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清+李振通
洁白的哈达像漂浮在澄净蓝天上的片片祥云,宁静的神山圣湖见证着雪域展翅腾飞的步步足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走进西藏,感受她创造的惊天奇迹,体验她发生的巨大变化。去过西藏的人都说,西藏的风景在路上。确实,那沿途美不胜收的景致,不正是因为有了路,才让我们欣赏到的吗!所以,我们说,西藏最美的风景正是她的交通发展。
天路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这里地域辽阔,地势高峻,以巍峨的雄姿屹立于地球之巅,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地质地形复杂,交通的闭塞让这片土地显得神秘而孤单。
解放前,西藏全区12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没有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据说,从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只有1公里左右的公路,但那只是碎石铺成的,算不上现代意义的公路。当地人民普遍采用的还是“唐蕃古道人背畜驮,栈道溜索独木桥”的原始运输方式。如由内地运往西藏的茶叶、瓷器、绸缎和日用工业品等物资,都是从四川雅安、青海西宁和云南大理,通过崎岖山路,依靠牦牛驮运。从雅安或西宁到拉萨往返一次需一年之久。交通的闭塞,严重阻碍了西藏同祖国内地和西藏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及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交流,从而也造成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西藏工作,从西藏解放到区域自治,从改革开放到落实援藏政策,特别是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交通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对西藏的交通事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西藏交通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西藏发展。他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20字重要方针;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两路”精神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交通运输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至路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54年12月,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西藏与内地往来的交通动脉;1965年3月,民航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开通,成为架设在世界屋脊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一座空中桥梁。如今,西藏已拥有5个民用通航机场,通航城市达33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再次拉近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距离。墨脱公路的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如今,西藏公路总里程从1994年的2.2万公里增加到7.55万公里。已经基本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三纵、两横、六个通道”为主骨架,以20条国省道干线公路、74条专用公路和众多农村公路为基础,基本辐射藏中、东、西三个经济区的公路网。“进藏难”已经成为历史,“出行难”也得以缓解。西藏交通的发展,是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个窗口和代表,深刻反映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心路
雪域高原的发展进步一刻也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自对口援藏工作启动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全国各对口支援单位和广大援藏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干部援藏、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不断加大援藏力度,丰富援藏内涵,调整援藏重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援藏工作。一轮轮援藏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股股活力,雪域高原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以交通部门为例。20年来,7批次200多名交通援藏人员肩负重任,告别亲人,千里迢迢来到雪域高原,他们把西藏当成第二故乡,视西藏人民为父母,认认真真干工作,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在多少个日子里,迎朝阳、披晚霞,日以继夜,辛劳耕耘,将他们的灵魂和生命融入这片热土,谱写了一页页又新又美的篇章。一批批援藏干部走了,一批批援藏干部又来了,承前启后,源源不断,或三年或十载或终身,他们在西藏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春耕,便是交通援藏干部的代表之一。他也是西藏交通20年发展与变化最深切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援藏期间,吴春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绘就西藏交通壮美的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展现了一名援藏干部顽强拼搏、埋头苦干的职业风范。吴春耕同志曾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贡献奖”,被人事部和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5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吴春耕放弃了进修研究生的机会,怀着满腔热情,随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成为西藏自治区交通厅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第一次进藏,吴春耕用了两年时间,跑了西藏74个县中的49个县,累计行程近5万公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吴春耕回忆说:“那个时候西藏的公路大部分都是砂石路,很多地方还没有路。出差有‘三怕,一怕出交通事故,二怕爆胎,三怕扬尘。而且一出去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时的路差到什么程度呢,1997年冬天去阿里,很长的无人区基本上没有路,走了几天还是一样的地貌,好像在原地爬行一样;过马攸山的时候,在车上稍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车右前胎已经悬空,下面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开车涉水过河时,车到河中间抛锚了,车窗外的水波就在眼睛边上流荡,很惊险的。”
