,指导设计的最终手稿总是令学生惊叹与期待,深刻体会到设计只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孙钟阳先生教学严谨,注重细节处理,经常提示设计与建造的内在关系,还有一次教我们如何使用工具才能将铅笔削得漂亮,可谓严谨到极致。王文卿先生幽默犀利,时常提醒学生做设计不要玩虚的,要注意设计规范的要求。曾有幸一睹赖聚奎老师的全套施工图,仿佛窥见了东南的设计秘笈。
东南建筑系各位先生对我的影响涉及人品与学问,虽是点滴积累,却或隐或显地影响到我的学业以及至今的职业生涯。
清真寺建筑
作为宗教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我国当代清真寺设计思路存在着面向历史、片面注重表面形式的趋势,即多数采用传统阿拉伯式建筑风格,以取得直观层面的认同。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反映了目前清真寺面向当代进行设计创新的艰难。
世界与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与宗教发展的历史均表明,伊斯兰文明具有坚守信仰根本以及适应变化的双重能力。因此,清真寺的设计创新一方面需要中国穆斯林信众能够理性审视自己的伊斯兰历史与文化,从文化固守走向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筑师深刻理解伊斯兰的文化特征,以此作为设计创新的基础与内在动力,进而确立正确的设计观念、策略与方法,把握体现清真寺宗教信仰与仪轨的核心要件,从建筑风格走向建筑本体。
为避免标签式的绿色建筑,“本源、效能、经济、整合”4个关键词需要社会与业界共同关注与思考。“本源”是认识绿色建筑的关键,应当确立宏观视野,以避免片面认识。其一,绿色建筑的最大背景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碳排放,节能是其核心。其二,依照绿色建筑的定义,“全寿命周期、四节一环保、人与环境”等若干要素即为绿色建筑的根本。绿色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是绿色建筑的本源,而非“绿色技术”及其应用。技术指向性的认识,只能产生片面的技术堆砌,将绿色建筑引入歧途。经过近10年的实践,绿色建筑的导向亟待从示范性转向实用性,从绿色设计转向绿色运营,从而更接近绿色建筑的本源。
“效能”是绿色技术价值判断的关键标准。绿色技术不是本源,却是借以达到彼岸的工具。相对于建筑全寿命周期,建筑材料与设备的寿命周期要短,需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全过程运营维护。绿色建筑设计强调适宜技术的应用,但是如何判断技术的适宜性,在技术的寿命期内的功用、效率如何,“效能”则成为价值判断的核心标准。
“经济”涉及技术应用的适宜性以及普及性。大规模的绿色建筑行动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关注增量成本与性价比,不仅要“少花钱、多办事”,而且办事要“有效”与“高效”。
“整合”包括绿色思维模式与设计模式两个层面的整合。基于绿色建筑要素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关系,以及技术应用具有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性特质,绿色思维应具有整体的、辩证的整合模式。以此为前提,绿色设计进行技术应用的平衡与集成。
1.2 马子山回民公墓
3.4 吉兆营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