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叶扬,王寒妮/ZHANG Li, YE Yang, WANG Hanni
13个重要建筑奖项的比较与浅析
张利,叶扬,王寒妮/ZHANG Li, YE Yang, WANG Hanni
建筑奖项是当代建筑文化的活跃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隐含提供者。本文以13组在当代世界与(或)中国的重要建筑奖项(含7组国际奖项与6组国内奖项)为考察对象,对其设立、举办、传播、沿革历史、价值取向与操作实践等多方面特征进行梳理与比较,识别其共性与差异,以期对中国建筑奖项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建筑奖项,建筑文化,发展策略,文化竞争力
建筑奖项是当代建筑文化的一个异常活跃的组成部分。重大奖项的评选结果往往成为建筑文化走势的风向标,一方面形成建筑业内人士努力方向的指引,另一方面形成建筑业外人士决策建筑项目、选择建筑师的重要参考。在大量传播媒体的推动下,重大建筑奖项的相关轨迹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窥探当代建筑历史梗概的主要依据之一。
建筑奖项在全球化竞争中可对特定的建筑师群体与特定的建筑价值取向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是建筑文化竞争力的隐含提供者之一。虽然历史上最早的建筑奖项如同其他科学或艺术类奖项一样,是出于表彰与选粹的初衷,但在当今以文化软实力争取全球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建筑奖项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的表彰与选粹,而具有了传播特定建筑价值观、开拓潜在建筑市场、赋予特定群体竞争优势的能力。少数极具声望的西方建筑奖项对西方建筑师在全球建筑市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比如中国)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建筑奖项本身就是西方建筑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品牌,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建筑界关注。
中国建筑奖项目前在整体上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对于传统的、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奖项,还是新兴的、发起于民间学术机构的奖项,应时而变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求。如果考虑到目前正在国内逐步形成的自主建筑文化共识的话,中国建筑奖项在策划、组织、传播、影响力等方面的改进更是毋庸质疑的历史要求。在这方面,梳理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的异同会是有帮助的第一步。
本文在此选择了在当今世界与(或)中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13组重要奖项(含7组国际重要建筑奖项和6组国内重要建筑奖项)。以它们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设立、举办、传播、沿革历史、价值取向与操作实践等多方面特征属性的梳理与比较,识别其共性与差异。值得指出的是,对这些特征属性的列举与描述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完全客观的过程,因而这一梳理比较的方法与结果都是向质疑与批评开放的,其目标也仅是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提供采样数据的参考而已。
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表彰世界范围内—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任何领域里的任何人,不分国籍、种族、信仰和意识形态,只要了解并有志于推动建筑学的发展,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普利兹克奖在创立初期影响力仅限于美国及周边国家,在20世纪最后15年随着其他大洲建筑师的获奖及奖项宣传向建筑教育的渗透而逐渐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更丰富的评委构成、更多元的获奖者、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更周密的事件设计使该奖成为了全球建筑奖项中的佼佼者,并获得了“建筑诺贝尔奖”的美誉。
阿卡汗建筑奖
阿卡汗建筑奖由阿卡汗四世殿下于1977年创立,该奖每3年评选一次,授予多个项目,用以表彰在建筑、规划实践、历史保护和景观建筑方面达到卓越水准的项目。该奖项试图认定并鼓励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地满足社会需求与愿望的建筑观念。不同于其他建筑奖项,在建筑与设计人之外,它同时授予项目、团队和利益相关者。该奖项最初创立的目标是为了通过鼓励高水平的建筑相关实践推动穆斯林世界的社会进步,但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到穆斯林主要聚居地区以外,现已成为以表彰优秀建筑相关实践推动社会公平的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奖项。
豪瑞可持续建设奖
豪瑞可持续建设基金于2003年设立,致力于提升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对可持续问题的重视,促进对可持续未来的批判探讨和长远视角。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是该基金会设立的一项国际性比赛,旨在表彰和支持以未来为导向的可持续建筑项目及理念。每3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大约有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参赛者参与。该奖提出5项评选标准:创新精神和可移植性,道德标准和社会平等,环境质量和资源效率,经济效益和可适应性,经济效益和可适应性。由于其表彰的是未建成项目而填补了世界建筑奖项的空白,并极大推动了对可持续各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实验。
