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翻译
——以李白的《秋风词》为例

2015-12-19 01:02叶春玲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原诗秋风译者

叶春玲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翻译
——以李白的《秋风词》为例

叶春玲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由于译者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的出入、汉英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文学意象文化内涵的不同,往往造成了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损漏。译者只有深刻领悟和体味原文,谙熟原语与译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采取直译为主兼顾意译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方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

意境;译者;语言差异;意象

“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范畴,它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的情和景相互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其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1]。宗白华认为“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所表现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2]。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孙群力曾说“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3]。许渊冲从美学的角度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而言,“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和精髓,它更是诗歌译本再现原诗且拥有自身活力的源泉和基石[4]。于此以李白的《秋风词》为例,探讨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难以翻译的原因和提出一些翻译的对策。其词之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思。

一、《秋风词》的英文译本

《秋风词》是李白早期的作品,目前关于《秋风词》英译本不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是许渊冲和周昕英译文,另外两篇的作者未知。译文如下:

译文1:Yearning(许渊冲 译)

Fresh autumn breeze;Bright autumn moon;Fallen leaves gather and around the trees;Cold-stricken crows soon fall asleep and wake as soon.I long for you.When can I see you? On which day?How can I bear this lonely night? What can I say?[5]

译文2: Tune(周昕英 译)

Autumn wind is fresh;Autumn moon is bright;Falling leaves gathered and scattered;Trembling crows perched and startled; Don’t know when we will meet and be intimate again;Tonight at this moment I won’t be able to express my feelings.

译文3:Three, Five, Seven Words

Autumn wind clear;Autumn moon bright;Fallen leaves heap and scatter;Frigid crows roost then flutter;We long to meet, when can we;This time, this night, hard to bear.

译文4:Autumn Wind

The autumn wind is cool, the autumn moon is pale,fallen leaves are blown every where,and crows in trees will fly off if scared.No?One knows? How much I miss you and when we shall? Meet again. This autumn night brings me too much melancholy.

以上四个译本各有特色,其中许渊冲的译本选词要精确一些,但总体来看,都没有充分表达出原词的意境美,无法完全体现作者因景怀人、忧伤而无奈的情绪。

二、译本的意境损漏的原因

1、译者对原诗理解的出入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首诗词,不同的译者由于要受到其自身的文化水平、趣味、性格甚至经历的影响,对同一首诗(词)的理解及体会也不同,从而决定了选词及表达形式不同,因此有的译文很难表达出原文的意境。

“秋风清”中“清”不仅表明空气清新给人一种冷冽的寒意,译文1、2、3、4中它分别被翻译成“fresh”、“clear”、“cool”,这三个词难以表达出原文的意境。“fresh”的含义是清爽,使人重新恢复活力的感觉,表达一种积极的情绪,与本文的基调不符。“clear”仅是视觉上清晰。“cool”有“凉爽、舒适”之意,而深秋的风吹在身上应该有点冷了,所以此单词并不能准确传达诗人的感受。因为感到寒冷将至,所以就会产生孤单,进而才会怀念曾经的温馨。译文1中还用了“breeze”,该词在英语中的涵义是和风、微风的意思,应该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之意”,而后文中“落叶聚还散”说明风应该不小,所以此词和后文的意境不符,倒不如其他版本中的“wind”更切题。

“秋月明”的“明”,译文1、2、3中译者均用了“bright”,此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明亮的、聪明的、鲜明的、欢快的;明亮地、欢快地”,无法表达出秋月冷冷的清辉。译文4中作者用了“pale”,本意表达忧伤的情绪,试图迎合本词的情感,但给人留下苍白无力虚弱的感觉,根本谈不上美感。

