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于左翼文学外的左翼作家

2015-12-18 10:11吕烨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左联呼兰河传萧红

吕烨

摘 要:萧红既是一位有名的左翼作家,又不是一位典型的左翼文学创作作家。她在靠近左翼文学之后,又走向了疏离。本文通过对其所处时代大背景、与左联相关际遇的描述在宏观上来论述萧红既亲近又疏远于左翼文学的特殊创作特点,继而通过对她受鲁迅创作观念的影响情况和具体的文本的分析具体分析她后期独立于典型左翼话语的原因,从而多方面体味萧红文学创作,走入这个传奇作家的独特内心。

关键词:萧红;左翼文学;左联;鲁迅;呼兰河传

萧红作为一位有名的左翼作家,在左翼文学的历史之中占据重要的一亩三分地。不可否认的,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左翼文学影响甚重,她也一度曾努力靠近左翼文学的创作话语。但就如她从来没有加入过“左联”的人生际遇一样,她也从未完完全全的契合于左翼文学的精神意蕴,甚至在之后走向了疏离。萧红可以说是独立于左翼文学创作之外的一个左翼作家,无论是她的人生际遇,还是她的创作特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成为了我们现在研究萧红的意义之一,我们沿着她传奇的一生能看到的绝对不只是革命政治而已,还有更多的生命体悟。

一、萧红创作之初的时代大环境

萧红文学创作始于1933年,处于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期间,经历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年”之后,在激烈动荡的政治时局影响下 ,悄然发生着最深刻的变革。在这个时间段内,正是政治形势急剧变化,文坛之风随之迅速更迭的时节。正是在萧红进入文坛的这个时候,五四以来形成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学氛围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马克思文艺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初步实践。

也正是在这种历史当口,中国左翼文学渐渐萌发兴盛。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根源于1928年发生在上海的“革命文学论争”,“左”的思想开始出现在文人之中,五四文学成为批判的的对象,而鲁迅等大佬首当其冲成为他们拿来开刀的人物。后来,这个论争引起了党内领导人的注意,为了团结力量,打击敌人,共产党命令太阳社、创造社立即停止对鲁迅的攻击,让他们同鲁迅以及与鲁迅站在同一战线上的文化界人士团结起来,成立统一的革命文学组织,对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历时两年多的“革命文学”论争结束,并在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联”。

二、传奇的人生际遇中与“左联”的纠葛

萧红的人生绝对称得上传奇,在那么一个本就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萧红又因为自己毫不安分又绝对感性的处事风格使得自己过得跌宕起伏。她若从小说起,故事太长太多,既然这篇文章限制于她的左翼文学创作,那我们就可以从萧军开始说起了。

萧军与她相识在最孤立无援的时候,那时候萧红怀有身孕又谋不得生计,被旅店老板威胁要买到妓院中,就只能像报社求救,也正是在这种落魄时候二萧相识并相爱了。后来在二人艰苦度日之中,萧红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如《王阿嫂的死》《看风筝》《小黑狗》等短篇小说。再到后来二人流亡到青岛,又转至上海,在上海结识了鲁迅,也正是这个时候萧红的《生死场》来到了文坛之上。

鲁迅在萧红与左联之间加了一道桥梁,在二萧到上海不久后,鲁迅将二人介绍给茅盾等左翼作家,并帮忙出版和刊登他们的作品。《生死场》出版之时是鲁迅作前言,胡风作后记,也正是在鲁迅的加持之下,萧红迅速进入上海文艺界的视野,成为左翼作家之中的一股有力的力量。而左翼文学对于萧红的创作也是影响颇大的,在其《生死场》的创作之中努力的靠近阶级斗争性的政治诉求,但是在小说中形成了一定的叙事断裂,萧红对于政治性话题的掌控似乎并不得心应手。

虽然萧红在左翼文学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她并不能完全融入到左翼的话语体系之中,在后续的创作之中她对于左翼是逐渐疏远的,而她后来与萧军分手,也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与革命文学的告别。