联合国人居奖与世界人居奖
联合国人居奖由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设立,鼓励和表彰国家、政府、组织及个人在居住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该奖是国际上少数颁发给政府机构、政府领导者及组织的奖项,致力于通过该表彰鼓励从各个层面提升全球人居水平的工作,获奖城市、地区通过该奖知名度相应得到提升。连续几年来,中国多个城市、地区获得该奖项。
世界人居奖由(英国)建筑和社会住房基金会(BSHF)于1985年为向1987年“国际人居年”献礼而设立。世界人居奖每年颁发给两个实用、创新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要求获奖项目可以在其他地方推广,其标准为:应对世界各国当前住房问题的实用、创新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可以合理地在其他地方推广;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人居”(habitat),且带来其他好处(如能源、节约用水、创收、社会融合、教育等)。两个获奖项目将在世界城市论坛(双年)及联合国人居署政府大会(单年)活动中得到1万英镑奖金。该奖项由于其评审规格及发奖条件,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以实践项目鼓励各方在人居问题上做出创造性尝试和努力,并以推广优秀项目的解决方案为主要目标,使得该奖项获得广泛关注。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于1848年设立皇家金质奖项,颁给杰出个人(团队),表彰其一定数量的建筑作品在国际建筑界的重大贡献。该奖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建筑奖项之一。奖项强调建筑师长期和大量的优秀建筑创作,而非流行一时的单个项目,因而自创始以来,获奖者几乎涵盖了从近代到当代大部分享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建筑师,如勒杜克、赖特、柯布西耶、盖里、贝隶铭、库哈斯等。除了建筑师之外,该奖项的获得者还包括工程师、理论家、学者、考古学家、画家等,甚至是一座城市(巴塞罗那,1999)。
AR+D新锐建筑奖
AR+D新锐建筑奖是由英国《建筑评论》杂志主办的全球性大奖。该奖于1999年创立,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多个项目,用以表彰45岁以下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探索性新锐实践。该奖项最初创立的目标是宣传年轻设计师,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参评项目类型众多,包括建筑、室内、景观、改造、城市等项目。但其必须是高品质的建成项目,并和社会有紧密联系,能在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中给人深刻印象。目前,它已成为世界顶级的面向青年设计师的建筑大奖。
维纳博艮砖筑奖
维纳博艮砖筑奖是由世界上最大的陶土制品集团维纳博艮赞助的全球性大奖。该奖于2004年创立,每2年评选一次,授予多个项目,用以表彰那些具有创造和革新精神的砖砌建筑及其建筑师。该奖项最初创立的目标是让大众更好地理解砖是一种永恒且耐用的建筑材料,了解在当今建筑中砖的创新性和多用途性。其评选标准包括:砖作为建筑材料被适当地使用在创新建筑的外观,以及建筑的功能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目前,它已成为世界顶级的砖砌建筑设计专业大奖。
梁思成建筑奖
梁思成建筑奖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该奖以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在中国举行,为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设计创作,当时的建设部决定利用此次大会经费的结余,建立梁思成建筑奖专项奖励基金,同时设立梁思成建筑奖。2000年,首届梁思成建筑奖授予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对我国设计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名建筑师。自2001年起,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每次设梁思成建筑奖1~2名。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1980年代设立的建筑部部级评优活动于2008年变更为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该奖的评选工作,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等相关协会办理具体事务工作。该奖项是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最高奖项,包括优秀工程勘察、优秀工程设计、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计算机软件,分设金质奖和银质奖。该奖项每2年举办一次,分为综合工程和专项工程2个奖项。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是中国建筑学会为鼓励广大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和探索精神,推进中国建筑设计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建筑创作水平而创办的。该奖项是建筑创作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之一,每2年举办一次评选,分设为居住建筑类、公共建筑类、城市设计类、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类、景观设计类5个子项。通过评奖活动,表彰工程项目、设计单位和主要创作人员。该奖项的申报基数较大,能够反映出中国建筑创作的综合水平。中国建筑学会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宣传建筑知识,弘扬先进的建筑创作理念,促使中国建筑创作不断完成飞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WA中国建筑奖
