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2015-12-18 14:42张书军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

张书军,姚 煜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张书军,姚煜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摘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较为频繁,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对形成该现象的高校培养目标变化、体育专业教学中缺少德育内容、大众传媒消极影响、个人发展焦虑等相关因素进行剖析,认为采用多种干预手段对体育专业在校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产生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上升,校园安全风险随之增加,校园暴力行为已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各类校园冲突事件中,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明显地高于其它专业的在校学生,通过对体育专业在校生的暴力行为诱因进行梳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并实施干预,逐步消除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的各类诱因,从而减少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的发生,达到标本兼治的校园安全管理效果。

1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及特征

校园暴力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广泛关注[1]。近年来,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给高等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校不断出现各种暴力事件,严重威胁高校师生安全,影响校园的和谐[2]。高校校园暴力相对于中小学校园暴力过程更为复杂、手段更为恶劣、后果和消极影响也更为严重。高校校园暴力客观存在于现代高校,其形成有其社会客观原因和行为人主观原因,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也导致不同程度的后果[3]。在高校校园暴力行为中,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与一般校园暴力行为相比较,具有一些新的特征,这给校园安全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第一、 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往往参加人数较多,且多以宿舍、班级、年级和同乡等关系为联系纽带;

第二、 导致体育专业在校生与非体育专业在校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多以专业差异与偏见为深层原因,以偶发事件为直接诱因,往往导致双方群体暴力事件发生;

第三、 体育专业在校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往往同乡关系作为联系纽带,事件的最终解决不是通过校方、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协调解决。

第四、 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在校内的影响也较大。

2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影响因素

2.1 时代变迁导致高校培养目标的变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走下神坛,培养目标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然而,考生家长却普遍抱有“精英”观念,视进入高校为子女学习的最终目标。当新生进入高校后,发现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不能够带来期待中的价值回报和人生转变,往往出现消极的迷惘。处在“第二反抗期”这一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状态使得青少年容易使用暴力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4]由于当代青少年心理年龄段普遍延后,“第二反抗期”现象在普通高校入校新生中仍广泛存在。

2.2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缺乏德育内容

这些年来许多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都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配置了诸多教育资源,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总体来看,口号高于行动,形式大于内容,成效乏善可陈。对于高校来说,以计划式教育和市场经济社会对接,获得的只能是疲于应付的尴尬。[5]出于对学校体育竞赛成绩和学生就业形势的考虑,体育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过多地强调了运动技能。竞技运动的过度功利化导致体育专业在校生培养过程中缺乏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提高运动能力、赢得比赛,忽视了思想品格和运动道德的培养。

2.3 体育运动伦理异化

长期参加体育训练,使得体育专业在校生在身体素质上拥有很强的自信。这种本应用在体育比赛中的自信,在遇到非体育行业人士时,很容易异化成了自大。当感受到其它专业在校生的挑衅,这种自大强烈促使他们采用更为直白地表达专业技能和行业自信的手段,结果暴力手段成了首选。暴力使得这种自信得到维护,不仅彰显了暴力行为人的意志,更激发了其他体育在校生对行业自信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暴力行为人在暴力事件中获得了同行的认同,自然就获得了自豪感。也就是说,虽然大家都认为暴力行为是不对的,但暴力行为人却是大家羡慕的对象,部分体育专业在校生对打架等暴力行为甚至带有自豪感。

体育专业在校生对于运动技能的崇拜转化成对拥有高水平运动技能同学的崇拜,同时也倾向于依靠运动能力解决问题。暴力行为不仅使行为人获得体育在校生内部普遍的认可,还可以展示硬朗、不屈服的个人运动气质、从而赢得尊重。错误地将本应出现在体育运动中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作风,放在学习生活中,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把运动场上获得个人价值实现的模式简单直接地移植到日常生活中,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同,这正是体育运动伦理的异化。这种异化不仅促发了一些校园暴力行为,而且借助暴力行为完成了在体育专业在校生中的传播。这是体育认知的错层,也是运动伦理的异化,更是体育专业德育缺失的必然结果。

2.4 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娱乐作用日益显著,网络游戏成为了体育专业在校生的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游戏和偶像剧中广泛地充斥着暴力情景甚至暴力细节,并将暴力过程与个人奋斗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依靠不断地使用暴力手段获得个人的能力发展和广泛的认可。久而久之,暴力作为展示自己个性和获得尊重的手段在现实中被不同程度的接受。

