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才能激活地方新型“智”库

2015-12-18 20:45刘伯高乔湘流
红旗文稿 2015年21期
关键词:党委政府社科智库

刘伯高+乔湘流

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既是地方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也是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地方党委政府必须把握社科理论界思想库、智囊团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推动多元主体深度耦合、平台载体深度融合,创新协同研究机制,引导专家学者在良好的咨政生态中既讲“怎么看”,也讲“怎么办”,充分发挥咨政建言功能,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当好地方改革发展的“最强大脑”,真正成为新型“智”库。

1.创新“领导+专家”协同机制,处理好“谋”与“断”的关系。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必须正确处理好“谋”与“断”的关系。当前,或者因为强调“谋”的主体独立和客观效果,或者因为存在“断”的信息壁垒和价值误判,“谋”与“断”时常相互脱节。有些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或者“看起来很美,其实不管用”,或者“听起来很玄,其实不能用”,或者“议起来很对,其实不实用”。产生这些尴尬现象的深层原因,就在于“谋”与“断”各处一端,形成“两张皮”。提高咨政绩效,必须打破“谋”与“断”之间“无形的墙”,导入“领导+专家”协同机制,推动专家在与领导的良性互动中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以“良谋”助“善断”。一要推动领导与专家直接联系。充分整合社科理论资源,以咨政为纽带,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领导通过走访、座谈等途径,与专家沟通,增加了解,增进服务,增强外脑。专家围绕领导工作,通过调研、论证等形式,进行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献计领导决策。二要推动领导与专家工作衔接。导入领导点题、专家解题机制,定向招标或邀标,专家自主研究,评审组论证完善,以成果专报形式将专家撰写的“命题作文”,呈送领导参阅,实现决策需求与咨询供给“无缝对接”,为领导决策提供“定制服务”。三要推动领导与专家优势叠加。根据课题的研究背景、项目性质、目标任务,优化课题组成员结构,把专家的学术、理论优势与领导的政策、实践优势结合起来,组建混合型研究团队。领导与专家同向聚焦、切磋争鸣、平等讨论,协同推出现实性强、公信度高、影响力大的研究成果。

2.创新“官方+民间”协同机制,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咨政研究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研究成效。地方社科联作为地方群团机构,是地方党委政府联系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社科理论工作者之家”,要发挥“联”的优势,推动官方与民间在咨政研究中“分”得恰逢其时、“合”得恰到好处,提高“分”与“合”的时度效,优化咨政研究的组织形式。一是咨政信息互联互通。咨政信息完整准确及时是咨政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咨政信息通气制度、决策部门对智库咨询意见的回应反馈制度和学者采风制度,让对称的咨政信息在“官”与“民”之间双向传输,提高专家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规避“盲人摸象”、“自说自话”等现象。二是课题立项聚合研究力量。地方社科联要把握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实施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通过招标委托、全程监管、后期资助等途径,组织专家学者快速反映,分进合击,提高研究主体的集群效应,为地方改革发展谋高招、献良策。三是学术组织合力攻关。地方高校往往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实力,又有地方实证研究特色。要依托地校融合发展框架,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专家学者为核心、以研究项目为抓手,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开展事关地方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围绕地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地方社科类学会汇集许多既掌握理论政策,又了解地方实践的“土专家”,是蕴含咨政“富矿”的学术性社会组织。这些学会要强化学术功能和成果导向,通过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其研究机构共担课题、分工研讨等形式,发挥集成优势,协同推出地方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精品力作。

3.创新“学者+记者”协同机制,处理好“研”与“传”的关系。咨政成果要更好地为基层党委政府理解和接受,就必须把“研”与“传”有机结合起来,在“研”中化解“传”的问题。大众媒体记者特别是时政类报刊记者的职业敏锐性、实践关注度、话语大众化和宣传通达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推动媒体智库化的条件下,强化记者对咨政活动的过程参与,让记者和学者一起聚焦基层实践,进行思想碰撞、话语联姻,让咨政“好声音”发得准、唱得响、听得进、传得远。一是深挖调研主题。面向基层发布调研方向,基层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申报调研选题,充分整合后形成调研计划和具体调研方案。二是实地调研把脉。组织记者、学者形成调研团队,开展“学者记者携手走基层”活动,多个视角看问题,在听、看、议中把握基层实践,号准发展脉搏。三是发布调研成果。借助地方主流媒体专版专栏发表“记者综述+学者点评”,运用清新易懂的话语,推出点穴式、大众化的咨政研究报告,查找问题,探索对策,提升经验,服务基层党委政府完善决策,同时发挥智库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

4.创新“报告+研讨”协同机制,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中心组为重要平台,深化集体学习。集体学习也是问政问计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强化实践导向,采取“报告+研讨”的形式,延伸学习链,强化虚实结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把学习报告会化为务实咨政会。一是会前精心备课。主讲专家要摒弃“一稿讲天下”的传统做法,而要深入实地调研,与地方实际工作部门联合备课,抓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专家与领导的共鸣点,形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针对性讲稿。二是会中上下互动。扬弃“你讲我听”的传统做法,设置“你问我答”的互动环节,提升“听众”的学习主体性,形成台上“用心”讲课、台下“用心”听课的生动局面,增强报告的决策参考性。三是会后深入研讨。传统的报告会往往是专家“说过就算了”,对实际工作部门的启发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要推动主讲专家与地方实际工作部门会后“趁热打铁”,面对面交流,消化吸收专家报告内容,共同探讨工作思路,增强报告会的“溢出效应”,切实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更大成效。

5.创新“存量+增量”协同机制,处理好“供”与“需”的关系。在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新形势下,咨政成果、咨政资源、咨政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必须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实现咨政效益最大化。一是放大正能量。好的咨政成果往往不是“一次性”产品,许多对策具有共通性、普适性,可复制、可推广。要通过汇编出版、网络推送、座谈交流等途径,推广蕴含理论之思、破解实践之问的善策良方,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得到再分享、再利用。二是丰富数据库。咨政研究需要占有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要重视发挥“互联网+”的巨大能量,运用网络新科技,收集、整合、存储咨政信息,不断充实咨政载体、咨政成果等的“大数据”,构建开放、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为咨政研究提供有力的“云支撑”。三是续推新人才。咨政人才是咨政研究的主体性要件。建设地方特色新型社科理论智库,需要造就一支德学双馨、复合多能、梯次合理的咨政人才队伍。所以,要把握咨政研究的具体特点和咨政人才的成长规律,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激励机制,织密支撑网络。注重组织社科理论骨干人才走出“象牙塔”,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调研考察,到党政机关挂职任职,强化实践认知;组织党政机关人才到科研院所进修深造,夯实学理基础。通过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强化“旋转门”机制,推动咨政人才队伍成长壮大。

(本文系江苏智库发展中心课题“构建地方特色新型社科理论智库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JSZK10])

(作者: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苏州市社科联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振通 李民圣

猜你喜欢
党委政府社科智库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民意直通车:架起沟通百姓和党委政府的连心桥
面对环保督察常态化_基层党委政府如何做?
微智库
微智库
人文社科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