WA中国建筑奖由世界建筑杂志社于2002年创办,每2年颁发一次,2002年-2012年的6届,主要颁发给在2年之内在中国境内高水平的建成作品,2014年该奖项扩大了评奖范围,设立了建筑成就奖、设计实验奖、社会公平奖、技术贡献奖、城市贡献奖、居住贡献奖,鼓励、推介结合国情并有创新价值的建成作品,以活跃中国建筑界的学术气氛,促进中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提升中国建筑的品质,展现中国建筑师智慧、技巧和成就,促进全社会对中国建筑行业的了解与尊重,并把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推向世界。WA中国建筑奖在国内建筑界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并公认为具有学术权威性,同时通过在评审中加入外国建筑师、评论家、重要媒体人作为评委,该奖项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提升,也使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获得了一定国际关注。
台湾建筑奖
台湾建筑奖,原名建筑师杂志奖,始于1979年,由中华民国建筑师公会主办、《建筑师》杂志社承办的建筑选拔活动,每年从台湾建筑师与建筑相关单位所建的新项目评选出入围和获奖者。奖项旨在提升建筑职业水准,鼓励在建筑领域中对社会文化、建筑技术及居住品质有卓越贡献的台湾建筑师。获奖作品由《建筑师》杂志汇编成辑并出版。奖项与杂志出版的结合使之成为台湾地区最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建筑奖项。
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奖
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奖于1965年始办,每年从香港建筑学会会员的作品中选出优秀建筑予以表彰,既鼓励业内人士持续创新和提升专业水平,也向香港市民推介优秀的建筑设计。全年建筑大奖及优异奖由建筑费用2000万港元或以上的参选作品竞逐,其他作品按建筑功能分为商业建筑项目、社区建筑项目、住宅建筑项目及工业建筑项目。会长奖状则由建筑费用低于2000万港元的参选作品竞逐。2001年起,大会增设主题建筑奖,主要表扬能够出色地实践主题元素、对业界及社会作出特别贡献的建筑作品。
在对上述13组国际、国内建筑奖项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建筑奖项定义特征描述项,包括:奖项的创立机构(创立机构属性等)、概况(创立时间、从创立至今的年数、已经举办的届数、已经奖励的个数等)、经济(经济支持规模、经济支持来源、经济运转方式等)、核心建筑价值观(奖励对象[个人/组织或作品]所推动的建筑学领域等)、奖项设置(分类、等级、数量等)、获奖的建筑师(国家与地区、年龄、创作取向等)与建筑作品(国家与地区、价值取向、类型、在建筑学上的创新点等)、申报与评选过程(申报要求、评审阶段数、评委会构成与决策机制等)面向专业与非专业受众的传播(事件[含颁奖典礼、展览、学术论坛等]、出版物、相关项目等)以及对中国建筑师的关联影响(获奖、参与评奖、引发的学术研讨、引发的实践变化等),等等;其次对每一特征描述项确定限选属性值集合,原则上每一属性值的集合拥有可选属性值2~9个。比如对奖项的主办机构属性,其限选的属性值集合为 {个人或家族, 企业,媒体,非官方学术机构,官方学术机构,国际机构,国家政府机构};再次根据所有特征描述项的限选属性值集合,对每一奖项(多重设奖的奖项针对其每一分奖项,历史较长的奖项针对其每一代表性年届)进行全部特征描述项的属性标记,形成每一奖项的属性标记表单。
表 13项国际、国内建筑奖项属性标记列表(制表:王寒妮、陈荣钦、叶扬、范路)
?
不难看到,建筑奖项本身是一种文化事物,具备错综复杂的属性,并不具备一目了然的客观可分解结构。但在建筑奖项的相互比较过程中,一部分特征项会因其对建筑奖项识别性的贡献而得到突显,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可比性或不具备差异性。我们认为所试图定义的建筑奖项特征描述结构,应是建立在前一种特征项的集合之上的。具体地讲,每一个进入到最终的建筑奖项特征描述结构的特征项,都应具备以下的特征:1)在建筑奖项中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在不同奖项之间形成可比性;2)具有足够的变化范围和有限的可究举的变化方向;3)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之间具有可传递性。
通过对上述13个奖项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我们采用了溪流图法。溪流图是在描述特征项数目不定、每一特征项的属性取值数目不定且属性取值之间无线性关联的实例信息时有明显的优势,它可将复杂的实例特性集合在二维空间内表示成一条可视的如同溪流的线条,并且在两个维度上都拥有开放性。每一特征项如同横跨在溪流面前的一道堤坝,而每一个属性值则如同堤坝上的一个闸口,各特征项属性取值的连线如同溪流依次流过各个堤坝的相应闸口。为了进一步说明溪流图的方法,本研究团队以前述的13个建筑奖项为例,把创办机构、时间等7个特征项的属性描述绘制成溪流图如下。下面的图不仅说明了单一实例的溪流图的绘制,也说明了对应于同样描述结构的溪流图可以重叠,从而可以在同一图中对多个实例进行真观的比较。