近期,一些充斥着勾心斗角的商战和宫斗的影视作品在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加的在校生中获得了很多学生的共鸣。部分刻画男主角形象的剧情中刻意突出抽烟、、酗酒、飙车和打架的场景,并被暗示为“男人味”。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某些场景的表达中缺乏正能量,深挖了人性的阴暗面,长期观看此类作品,可能导致在校生对他人缺乏信任、对个人前景持续焦虑,致使情绪不稳定,多疑易怒。在青少年中广泛受到欢迎的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环节,不仅弱化了在校生对暴力行为的敏感程度,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形成机制。[6]大学低年级是受到网络暴力影响的高峰期,研究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7]这些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体育专业在校生,成为校园暴力行为的诱因之一。

2.5 个人发展焦虑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式和就业压力,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却无法得知明确的答案,往往陷入到个人发展的焦虑当中。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焦虑主要是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导致的,其中就业压力是主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8]由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就业岗位日益减少,招聘及考编难度日益加大,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专业就业前景尚无法达到体育教育就业率。体育专业在校生对于就业和升学的焦虑现象普遍存在,也已成为校园暴力行为的潜在诱因。这就需要校方在就业指导中对体育专业在校生一方面积极引导适应、逐步融入社会竞争;另一方面,在体育专业课程中开设更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增加体育专业在校生的竞争力。

2.6 行业偏见

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往往对体育专业持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行业偏见。这种偏见往往是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的直接诱因,激化了矛盾、促发了冲突。而这种偏见的形成,往往是缺乏对体育专业的了解,受到高年级同学不当言行影响,不加分辨、自以为然。这种偏见外化成行为时,强烈地刺激了体育专业在校生的自尊心,往往诱发校园暴力行为,违背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应该平等沟通、互助互爱的校园原则。

3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教育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既有高校培养目标改变、大众传媒消极影响和个人发展焦虑的共性,也有体育专业自身教学过程缺少德育内容,运动伦理异化的特有因素。改善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不仅要着眼共性影响因素,更应该关注体育专业特有因素。

第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体育专业在校生入校伊始积极引导其转变“一考定终身”的观点为“进入高校是学习的起点、而非终点”的观念。使入校新生逐步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时代潮流,并在不断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了解市场经济背景下行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从而对自身进行合理地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我放弃,科学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理性面对社会竞争压力。

第二、 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引导体育专业在校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生活习惯,促使学生文明交流、健康上网。对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需要有辨别、有思考,不模仿另类人物、自觉抵制暴力观念,采用法律允许、社会接受的手段表达和表现自己。

第三、增加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内容,是体育专业在校生正确理解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含义,扮演好比赛中的运动员和学习生活中的大学生两种社会角色,谈吐、举止文明。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通过沟通解决矛盾分歧,并在此过程中不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建立良好的学习团体氛围,不追求“哥们义气”,不使用不当手段表现自己,从而避免陷入校园暴力的怪圈。

第四、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加强安保工作,除校园日常巡逻外,还需增加校园公共场所的电子监控并建立短信、微博的报告平台,以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做好相关宣传,及时公布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及处理情况并在校园网、告示栏和微博平台上长期保留,通过多种手段对校园暴力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引导学生摆脱各类不良情绪的困扰。对于有暴力倾向或攻击性心理疾病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防患于未然。

第五、与相关同学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形成联动机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把有限的精力用于提高自身能力与修养。

第六、加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在校生之间的交流活动,鼓励非体育专业在校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及比赛,促进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纠正行业偏见。

总之,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群体及其个人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既需要社会的正确导向,也需要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既需要家长的亲情关爱,也需要同学的诚挚关心;既需要教师的德育培养,也需要学生个人的感悟、反思。校园暴力现象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体育专业在校生校园暴力行为只是其中突出的冰山一角,期望通过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更为文明和谐的高校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06):18-19.

[2]夏玉荣,余吉生.论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类型、特征及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04):32-33.

[3]谢美航,刘安.高校校园暴力控制系统构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02):25-26.

[4]石艳,王嘉欣.“第二期反抗”与校园暴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0,(08):23-24.

[5]廖小平.大学去行政化四问[J].大学教育科学,2013,(05):31-32.

[6]彭拥兵.论校园暴力及暴力游戏罪过心理生成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10,(08):26-27.

[7]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新闻大学,2012,(01):44-45.

[8]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试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12-13.

[责任编辑:D]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2-0092-03

[作者简介]张书军(1979—),男,安徽淮南人,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户外教育;姚煜(1980—),女,安徽安庆人,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策划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28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在校生暴力行为
数说高教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