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源自“恐惧”
——专访肿瘤外科学专家 季加孚
周一下午,季加孚的门诊日。记者提前来到诊室,搬了一把椅子,找了个角落,静静坐下。来这里就诊的都是癌症患者或者“疑似”癌症患者,门诊里的气氛会不会很沉重?
下午2时,季加孚来了,带着两名年轻的医生一块出诊。刚坐下,护士就进来了:“有个患者想加号。”“加吧。”“能看完吗?”“没事。”一个下午,护士出出进进,季加孚记不清加了几个号。
作为肿瘤外科学专家,季加孚在胃癌综合治疗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他也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由于事务繁忙,每周他的门诊日压缩到只剩半天。
“大夫,我父亲还不知道自己得癌症,您能不告诉他吗?”“大夫,他们都说我是早期,可是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您觉得我还有希望吗?”“大夫,我每天锻炼,一天跑5000米,可我觉得胃不舒服,您说我是不是得了胃癌?”一个下午的门诊,来自患者和家属的问题及要求五花八门,有让人同情的,也有很无理的。季加孚的解决方式差不多:耐心、真诚。
季加孚在国外进修时曾经选修过医患沟通学,“我们北大肿瘤医院的医生讲话有两个版本,一个给医生,一个给病人。”患者听到的版本主要是“大白话”,像“全方位切入”、“化疗3+2疗程”这些医生间才能明白的对话,患者基本上听不到,他们听到是“咱们需要先‘轰炸’一圈,然后再瞄准射击”,是“放心吧,手术后你和手术前一个样子”,是“这是一个大的溃疡,我们要切一小刀”。
一个普通的周末清晨,早上6点半,季加孚已经出现在胃肠外科的病房里,他来这里查房。季加孚担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院长后,他就选在周末事务性工作比较少的时候来病房。“六点半就来查房是不是太早了?还是周末。”记者问,季加孚说:“不早,患者的主管医生6点就来了。”
季加孚工作“拼命”很出名。他说,如此“拼命”的深层次原因是“恐惧”。“恐惧”两个字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1998年,季加孚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外科进修。出国之前,季加孚就是一个很努力的医生,等他到了美国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那里医生的努力达到了让人“恐惧”的程度。能够在斯坦福工作的医生都是医学界的精英,按照常规思维,他们已经进入了最好的医疗机构,可以松口气了。但季加孚看到的是一群早上5点钟就去查房、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医生,“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那么好,技术上也非常领先,还这么努力,这让我感到很恐惧,我不能懈怠。”斯坦福医生们的“拼命”影响了他,直到今天。
“这名肿瘤患者,你打算如何治疗?”查房时,季加孚经常向年轻医师抛出这个问题。他说,这是他“拷问”医生的一个常规问题,答案并不难——就是把患者当成家人,就把他当成你的兄弟姐妹来治疗。季加孚说,对于一名癌症患者,医生应该提供的是他能承受的治疗,而不是仅仅从纯技术角度考量。“你一定要知道不能做什么,而不只是能做什么。”季加孚说要提供患者能承受的治疗,这个“承受”,既涵盖了体能、心理等方面,也包括经济上的承受能力。
2001年后,季加孚一直在倡导多学科综合治疗,推动规范化治疗。面对一名患者,到底如何治疗,各个科室的医生都坐到一块来讨论,每个人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形成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同一时间多学科的专家走到一起共同为患者治疗,不仅能让患者少走弯路,也能为他们节省费用。”季加孚说,“多学科综合治疗过程对于各个科室的医生来说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作了二十多年,季加孚深知这里的患者其实不怕治疗,“手术或者放化疗其实并不可怕,等待才可怕。”他说,“未知、不确定,对患者来说,是煎熬、是折磨。”多学科综合治疗恰恰能够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这是以病人为中心最好的体现。
记者:作为胃癌等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权威专家,您对我国胃癌的发病情况感到忧心吗?
季加孚:现在全球每年新发的胃癌患者大约有100万人,我国就占了47%!从世界范围来看,胃癌的发病率亚洲最高,其中,日本第一,韩国第二,我国第三,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绝对人数是最多的。每年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一在我们国家。相对于日本等国家,我国的胃癌患者往往一发现就是进展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晚期”,治疗起来非常困难。而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就目前看来,胃癌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至8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胃癌离年轻人很遥远。近5年来,19岁至35岁的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去常见的胃癌高危因素外,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以及对胃部不适或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不以为然,都是越来越多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
记者:早期发现胃癌很困难吗?
季加孚:我国几代科学家已经对胃癌的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调查做了大量的工作。至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专家们还在山东临朐等胃癌高发地区进行科研,希望通过病因学研究,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预防固然重要,但是不少人已经养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对于他们来说,改变生活习惯非常难。如果先天的生理因素和后天的生活习惯、生活压力等因素难以改变时,更重要的是重视定期体检。最好是做专门的癌症筛查体检,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镜。
记者:癌症已经连续数年成为北京市民的头号“杀手”,这种势头能够逆转吗?
季加孚:自2007年以来,恶性肿瘤已跃居北京市居民死因第一位,相当于每4位死亡者中,就有一位死于癌症。目前我们正在推动专业的癌症普查系统,希望通过规律体检,帮人们尽早发现癌症,提高治愈率。
防病比治病更可靠、更划算,但与国外相比,我们在癌症预防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很多癌症不能早期检查出来。我希望更多医生成为“防癌宣传斗士”,让中国的“乔布斯”们不会英年早逝。
(来源:北京晚报 贾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