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初探

2015-12-18 13:14郭绍芳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郭绍芳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构建“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初探

郭绍芳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如何把这门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喜欢且终身受益的课程,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来建构教学体系,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规划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最大努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为主体;师为主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新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教材由绪论加七章内容组成,总计25万字,横跨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按照新课改方案,课程的授课时数通常只有42个课时,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原理”课的考试普遍存在“闭卷考试多,综合评价少”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学生中存在“上课抄笔记,下课丢边去,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现象。因此,进行符合时代特点和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颇有感触:只有“生为主体、师为主导”,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来建构教学体系,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规划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原理”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且受益终身的课程。

—、 激活课堂教学内容

“原理”教材,是由理论功底深、学术造诣高的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并由教育部逐级审定的权威教材,具有很强理论性、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照搬教材、照本宣科的授教,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原理”课的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这不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沉闷而僵化,最终将严重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呢? 笔者认为,通过课堂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与师生问答的途径来了解学生,并有意识地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贯穿于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和思想疑惑,深化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例如,在讲授地理环境时,可以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温度升高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担和责任。在学习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可以把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作为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因此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更重要的要考虑对人类的长远利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展与环境友好的产品,真正做到趋利避害,为人类谋福利。在讲授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克服时,可以通过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一事件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使得授课内容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优秀视频来感染学生。譬如播放《无臂才子》、《天那边》、《摩登时代》等优秀视频,不仅使枯燥的理论在影视作品的支撑下变得非常生动,而且大学生也会从作品本身提出自己的种种看法和感受。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讲授第一章的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时播放《无臂才子》,这段视频对学生的震撼很大,唤起了他们强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的欲望。在讲到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时播放《天那边》,故事让学生很感动,使他们感受到真善美就在自己身边,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人人去践行。

二、拓展课堂教学方法

“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只是一味重视自己的课堂授课,却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极易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的乏味无趣,这种单向性的教学活动就会因此成为失败的教学。据悉,在许多“原理”课堂上,都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情形,热的那头是教师在讲台上面热情洋溢的讲解,而学生却在自己的座位上面无表情。这种被动式的听课模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反感,而且老师也会因授课的失败而无趣,这是因为学生的反感与无趣会导致各种违反课堂的现象,比如上课玩手机、听音乐、睡大觉、甚至逃课等等。这说明以往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更不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就要拓展课堂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一、 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师生、学生间的讨论,使“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课堂气氛的活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的研究能力。笔者在“原理”课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讲授每一章内容之前,我都会布置讨论题,例如,第三章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时,就讨论“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四章讲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时,就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等问题。通常一个小组由五、六个同学组成,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问题,写出发言稿。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辩论、讨论、问答等形式,“原理”课的基本知识点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而且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会更加深入。课堂讨论环节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精心设置课堂讨论主题,要明确重点和难点,预防讨论时偏离重心,旁枝斜出。其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控制课堂氛围,要善于启发和诱导,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第二、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实现教学互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与学是辩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生的互动、教学的相长。过去的那种重知识轻技能,重成绩轻实践的传统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学互动就成为师生共同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主讲,教师点评”教学法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角色的扮演者,有机的把“教”与“学”联系起来,它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由老师的“一言堂”转变成老师与学生的“多言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效应表现在:培养了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增进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感,促进了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了知行合一;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的点评笔者认为应该包含赞赏、纠偏、补充和建议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观点正确、质量较高的讲解,老师要给予赞扬,并进一步提出思考的建议。同时要适时、敏锐地对学生的一些肤浅、颓废、错误甚至极端的观点,在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说理并纠正。实际上,只要我们抓住后进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的这个重要契机,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学生的认真思考,往往会产生特别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以学生为本,贯彻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的原则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想、张扬的个性,再加上多元化的信仰,显然他们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不会简单地接受和认可。只有做到“以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的原则,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讲授辩证法时,笔者会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比如有些学生因为失恋而自杀,他自杀的原因就是:自己很爱她,没有她自己也不想活了。如果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会这样想:她不爱我了,说明她不适合我,说明爱我的人还在等着我,我要为我爱的人活着。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看你是否会“用辩证的方法应对人生挫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挫折情景的发生,对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应对:首先要敢于正视人生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相信最后一定会有满意的结果。

另外,运用“原理”课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精心打造相关专题,让学生通过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负责任、敢担当的个性,提升学生运用理论透视、分析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原理”课教师还应积极配合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等相关机构,形成校外实践教育的合力,让学生积极参加下乡服务、义工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专题调查和红色景观参观考察,来理解“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感悟社会生活、感悟时代理念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更好的直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了解社会实践与时代对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培养多方面的要求。当然,一定要对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发挥评价育人的积极功能。

三、完善课程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综合标志。为打破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期末考试背笔记”的单一闭卷考试方式,课程考核就不能只注重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考试实践中应采取以下多种考试方式:一是考试手段多样化,既有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又有课程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有期末的笔试;二是考试题型多样化,包括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材料分析等形式;三是考试成绩综合化,课堂提问及发言占20%,课程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占20%,笔试占60%。这样,既做到了让学生掌握“原理”课的基本知识点,又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拘泥于书本、课堂,不再出现“为考试而学习,从理论中学习理论”的现象。通过课程考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原理”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理论是灰色的,唯有实践之树常青。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原理”课教师的创新意识,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激活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制度,这样才能增强这一课程的感召力,才能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雷.“ 以学生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7).

[2]陈华.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体系建设[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3).

[3]曹幼华.用心做好理论联系实际这篇大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新探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

[4]田志文.基于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 (1).

[责任编辑:舟舵]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1-0116-03

[作者简介]郭绍芳(1964-),女 ,山西洪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研究》 ( 编号: SD2013JGXM-41 )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