看到西藏与内地交通事业发展的巨大落差,意气风发的吴春耕下定决心要为这片土地的交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第一次在藏工作的三年里,他全面引入实施公路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了西藏公路施工承包合同、施工监理合同、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三个标准合同范本,并在两年半内组织签署了24个相关合同,实现西藏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历史创新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在西藏成立了工程技术专家咨询组,积极协调行业专业技术力量,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攻克了高原多年冻土筑路技术、桥头跳车等系列技术难关,为西藏公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转眼20年过去了,吴春耕再次选择了青藏高原,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任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从中央1995年开始实施对口援藏制度以来,三年一批,援藏干部定期进藏支持西藏发展,这个接力棒一直在传递,爱心也一直在传递。所以西藏发展这么快,跟中央的关怀、全国的对口支援有直接的关系。今年距我第一次进藏正好20年,我觉得我们每批进来的援藏干部都非常优秀,都有很强的责任感。进藏以后大家都很快就转变角色,进入工作状态,在各自的单位出谋划策,勇挑重任,敢作敢为,都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吴春耕说。
交通发展推动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旧西藏,在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统治下,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社会事业极端落后,社会发展几近停滞,广大群众民不聊生。推翻黑暗、反动、残酷、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西藏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随着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历史脚步,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迎来了和平解放的曙光。川藏、青藏公路的胜利通车,为人民解放军捍卫祖国主权,为实现西藏民主改革,提供了交通、物资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祖国内地物资和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通过现代公路网络进入西藏,为民主改革和西藏自治区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路通车后不久,西藏铲除了压榨西藏人民数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跨越。
交通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史无前例的发展。国家支援西藏建设的物资和人民所需生产生活用品,通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入了雪域高原。交通运输的畅通和强大的物资支援,有力地支持了西藏的建设事业。从此,第一座工厂、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农场和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医院、第一个电站,在西藏高原相继建成,西藏经济社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如今,藏族同胞人在深山,一条公路却能让他们同步享受现代时尚生活。
交通发展带动了西藏旅游业发展。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可供游览的景点有300多处,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进藏旅游的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十二五”以来进藏旅游人数年均以24.3%的速度增长。目前每年6-9月在川藏公路上的背包客、骑车族和自驾游客每天超过1万。交通改善极大地刺激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消费。
交通发展巩固了祖国西南边防,加强了民族团结。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边境线近4000公里。和平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挑拨离间,造成藏汉民族间的隔阂和民族内部的不和。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为人民解放军驻守西藏、捍卫祖国统一和巩固边防创造了有利条件。川藏、青藏公路的胜利建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结晶。内地专业技术人员进藏支援西藏建设,用实际行动消除了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大批西藏各族青年到内地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深刻了解了党的民族政策,有力促进了西藏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增进了西藏各族人民与兄弟民族的团结。尤其是交通系统,平时大家修路架桥和养护保通都在一起,活是一样的干,皮肤也晒得一样的黑,已经看不出藏族、汉族的差别,那种和谐让人动容。
全面小康路
短短几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改造发展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取得了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辉煌成就,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自治区成立50年的发展为例。“十二五”前4年,全区经济年均增长11.8%、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600亿、700亿、800亿、900亿元,2014年达到92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69.5倍;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4.27亿元,是1965年的565.9倍;固定资产投资1119.73亿元,是1965年的2073.6倍;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5亿元,是1965年的148倍;进出口总额22.55亿美元,是1965年的926倍。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路通车里程7.55万公里,是1965年的5.1倍;“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青藏、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建成,旁多、拉洛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推进,电力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是1965年的570倍;现代通讯网络覆盖全区,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乡镇通邮率91.6%。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底线红线,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确保天蓝、地绿、水清。
如今的西藏,城市的马路宽了,农村的公路通了,人们的视野开阔了,西藏与世界的时空距离缩短了,西藏人民笑迎四方宾客。西藏交通的发展,是与全国交通系统同呼吸、共命运、求发展的结果,交通援藏的深入推行为西藏交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西藏人民正阔步迈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责任编辑:吴强 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