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卢春燕,周宇杰(浙江省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诸暨311800)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8810行动”,诸暨市围绕“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主题,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切实转变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方式,积极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升全市病虫害防治水平。2012、2013年连续2年作为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之一,因地制宜通过优化集成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1],结合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抓好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建设,以点促面辐射带动周边产粮镇乡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增强了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影响力,有效地推动了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在诸暨的发展。笔者介绍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在诸暨的实施概况及成效,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推动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在诸暨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1.1 示范区基本情况 诸暨市2012年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位于王家井镇淀荡畈,核心区建在水稻病虫发生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王家井镇新南村、桥头黄村和霞中村交界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种植模式为“小麦-单季稻”,小麦品种杨麦11,单季稻品种为甬优12。该示范区实施面积68.40 hm2,辐射面积666.67 hm2。共投入资金21.5 万元,其中2.8万元用于试验示范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培训,18.7万元用于采购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35盏、二化螟性诱剂1 600支、二化螟诱捕器720套、佳多牌水稻专用虫情测报灯1台、病虫检测工具箱1只、20%氯虫苯甲酰胺(5 ml)2 000包和75%肟菌·戊唑醇(5 g)×2 000包物资设备[2]。
诸暨市2013年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位于安华镇三联村,核心区建在三联、霞丽省级粮食功能区范围内,种植模式以“油菜-单季稻”为主,单季稻品种为春优84。示范区建设面积90.00 hm2,辐射带动周边666.67 hm2。共投资25.5 万元,用于绿色防控设备(太阳能杀虫灯、昆虫信息素、黄色黏虫板、防虫网)、大型施药机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物质的采购以及试验示范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方面。
1.2 示范区建设目标 通过种植抗病品种,统一肥水管理,太阳能杀虫灯、昆虫信息素的应用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合理使用,集成优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使核心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100%,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农户自防区减少30%以上,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降低农药残留,控制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示范区主要技术措施 按照《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试点实施意见》的要求,示范技术主要突出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4个技术措施。
1.3.1 生态调控。示范区内采取“统一水稻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肥水管理、统一防治”5个统一模式。品种选用甬优12号和春优84,该2个品种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较强,倒3叶长而挺,并对稻瘟病表现中抗。秧田选用地势较高、土质肥厚、灌排方便的冬闲田,田埂全部水泥浇筑无杂草。播种前用16%咪鲜胺·杀螟丹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消毒,催芽破胸露白后,用35%丁硫克百威干拌种剂拌种,采用钵型毯状秧盘水稻专用基质育秧,移栽前2 d喷施“送嫁药”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有效减轻了水稻病虫的发生。机插行间距采用30 cm×20 cm,有利于通风透气和光合作用。对示范区的土壤进行检测分析,根据化验结果有针对性地提供配方肥,有效避免了偏施多施氮肥,增强了植株的抗逆性。
1.3.2 生物防治。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用5%井冈霉素3 000 ml/hm2或12.5%蜡芽·井冈霉素3 000 ml/hm2防治纹枯病、稻曲病;1.8%阿维菌素1 500 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
1.3.3 理化诱控。淀荡畈示范区安装了35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实际诱杀面积达66.67 hm2,能有效诱杀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多种水稻害虫。在示范区内667 m2放置1个英格尔蛾类通用型诱捕器,采用二化螟诱芯,对雄蛾有很好的诱杀作用,使田间雌雄蛾比例失调,降低了田间二化螟虫口密度,二化螟性诱剂放置时间30 d,平均日诱蛾4.5头/盏,示范区平均枯鞘率仅为0.78%,而非示范区的未防治田的枯鞘率为1.60%,有效控制了二化螟危害。
1.3.4 科学用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结合田间病虫实时发生动态,正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症药剂品种,淘汰高毒、高抗农药的使用。螟虫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酰胺等;稻纵卷叶螟重点抓倒3叶期的防治,分蘖期适当放宽防治指标,药剂采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酰胺、阿维菌素、毒死蜱等;稻飞虱用吡蚜酮、吡蚜酮·毒死蜱、吡蚜酮·异丙威、烯啶虫胺等;纹枯病采用井冈霉素、蜡芽·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等;稻曲病用己唑醇、肟菌·戊唑醇等[3]。在水稻破口期,采取混合用药,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另外,通过新型施药器械(如背负式喷雾器、担架式喷雾机)的使用,调高了药液雾化效果,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增加了药剂覆盖率。目前,示范区内参与专业化防治的农户达95%以上,专业化防治单日面积达166.67 hm2,示范区内采取统一配药、统一施药等科学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药使用的负面影响,并提高了防治效果,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示范工作,示范区病虫得到了有效控制。