三、对鲁迅创作风骨的“父女”式继承

正如前文提到,萧红受鲁迅的帮助是很大的,然而她与鲁迅的渊源并不只是“被提携”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她对于鲁迅创作风骨的继承。孙犁曾评价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鲁迅国民灵魂反思与国民批判的创作观念对萧红的影响很大,相对于“救亡”“革命”这样的政治中心词,萧红对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思潮之下的“启蒙”主题更加热衷而笃定,在这一阶段她的创作渐渐转向鲁迅,实现了五四思潮的回游。

钱理群评价萧红与鲁迅的关系之时提到:“萧红与鲁迅在‘改造民族灵魂文学上的血缘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父与‘女两代人的会合。”萧红对于鲁迅深刻揭露国民劣根性的写作十分仰慕,她也曾经想在《呼兰河传》中进行俯瞰式的对于国民的冷静描摹与批判,但是她那个略带冷峻而又宏大的结尾最终走偏,走进了“后花园”之中,也正是如萧红所自评的她没有鲁迅的高度,她继承鲁迅的创作风骨,而并不是成为另一个鲁迅。

我们并不能对于萧红这个任性敏感而又感性细腻的女子有太高的要求,而也并不是她不维持冷峻就无法完成深刻,她的深刻来自于她对于生命的细密体验与真切的怜悯。这个怜悯之中也有她自己,其实是来自于她自己,然后就走入了生命的真实之中。

四、具体文本中无法契合时代要求的话语

以《呼兰河传》为文本根据,我们可以具体感受到她匍匐到生命的细碎角落之中的叙事,她用真切的语句描摹出生命的疼痛,这种疼痛来自于她自己,却又存在于现实普罗里。

在她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时候,我是能在那些略为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之中体会到一种渐渐浸染上来的绝望之痛的。在读时想笑又想哭,想笑大概是觉得这小说里写的有些夸张了,这世界上竟有这样愚昧夸张到毫无道理的事情,而又想哭,是因为这其中所透出来的绝望的伤痛真实得很,小孩子的眼睛看不懂痛苦,可他却能原原本本的来复述痛苦,而我们读时带入,竟也觉感同身受。

在故事的尾声之处写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时是这样写的,“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他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儿,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我在读这里的时候并不相信在现实世界中会发生这么荒诞的事情,可我还是读的痛心疾首。如果这个大大的跳不出来的缸不只是缸那它会是什么,是套在我们身上的现实社会吗?那如果那些开水不只是开水又是什么,是生活中劈头盖脸的生命的疼痛吗?大概跳也跳不出来了,只有一个头在露着,到底是绝望中的希望,还是希望中的绝望?这个情节是略带荒唐的,可是生命在某些时候不也就是荒诞的嘛。

萧红在她的小说之中用绵密的笔触向读者诉说着她的生命体悟,她深知存于世上受难本就是无可避免的,而在那个时代,生命的苦痛却是无人过问的,甚至是无力发声的。而承载着所有生命的这个世界常常是荒唐荒诞的,人生在于其中若不得解脱,便是一个荒原世界。这里借用胡兰成说张爱玲的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萧红也是如此,她经受过伤痛又遭受过颠沛流离,她太知道生命的痛楚之处,所以她写的出。她在写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写世间众生。

这种创作,已经完全脱离了左翼文学之下的政治话语,萧红对于生命自身伤痛的刻画其实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那个时代太过动荡嘈杂,单只是一个生命所发出的声音,只能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萧红的创作在那个风云乍起的历史当口,是无法契合时代要求的,更无法挑起革命的大旗。她不过是一个努力走向生命真实的女子,虽不宏大,却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弥足珍贵。

萧红正是这么一个独立于左翼文学之外的左翼作家,其实我们不能给予她什么流派定义,因为她是萧红啊,她永远是她自己。

参考文献:

[1]孙犁.萧红作品记.转引自《尺泽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12.

[2]萧红.《呼兰河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左联呼兰河传萧红
“左联”党团书记考论※
四十年“左联”研究情况流变新见
——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例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鲁迅人格就这样渐高渐大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