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园园 吕国栋
【摘 要】 力量训练居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练习之首,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学生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和身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卫生职业学院一院区2013级护理409班和护理410班采用力量训练法进行了为期10周的体能训练,并对训练前后各项体质测试成绩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力量训练法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学生上肢柔韧性、下肢的弹跳能力和爆发力以及耐力均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力量训练;高职院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02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通过测试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1]。
根据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件得知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占青年人群总数的44%,高职生的体质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体质水平的高低。同时,高职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合理有效的身体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为了满足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适应“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终身体育意识,同时结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增强在校大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本文对北京卫生职业学院2013级护理409班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堂上加入适量的力量训练,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更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应用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法知识并借鉴美国高中生体育课程中的力量训练方案,对护理409班进行了为期10周的力量训练,并应用统计分析法对409班和410班进行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分析,提出力量训练周期性安排的建议,希望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身体素质提供参考意见。
1、研究对象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一院区2013级护理409班(47人)和410班(47人),两个班级性别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6.3岁。(SD=1.12)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和實验过程中查阅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包括高职生力量训练法、体能训练、统计学、运动训练学、人体解剖学、国家体质测试的相关资料和具体的测试方法等其它方面的书籍。
2.2调查访谈法
根据研究和实验内容,走访了10位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并和北京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2.3实验法
2.3.1实验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将2013级护理409班作为实验班,2013级护理410班作为对照组班。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班级入学后第一学期体质测试成绩经过SPSS数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两班学生在入学的时候,体质测试成绩和身体素质没有很大的差别。(教育部2014年新规定的国家体质测试内容为8项(新修订版跟之前版本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此8项测试内容不可以用其它体育项目代替)。8项测试内容,包括BMI(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坐位体前屈、800米跑(1000米)、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
表1 实验前两个班级国家体质测试成绩的比较 (N=47)
2.3.2实验时间和地点
实验时间为2014-2015年第2学期体育课,10周,20学时,地点为北京卫生学院第一院区操场。
2.3.3实验内容
实验班和对照班都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进行上课,实验班每周的体育课都穿插20分钟的力量训练,对照组班级严格按照教学内容上课。力量训练的内容,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高职生身体发育规律,并借鉴和参考运动训练学和美国高中生力量训练计划来制定实验组力量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碎步起动半场折返跑、5.8米×6折返跑、立位体前屈、28米连续小蛙跳、1分钟屈腿仰卧起坐、2分钟原地持续双脚纵跳、多组14米折返跑、800米跑为评价指标从而分析实验前后学生体能变化的状况[2]。
2.3.4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方法手段
1、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分析。根据本次实验的任务目标和实验时间的安排,确定高职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基本要点:(1)力量训练要与学生上课内容的安排紧密结合在一起,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力量训练的负荷符合高职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尤其要控制实验组力量训练的强度,不能够影响他们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2)力量训练时间为体育课程中。(整堂课为90分钟)
2、实验手段的实施。第一和第二教学周为准备适应阶段,其中第一周为调整恢复周,主要以柔韧、灵活和小关节的力量活动为主,同时要加以一定量的有氧训练,以便恢复运动的心肺功能,主要是为后面4周的“大”力量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打基础。主要训练内容为伸展运动、瑜伽练习法、加大小关节柔韧范围和力量的训练法。第3—6周为训练提高阶段,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8项体质测试的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身体发育的情况,每周的体育课采用3种性质的力量负荷:第1种,是与立定跳远结构相似或者力学特征相似的练习方法,强度负荷小,爆发性强,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是28米连续蛙跳、2分钟原地持续双脚向上纵跳。第2种是,采用50~60%的强度负荷,用以增加高职生身体肌肉的。训练内容是增加碎步起动半场折返跑、5.8米×6折返跑、立位体前屈。第3种是,提高高职生最大力量的负荷,负荷强度要达到70%以上,但不要超过80%,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个别体质较弱的学生的负荷。训练内容是,28米连续蛙跳、多组14米折返跑、800米跑。第7-10周为训练能力的保持阶段,训练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就是降低难度,但一定要保证负荷,每周至少要让学生尽全力跑一个800米和提高腿部力量方面的练习[3]。