文中的乌鸦只是因为树叶沙沙声而惊醒,并不一定是害怕的发抖,也许只是惊叫几声,随即恢复平静,译文1中“trembling”则有恐惧之意。

“此时此夜难为情”中的“情”应是相思之情,译文2中的“feeling”语义过于宽泛了,译文4采用意译的手法,效果稍好。

2、意象内涵的文化差异

意象构成并创造了意境。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通常我们所说的意象指的是文化意象。《秋风词》中分别出现了秋风、秋月、落叶及寒鸦四大文学意象。

“秋月明”,即皓月当空,月朗天高。明月在中国是被赋予了最多感情的意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明月代表皎洁,总是与思念、乡愁相关。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赋予了秋月更深的文化内涵。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相聚,故而月亮在人们心中意味着团圆,而秋月更容易牵动文人墨客的思绪,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浩如烟海的咏月的诗词。例如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更有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等诗,以月圆之夜寄托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秋风词》中,“秋月明”为后文怀人做了铺垫,应景思人,自然而然。但英文中的“moon”没有这层含义。英语文化里,月亮总是让人联想到阴森、惨白、狼嚎,所以,因秋月在中英文化中缺乏文化的共性,“秋月明”译成英文就失去了其在汉诗中特有的效果,达不到它给汉语读者带来的意境美。

“落叶”这个文学意象,在汉文化中总是与失意、萧瑟、寂寞相关。《秋风词》是一首秋夜怀人之诗。诗人利用秋风、秋月、落叶和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其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应景生情,情景交融,整首词显得凄婉动人。但由于译者本身的理解出入,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由于“秋风”、“秋月”、“落叶”和“寒鸦”这四个意象在中英文化中的涵义不同,译文也就难以完全体现原诗所营造的凄清缠绵的意境。

三、如何再现原作意境之美

1、深刻体会诗词的意境特点

要将意境有效地用另一种语言传承出来,如何选择一种与原诗作者意愿最为接近的意境氛围是问题的关键。要求译者能熟悉了解诗人的写作特点和原诗的写作背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解读。庞德认为诗歌翻译者只有深入原诗作者的思想,钻进他们的灵魂深处,与其达到神合才能超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精神和效果[6]。《秋风词》的译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没有经历离别之苦,他是无法完整地表达该诗的缠绵的意境的。是否体会到原作者的表达意图是影响译者的词汇选择关键性因素,只有充分领悟了原诗的意境才会选择最适合的词汇。译作的风格尽量和原文一致,意境才会趋同。

2、提高译者的语言文化素养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诗歌翻译对于译者在处理双语文化差异方面的要求更高。其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文化意象是一种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的范畴[7],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观念、思维模式等的积淀,经过发展,逐渐形成自成系统、富有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文学意象存在,如中文诗中象征虚心劲节的竹、撩人愁思的柳、离情别绪的亭、卓尔不群的菊,等等。译者如能正确表达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审美须具备坚实的双语语言文化功底。因此,译者除了应加强对比研究,注意英汉语在词汇、句法、篇章构造等各层面上的差异之外还要注意文化差异。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译者要基于语言和形式的统一,对目的语系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判断,然后在翻译中,趋同地减少文化差异。

3、选择合适的意象翻译策略及方法

意象对于诗歌的意境的构成至关重要,而对于意象的翻译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论题,主要有直译与意译两种观点。持直译观点的译者认为,只有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诗歌的翻译才是成功的;持意译观点的译者则认为,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而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诗歌的表达形式上,译者必须正视语言的差异,求翻译中意境的神似,完美再现原诗的意境,诗歌翻译的目的才算真正实现[8]。其实诗歌意象翻译既不能照本宣科全盘直译,也不能全盘西化。从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来看,为了最好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直译 ”的策略应该是主导翻译策略,同时兼顾“意译”的策略,具体的意象翻译方法如下:

(1)保留意象法

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认识心理,对于古诗词中某些汉文化中独有的文化意向就有可能达到某种心理契合。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直译优于意译,有象胜于无象[9]。采取保留意象的翻译方法,不仅能保证原作者的所要表达的真实目的,更能帮助译文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原语诗歌中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如对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作: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蚕(silkworm)在中国人心中象征为了爱情不惜献身,主要是因为蚕吐丝,而“丝”与“思”谐音。诗人通过这两个字语音上的联系,构建了诗意主题的联想,而“蚕”则在诗意的观照下化成了一个隐喻意象。虽然在英语文化里蚕和爱情并无关联,但译者通过添加“lovesick heart”,使得“silkworm”这个寓意丰富的文化意象所创造的意境美得以传递[10]。

(2)更换意象法

一首诗(词)的意境往往融合了诗人多方面的感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图景。但是如果原诗中的关键意象无法再现目的语中的意义对等,直译的话,在读者心里,本诗(词)的意境将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运用目的语中相似的意象替换原作中意象,做出审美诗性的迁移。有时不仅不会破坏原作的意境美,反而更能译出其深层的美学蕴藉。如许渊冲先生将《西厢记》中的“春光在眼前,奈玉人不见”译作:With beauties of the spring in view, It grieves me not to see her face of rosy hue.中国文化里“玉”代表着美好,高洁,如“华年如玉”,“亭亭玉立”等不一而足,所以人们经常用玉人指代美女,而西方人则喜欢将美人比作玫瑰。许渊冲的翻译用“玫瑰的艳丽”比作“美人”,使得诗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醒目,从而达到了审美上的共识[11]。

针对不同诗歌中的意象应采取合适的翻译法,尽最大可能展现原诗的意境美,而《秋风词》里出现的秋风、明月、落叶及寒鸦是中国文化当中和秋思关系最为密切的四种文化意象,目前还无法在英语当中找到事物与之对等,所以不能单纯为了迎合目的语的读者而强行地替换,否则就会沦为不伦不类的结局,即使出现意境审美的损漏,翻译过程中也应以保留原意象为上策。

结语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诗人以情景交融为基石,发掘出更深的“情”,创造出艺术新生命。但由于译者对译文的理解不同,词汇选择是否对等、显性手段的使用以及文学意象所表达的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损漏,若要成功再现原诗的意境美、神韵美,译者既要对原文的语言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神韵意致等有深刻的领悟和体味,同时要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只有尽可能保持原作的“形”与“神”,通过对原作语言形式的感知和对原作艺术意境感悟,方能把原作的意境准确传达出来,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

[1] 顾正阳,喻萍·古诗词英译中的意境美[J].中国翻译,2008(4):58.

[2] 宗白华·艺境[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1.

[3] 孙群力·找寻新诗的灵魂——对《蝈蝈与蟋蟀》的三首译诗的对比赏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4): 112.

[4] 魏萍·“三美”标准下《春晓》英译本评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223.

[5] 许渊冲·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李白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8.

[6]杨立生,曾健敏·论诗歌汉英翻译中的意境趋同[J].名作欣赏,2010(21):120.

[7]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2.

[8]王闽汕·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J].莆田学院学报,2008(4):71.

[9] 周文德·此时有象胜无象——谈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J].宜春学院学报,2001(1):121.

[10]李气纠,李世琴·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J].山东外语教学,2009(3):73.

[11]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C].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07:102.

(责任编辑:颜建华)

The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Artistic Mood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In the Case of Li Bai’s “Autumn Wind”

Ye Chunling

(Chizhou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 Chizhou 247000, Anhui,China)

Artistic mood is the soul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Because the translators cannot master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poems, there ar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and the cultural images in Chinese aren’t equal to those in English. When the poems are translated , the artistic moods are often leaked. To represent the beauty of the artistic mood of Chinese poems ,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s backgrounds as well as appropriate translating tactics and methods are needed.

image,translator,cultural differences, artistic mood

2014-12-20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金“交际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九华山外语导游为例”(项目编号:2013jyxm36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叶春玲(1974~),女,安徽省望江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

H315

A

1673-9507(2015)02-0021-03

猜你喜欢
原诗秋风译者
峨眉山月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秋风
改诗为文三步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秋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