2.1 经济效益 通过对示范区调查,农药平均每667 m2使用5次,比非绿色防控区减少1.71次,比散户常规用药减少2.5次,农药使用量折纯2 051.55 g/hm2,比非绿色防控区的4 134.50 g/hm2下降 50.37%,农药成本平均减少 111.15元/hm2,示范区产量平均8 311.50 kg/hm2,比非绿色防控区增加234.60 kg/hm2,合计节本增效达 1 000.50 元/hm2。
2.2 生态效益 示范区内实行病虫害综合治理,降低了用药量,减少了用药次数。通过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非靶标生物,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优化了稻田生态环境。在示范区内广泛使用对环境友好、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比较安全的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酰胺防治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效地维持和增加了农田生态中有益生物的种群数量,根据统计示范区主要天敌数量(如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比非示范区增加30.5% ~45.2%,稻田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在一定条件下可将病虫危害抑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实施绿色防控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5%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减少化学农药10%以上。
2.3 社会效益 在以往防治过程中,农户多采取独门独户的防治模式,存在着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擅自增加用药次数和药量等现象,农药投入成本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稻品质下降。通过1年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安置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昆虫信息素、生物农药的使用以及统防统治专业化队伍的建立等多种措施的落实,示范区用药量、用药次数减少,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用药,避免了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稻米品质得到提升,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1 投入成本高,缺乏长效机制 绿色防控作为一项较为新型的病虫害防控集成技术,在蔬菜、果树上使用已趋于成熟,但水稻上应用才刚刚起步。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长期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区,人力、物力投资成本年年翻升,但经济效益一般,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设备(如杀虫灯、昆虫诱捕器等),一次性投入资金压力大。目前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制,政府在各个层面投资、补贴力度大,各地建设示范区的积极性也相当高,但如果政府一旦取消或削减绿色防控项目开支,合作社或农户很难再承担得起设备采购费用,而且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管理、维护都需要一定资金,很多设备都是安装后无人维护,导致设备闲置。
建议: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补贴政策,省、市级粮食功能区优先配套绿色防控设施,加大物化投入比重,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日常管理和维护,以便充分发挥资金和设备使用效益。坚持绿色防控产业化推广方向,使政府主导、技术主推型逐步过渡到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在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中的主体功能与有效载体作用,实现产业化推广。
3.2 宣传不到位,认识不清晰 大部分农户由于缺乏信息渠道无法获得绿色防控技术的基本知识,不了解该技术的优越性,导致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对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的抗拒心理。也有部分农户依旧依靠传统防治手段,对传统耕作制度存在依赖性,怕承担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即使有的合作社或农户采用了绿色防控技术,但由于宣传培训不到位加上文化素质有限,不能有效掌握使用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
建议: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拓宽宣传平台,加强对重点产粮镇乡技术指导,结合农民素质培训项目,推广绿色防控典型经验,充分利用宣传画报、电视专题、技术卡片、农民讲座、现场观摩等形式,让社会了解绿色防控的作用,将绿色防控的技术原理、作用以及重大意思传输给广大农户,增强农户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信心。
3.3 绿色防控产品单一,技术不配套 虽然我国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工作已有7年的发展,但绿色防控产品依旧比较单一,实用性技术相对匮乏。理化诱集方面的防控设备依旧是依靠杀虫灯、昆虫诱捕器和色板。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虽然能自动开关,但对天敌生物还是具有一定杀伤作用,而且需要专人负责定期清理,维护工作比较繁重;目前水稻害虫类信息素的研制也比较单一,除了二化螟性诱以外其他产品诱集效果还不稳定。生态调控中的天敌诱集带的建立、诱虫(趋避)植物的种植以及生物防治中的以虫治虫等生态修复技术还不成熟,成效不显著,农户接受和操作难度大,阻碍了其推广应用,而且这些产品和技术不能有效配套,目前还存在“有产品但缺技术,有技术但缺产品”等问题,还有部分产品、技术常常由于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而难以大面积推广。
建议:对绿色防控技术生产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贷款贴息、项目投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研制开发出一批“接地气”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产品或技术,提高绿色防控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并由国家农业部门牵头制定系列绿色防控产品应用技术规程,使防控技术更加标准和规范[4]。
[1]朱红军,徐庚鸿,赵德明,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2924 -2925.
[2]郑和斌.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效益[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7):58 -60.
[3]徐南昌,莫小荣,张晨光,等.衢州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1434 -1437.
[4]张政兵,朱秀秀,郭立兵.湖南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发展思路浅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3(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