2.3.5实验条件控制
为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减少实验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采用双盲实验法,对照组班级和实验组班级的学生均不知道教师在做实验。对实验班施加的主要因素是每堂课中贯穿20分钟的力量训练内容,并与正常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保持不变。对照班仍按照教案进行授课。实验过程中的条件控制采取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实数和相同的性别,确保认为因素影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降低到最小。经过一学期20学时的实验教学,在2014-201年的第二学期的最后2周内随堂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和学生入学时测试的内容完全相同,得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结束后的数据。(见表2和表3)
表2 实验后两个班级国家体质测试成绩的比较 (N=47)
表3 实验后两个班级身体素质比较 (N=47)
2.4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和2014-201学年第一学期最后两周随堂测试的体质测试成绩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所有数据都进行了K-S检验,结果发现各个测试结果都符合正态分布。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两样本国家体质测试八项测试成绩的的比较分析
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体质测试的八项成绩统计对比后的P值均大于0.05,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的体质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通过为期10周的力量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均有所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职生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均有所提高,因而对照组和实验组成绩的提高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是经过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实验组提高的程度更为明显(表2、表3),通过采用力量训练法,可以看出BMI、立定跳远、800米、1分钟仰卧起坐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力量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爆发力和柔韧性有非常显著的作用。800米成绩提高的也很明显可能是因为为期10周的不同训练内容,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是不同的。训练过程中各项身体素质训练之间的间歇应保持在某种训练程度内,保持在持续发展的限度内。身体训练的间歇超出这些限度会破坏连续性原则,影响各种效应之间相互的衔接,影响由此而来的良性迁移效果,最终破坏系统训练的基本结构.[2]学生国家体质测试标准是由8个项目组成的,它需要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的体育课堂属于多目的课堂训练内容,在分析完这些因素后,教师在安排为期10周的训练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定发展不同素质所采用方法的先后合理次序。
根据最普遍的看法,多目的训练课应首先采用旨在增加高能化合物的储备手段,然后才是增加糖酵解和有氧能力的手段。这样安排次序是因为提高力量、速度能力的工作要求用很大的力量,精细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就要把精力集中在动作的用力和外形上。只有在运动员尚未疲劳,即训练课开始刚做完准备活动,处于稳定工作能力状态时,才能保证有这样的条件。随着疲劳程度的增加,运动员就可以过渡到发展耐力的条件。[4]
同时,通过跟学生访谈调查发现:由于实验组的学生体育课后,紧接着就是每天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体育课堂上最后完成力量训练后自我感觉情绪激动、神经兴奋,表示可以接受更大强度的刺激,因而在紧接着的课外活动时间更愿意进行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从而也增加了她们体育锻炼的热情。这也是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提高的原因之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最后两周随堂测试的八项体质测试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国家体质测试成绩和身体素质均有所提高。但通过为期10周的训练,实验组体质测试的各项指标的提高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MI、立定跳远、800米、1分钟仰卧起坐的提高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增幅绝对值差异达到了2倍以上。这说明在体育课堂中安排力量训练的方法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和其它身体素质均有所帮助,尤其是对弹跳力和柔韧性素质最为有效。同时由于在训练过程中,不同的训练内容,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实验组学生的800米成绩也有所提高。
4.1.2经统计检验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最大肺活量、50米、坐位体前屈,这三项指标提高的幅度虽然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是训练的时间比较短有关。
4.1.3根据课后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当学生进行完力量训练后,自我感觉良好,神经兴奋,表示可以甚至更加愿意接受更大强度的体育锻炼,13护理409班学生体育课结束后,就是每天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班内95%的学生都会继续留在操场进行锻炼。因此力量训练的时间放在课前、课间还是接近下课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4.2建议
4.2.1通過实验对力量训练方法在高职院校体育课堂上进行应用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建议选取更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4.2.2本研究选取的是一学年中的一个学期进行的实验,今后应加大训练的周期性和力量训练内容安排的研究,探讨如何更高效地将获得力量与提高高职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案。
4.2.3教学过程中融入力量训练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研究结果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一致,在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为了方便教师对实验过程的把控和客观条件,本文的研究对象全部全部为女性,因此力量训练法是否适用于男性同学,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
[2]于少勇,赵映辉.CUBA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3):354-356.
[3]普拉托诺夫.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95-196.
[4]冯美云、林文涛、徐明等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