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分析

2015-12-19 10:36余艳凤杨岗张联合张士良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下腹肠系膜高密度

余艳凤 杨岗 张联合 张士良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分析

余艳凤 杨岗 张联合 张士良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肠脂垂炎(PEA)患者的螺旋CT检查分析,了解其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诊断价值,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具有完整扫描资料并经临床诊断的PEA病例,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周边情况。结果 9例病灶位于左下腹乙状结肠旁,2例病灶位于右下腹盲肠前壁旁。病灶表现为戒指样、卵圆形、条带状,边缘呈高密度,其内呈脂肪密度;周围系膜结构浑浊。结论 螺旋CT对PE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原发性肠脂垂炎 X线计算机

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资料显示该病多见于肥胖患者,由于扭转或自发性静脉血栓引起缺血所致[1,2],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与阑尾炎、憩室炎难以鉴别,常易误诊,部分患者需剖腹探查才能发现而确诊。螺旋CT检查可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1例临床证实为PEA的病例,总结其螺旋CT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材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0年6月至2014年8月经临床诊断的11例PEA患者。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20~65岁,平均(34.5±10.3)岁。其中1例患者体型中等,其余10例患者体型偏胖。9例患者表现为左下腹隐痛,有压痛,2例患者表现为右下腹压痛。经保守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消失。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 Aquilion 64排CT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0mAs,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扫描层厚5mm,增强时使用比较剂为碘佛醇注射液80~100ml(350 mgI/ml),注射速率为2.5~3ml/s。于注射开始后60s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常规进行0.5mm数据库重建及5mm多平面重建。

2 结果

11例患者中1例患者体型中等,其余10例患者体型均偏胖;9例病变位于左下腹乙状结肠壁旁,2例病变位于右下腹盲肠壁旁。病变呈椭圆形条带状或“戒指”样(见图1),内呈脂肪密度,边缘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浑浊,其中2例伴有邻近肠壁稍增厚。

图1 原发性肠脂垂炎螺旋CT图像

3 讨论

肠脂垂是附着于结肠带的脂肪垂,主要位于盲肠和乙状结肠附近,呈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脂肪突起,它是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所形成。近年来肥胖人口日益增多,并趋于年轻化,而肥胖者的肠脂垂多变大、变重,又由于肠脂垂的动脉供应来自结肠下动脉的边缘支,其中的小分支进入肠脂垂,而静脉回流经弯曲且管径狭窄小的静脉完成[3]。此供血特点为可自发性形成静脉血栓从而引起梗死,再加之肠脂垂脂肪多且重,末端游动度大,使其易于扭转和拉长,发生出血、缺血性梗死而引发周围炎症。作者认为体位不当或剧烈活动可能是诱发因素。另外由于盲肠和乙状结肠周围肠脂垂数量较多,且乙状结肠弯曲度大,肠脂垂旋转和扭绞则更易发生PEA,因此病灶多位于乙状结肠和回盲部周围。病理学上PEA早期表现为栓塞的脂肪组织充血、水肿,随之出现继发性炎症变化,最终发生坏死并由纤维组织所取代[4]。

PEA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约在40~5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4,5]。本组病例10例为男性,且9例体型偏胖;其中有8例患者年龄<40岁,作者认为,这与肥胖人口年轻化有关。PEA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固定性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范围局限、固定,患者可明确指出疼痛部位,全身及消化道反应多不严重[6]。压痛多位于左、右下腹部。

