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霞,王立宇,白云祥,王晔青,杨仁强,贺勇
(1.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园林绿化事业局,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2.鄂尔多斯市林业治沙科学研究所,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3.鄂尔多斯市东胜经济科教园区园林局,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的基本要素被大量引入和使用,园林植物害虫的种类和数量随之大大增加。查清害虫的种类、分布、危害对象及危害程度是开展害虫防治,保护园林植物的基础工作。笔者于2013—2014年在东胜区各公园、广场、街道绿化带、小区内采集害虫,调查害虫种类,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1 调查方法调查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的方法。用黑光灯诱杀和野外网捕的方法收集成虫;幼虫期及越冬期野外采集幼虫、卵及蛹带回室内饲养观察,同时记录害虫种类、寄主植物名称、分布情况、危害程度等,并查阅有关资料,经鉴定整理,明确东胜区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种类[1-5]。
1.2 害虫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按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害虫发生后造成的危害以轻、中、重三级表示。划分标准为:
(1)叶部害虫:树叶被害三分之一以下为轻微(+);树叶被害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为中等(++);树叶被害三分之二以上为严重(+++)。
(2)树干、枝梢病虫(不包括蛀干害虫):树干、枝梢被害株率20%以下为轻微(+);树干、枝梢被害株率21%~50%为中等(++);树干、枝梢被害株率51%以上为严重(+++)。
(3)蛀干害虫及主梢、根部病虫:被害株率10%以下为轻微(+);被害株率11%~20%为中等(++);被害株率21%以上为严重(+++)。
(4)种实病虫:种实被害率10%以下为轻微(+);种实被害率11%~20%为中等(++);种实被害率21%以上为严重(+++)。
东胜区园林植物害虫有5目27科43种。其中涉及同翅目10科、鳞翅目9科、鞘翅目6科、膜翅目1科、直翅目1科(表1)。危害最为严重的有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和杨干透翅蛾Sesia siningensis Hsu。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和臭椿沟眶象Eucryp torrhynchus brandti(Harold)虽发现的数量很少,但要引起足够重视。此次调查发现的新纪录种为臭椿沟眶象、绿鳞象甲Hypomeces squamosus Fabr.和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
表1 东胜区园林植物害虫名录
续表
续表
根据东胜区园林植物害虫发生现状,提出以下综合治理建议:
1)加强园林养护措施。对生长势弱的园林植物要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虫能力;并结合秋冬修剪,清除染虫枝条,既可以调节植物养分,又可以减少害虫的越冬基数,保证植物通风透光,营造不利于害虫越冬、生存、危害的环境条件。如黄褐天幕毛虫,在秋季修剪时一并将卵块清除集中销毁,第2年虫口数量会大大减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及时清除害虫危害的植株残体和枯枝落叶,集中销毁,也有利于降低害虫越冬数量。
2)加强检疫和监测。在引入外来园林植物时,把好检疫关,不使用来自疫区的苗木,对来自非疫区的苗木,也要进行抽查,以防止危险性的害虫和其他有害生物侵入。此次调查发现的臭椿沟眶象就是新传入我区的害虫,是危害臭椿的一种枝干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枝、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因切断了树木的输导组织,导致轻则枝枯、重则整株死亡。应加强主要害虫的监测,在危害早期及时发现,在防治适期组织有效防控,将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3)采用合理的防治手段。目前园林植物害虫防治主要依靠喷药防治,喷药设备也由以前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发展到如今各式各样的车载式喷雾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一些蛀干类害虫收效甚微。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害虫选择不同的防治手段。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黄斑星天牛,我们采取了毒签插入法结合树干输液法,效果很好。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树干涂药法和根部埋药法防治。
在人口密度大的街道绿化带,尽量不选择喷药防治,可以在夜间挂黑光灯等诱捕成虫,可诱捕大多数鳞翅目及部分鞘翅目的害虫,不污染环境。若害虫发生成灾,则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首选生物制剂,在晚间喷药作业。
[1] 齐慧霞.秦皇岛市园林花木食叶害虫的调查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2):39-44.
[2]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312-313.
[3] 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等.普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84-384.
[4] 张执中.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27-343.
[5] 刘朝霞.鄂尔多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