在溪流图中展现的对比项包括:主办机构(个人及家族、企业、媒体、非官方学术机构[基金会、学院等]、跨国学术机构、国家学术机构、国家政府)、奖项成立时间(2年、2~5年、5~10年、10~30年、30年以上)、授奖范围(地区、国家、区域、全球)、获奖比例(1/500、1/500~1/100、1/100~1/30、1/30以下),并将奖项的价值取向分为艺术(建筑本体自主理论、场所体验、无明确偏向)、人文(文化多样性及延续、弱势群体利益、公共服务、无明确偏向)、科技(材料工艺、技术革新、环境资源可持续性、无明确偏向)。
必须再次说明的是,上述的梳理与比较还处在相当初步的状态,对奖项特征描述的结构远非完善,数据的采样亦尚处于试验的阶段。基于这些有限的初步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得到的一些观察。首先,主办机构的公信度与行业影响能力、奖项成立的时间以及奖项在建筑价值细分取向上的明确程度是与奖项的最终影响力关联较为密切的特征,这是所有奖项表现出来的共性。其次,国内奖项与国际奖项相比,在非官方主办机构的介入程度与单一奖项价值取向的明确程度方面是有明显的差异的。当然,这些初步的观察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证实(伪)与深化。显然,在这方面,对建筑奖项的规模化、系统化的研究将是非常有益的。(国际及中国建筑奖项研究小组:张利、范路、王寒妮、叶扬、陈荣钦等。)
A Brief Comparison of Thirteen Architecture Awards
Architecture Awards constitute a vivid sect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culture. They are also enablers of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launches a brief study of 13 architecture awards (6 Chinese awards and 7 international ones), all of which are impactful either in China or across the globe. A comparison among these awards is done through the sorting and tagging of specific characters.
architecture awards, architecture 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1 普利兹克建筑奖:2015,获奖人弗雷·奥托,图为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体育设施(图片来源:http://www.pritzkerprize.cn/2015/works,©Atelier Frei Otto Warmbronn)
2 阿卡汗建筑奖:2013,贝纳多·贝德尔建筑事务所,伊斯兰墓园,获奖作品之一(图片来源:贝纳多·贝德尔建筑事务所. 伊斯兰墓园,阿尔德阿赫,奥地利[J]. 世界建筑,2013 (11):56)
3 豪瑞可持续奖:2014,Jariyawadee Lekawatana,SinghIntrachooto,Chak Cherdsatirkul,受伤鸟类复原中心,亚太地区金奖(图片来源:http://www.holcimfoundation.org/ Projects/protective-wing)
4 联合国人居奖:2013,中国寿光市政府,获奖组织之一(图片来源:http://www.shouguang.gov.cn/)
5 世界人居奖:2013, 希伯伦复兴委员会(HRC),希伯伦复兴项目,获奖项目之一(图片来源:http://www.rehabimed.net/?p=6838)
6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2013,获奖人彼得·卒姆托,图为圣本尼迪克特教堂(图片来源:圣本尼迪克特教堂,苏姆威格,格劳宾登州,瑞士[J]. 世界建筑,2005 (01):53)
7 AR+D新锐建筑奖:2014,增田信吾+大坪克亘建筑事务所,窗的躯体,优胜奖(图片来源:增田信吾+大坪克亘建筑事务所)
8 维纳博艮砖筑奖:2014,曼谷设计工作室,坎塔纳电影动画学院,大奖及特别方案奖(图片来源:曼谷设计工作室,坎塔纳电影动画学院,佛统府,泰国[J]. 世界建筑,2014 (07):35)
9 梁思成建筑奖:2007,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人之一崔愷,图为德阳市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图片来源:德阳市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德阳,四川,中国[J]. 世界建筑,2013 (10):134)
10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2013,任力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援非盟会议中心,公建类一等奖之一(图片来源:非盟会议中心,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J],世界建筑,2015 (01):94)
11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2014,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玉树州地震遗址纪念馆,公共建筑类金奖之一(图片来源:孟建民访谈[J],世界建筑,2014 (12):17)
12 台湾建筑奖:2014,许宗熙建筑师事务所+团纪彦建筑设计事务所,桃园国际机场第一航厦改善工程,首奖(图片来源:金光裕.国际竞图与建筑忍术[J]. 世界建筑,2014 (03):72)
13 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奖:2013,凯达环球,湾仔茂萝街/巴路士街“艺术社区”活化项目,全年境内建筑大奖(图片来源:http://www.aedas.com/cn/architecture/revitalisationproject-at-mallory-street-burrows-street-wan-chai)
14 13项国际、国内建筑奖项属性分析溪流图(制图:陈荣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