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与生活是文学创作之根本

2015-12-18 20:45冉维廷
红旗文稿 2015年21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扎根文学作品

冉维廷

在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褒扬了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创作精神,鼓励广大作家、艺术家“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一年来,以人民为中心,俨然成为文学创作的鲜明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文学创作的实践主题。诚然,只有聚焦人民大众,聚焦生活实践,聚焦社会主旋律,才能真正充实文学作品的美感,才能真正创作出有生命、有灵魂、有深度的精品,乃至经典文学之作。当下,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创作领域更是欣欣向荣,硕果累累。然而,在文学创作多元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部腐朽思想的渗透,掺杂了一定的功利、浮躁。诸如一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冲击感官,喜欢搞噱头,沉溺于“猎奇”“猎艳”式的创作,这可能符合了少数人的口味,但事实证明,这些远离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作品,无有受众,很快便会被遗弃淡忘。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文学作品没有基于人民群众情感和生活感悟的充填,终究难以成为让人记得住的好作品,更谈不上流传久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这些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文学巨匠,作品之所以堪称经典之作,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没有驻足“象牙塔”“亭子间”,而是在民间、在生活、在社会万象中挖掘题材,寻找灵感。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际所潜心创作的故事,才最带美感,也最受欢迎。正如作家路遥历时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长久以来能赢得读者喜爱,根本原因在于这部小说源于人民、源于生活,承接了群众文化的质朴与厚重,回归了文学服务于人民的本质。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基层群众中有着文学创作最丰富的营养,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发现美创造美,用亲身经历凝练出的文学作品,才能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才会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喜欢、流传。优秀的文学家不仅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具备从群众和生活中捕捉情怀、捕捉精神的能力,这也是评判文学创作者的标准。只有饱含着群众的真情实感,描绘多彩生活,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的作品,也才能在平凡中孕育出不平凡。

坚持源于基层群众,源于生活实践的导向,同时须毋忘真实、致用的文学创作信条。近代中国外有列强压迫,内有国民政府黑暗无能的统治,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今日的繁荣强盛之路,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文学创作中,应肩负责任感,讴歌时代精神、赞扬主流价值,不违背历史事实,不搞历史虚无主义,群众肯定和赞扬什么就写照什么,否定和反对什么就批判什么,还原文学创造的真实。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更应坚持致用为先,“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层次,为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艺术只有与人民同在,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焕发蓬勃的生机。”文学本就来自人民群众与生活,没有了这些,再华丽的作品也终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导向。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市委组织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扎根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