肠脂垂在CT上与腹膜及系膜密度相接近,故不能显示清晰,当发生炎症时或腹盆腔出现积液,CT上才能清楚显示。PEA常见的发病部位依次为乙状结肠、升结肠及右半结肠,本组病例9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的前、外侧壁旁,2例发生于盲肠前壁旁,这与乙状结肠有大量肠脂垂和弯曲度、活动度较大有关。PEA的典型表现为:结肠旁“戒指样”或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7,8],并与结肠壁相连;本组病例有6例为长条状,4例为椭圆形,仅1例表现为典型的“戒指样”;病灶中心密度低呈脂肪密度,边缘高密度环,病灶长径为1~4cm,边缘清晰或模糊,增强扫描静脉期强化不明显,邻近脂肪间隙浑浊。部分患者可伴有脂肪索条增厚影、肠壁增厚,这与栓塞脂肪组织充血、水肿,随之发生继发性炎性改变有关。本组病例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均浑浊,其中2例伴有脂肪索条,2例伴有邻近肠壁增厚。经保守治疗后复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固定压痛点消失。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需要与网膜梗死、急性憩室炎、肠系膜脂膜炎、阑尾炎引起的继发性肠脂垂炎等病相鉴别:(1)网膜梗死:与PEA临床症状相似,疼痛常位于右上腹、右下腹,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儿童,与PEA相比,病灶一般较大,边缘无高密度环,与肠管有一定距离,一般不引起肠管壁的增厚[9]。(2)急性憩室炎:发病年龄较高,80岁人群中可达80%左右。憩室炎患者易有恶心、呕吐症状,且白细胞计数增高,腹痛范围广泛[9],CT表现为结肠憩室的炎性改变、结肠系膜的脓肿形成以及相邻结肠壁的增厚表现,主要有结肠壁增厚、结肠周围脂肪炎、孤立的腔外气泡、肠周脓肿、肠梗阻和门静脉炎,严重者可导致结肠穿孔。(3)肠系膜脂膜炎:好发于60~70岁,其CT表现具有多样性,PEA是呈与肠管相连的、小的、局灶性病灶,不累及小肠系膜,而肠系膜脂膜炎病灶范围常较大,多发生于小肠系膜的根部,偶尔亦可累及结肠系膜,少见于胰腺周围、大网膜、腹膜后等区域[10],由于其病灶边缘缺乏高密度环和中央点状或线状高密度影,有助于二者鉴别。(4)急性阑尾炎引起的的继发性脂膜炎:疼痛剧烈,呈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有压痛及反跳痛,全身性反应明显、白细胞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CT检查可见阑尾肿胀,多伴有高密度阑尾粪石。

近几年来PEA国内发病率趋于增高,这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肥胖人群增多并趋于年轻化,以及CT检查应用广泛有关。CT目前是诊断PEA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多排螺旋CT有较高的的空间分辨率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通过薄层重建,结合多平面重组,更直观、更全面的显示病变的形态、范围以及邻近结构的异常;再者,适当放宽窗宽,降低窗位,注意腹腔脂肪密度的变化,掌握PEA及相关脂肪病变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既往PEA误诊原因在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作者希望通过对1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能有助于提高影像科医生对PEA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1 RaoPM,Wittenberg J, Lawrason JN.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CT appearance. Radiology, 1997, 204(3): 713~717.

2 Rioux M,Langis P.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clinical,US and CT findings in14 csscs.Radiology,1994,191(2):523.

3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9~827.

4 McClure M,Khalili,sarrazi,et al.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segmental omental infarction .ClinRadiol,2001,56(10): 819~827.

5 Boulanger BR,Barnes S,Bernard AC.Epiploic appendagitis:an emerging diagnosis for general surgeons.Am Surg,2002,68(11):1022~1025.

6 Puylaert JB.Right-sided segmental infarction of the omentum:Clinical US,and CT findings.Radiology,1992,185(5):169~172.

7 Platts Mills TF,Burg MD.Epiploic appendagitis.J Emerg Med Epub, 2008, 37(3):308~309.

8 Ng KS,Tan AGS,Chen KKW,et al.CT features of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Eur J Radiol,2006,59(2):284~288.

9 Singh AK,Gervais DA,Hahn PF,et al.Acute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its mimics.Radiographics,2005,25(6):1521~l534.

10 Lawler LP, McCarthy DM, Fishman EK, et al. Sclerosing mesenteritis: depiction by muhidetector CT and three 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 AJR,2002,78(1):97.

31005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下腹肠系膜高密度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养胃 “一揉二提”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