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代理
(泾县林业局,安徽 宣城 242500)
泾县园林树种调查与规划
吴代理
(泾县林业局,安徽 宣城 242500)
通过对泾县城市绿地系统树种应用状况调查分析,主要是在对野外树种资源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驯化野外树种,加快园林苗木培育和苗木市场发展,为相关单位制定政策和宏观规划提供参考,对泾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森林村庄规划、美好乡村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园林树种;规划调查;泾县
泾县位于皖南山区,野生树种资源非常丰富,在对野生树种进行引种驯化、选育优质景观树种、培育苗木、推广栽培等方面进行树种调查研究,为树种规划提供现实客观依据。本研究是在对全县区域范围内树种(包括野生树种)资源分布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本区域树种的种类特征、生态习性、应用状况、景观效果以及树种搭配所产生的生态景观效果等进行探讨,并参考泾县文化特点,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掌握本地区树种分布地带性概况,按比例规划出适合于全县区域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一般树种和特征树种。
1.1 基本区域状况
泾县位于安徽南部,隶属于宣城市,东部连接宣州区、宁国,南部与黄山区、旌德县相邻,西部与青阳县接壤,北部毗连南陵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03 043 hm2,其中林业用地141 075.7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69.5%,是安徽省重点林区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野生树种种类繁多、分布特征显著,珍稀树种较多,发展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前景广阔。
1.2 自然地理概况
泾县位于中亚热带北部边缘地带,位于117°28′~118°40′E,30°23′~30°51′N之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降水量1 500 mm以上,年均气温15℃以上,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14.7℃,年平均日照为215 h,≥10℃的积温为5 000℃,无霜期240 d左右。
泾县土壤多为石灰岩、板岩、页岩、花岗岩等母质分化形成,平原为耕作土,受地形、气候、基岩等因素影响,形成有规律的不同土壤类型,在海拔500 m以下丘陵低山分布着黄红壤,在海拔500 m以上山地分布黄红壤和黄棕壤,山地土壤腐殖质丰富,质地疏松,含砂砾量高,通透性好。
1.3 森林植被分布情况
泾县独特的地理位置,蕴藏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木本植物达600余种,常绿阔叶树种主要以青冈栎、苦槠、石栎、甜槠、华东楠、豹皮樟为主,落叶用材树种有麻栎、南酸枣、黄连木、枫香、意杨、檫木、黄檀等,针叶树种以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水杉、金钱松为主。在一些偏远地区,天然林木不易被人为改造破坏的地方,零星野生分布有香果树、红楝子、三尖杉等珍贵稀有树种。人工栽培的经济林树种有青檀、茶叶、桑树、油茶、雷竹、毛竹、紫竹、青梅、板栗等。
据陈有民研究[1],全国园林绿化树种划分为10个大区20个小区,泾县被列入Ⅵ北亚热带绿化大区—Ⅶ华中北部分区范围内,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10至-5℃。根据气候特征、植物区系和生活型谱的特点,沈显生先生[2]提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安徽地段分界线由西向东位于皖西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泾县位于常绿、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两条地带线植被过渡带边缘区域南侧。
2.1 调查方法
2.1.1 资料收集法
本次采用郑万钧先生主编的《中国树种志》1~4卷作为本底资料,查阅每一树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地理分布、品种及变种、生长习性等主要因子,逐一确定分布于皖南及泾县区域范围内的树种。经过本人核实,分布于皖南地区树种总计88科、237属、532种。
2.1.2 询问法
通过查阅分布于泾县及皖南地区树种资料,包括本底树种彩色图像资料;咨询各乡镇林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在树种分布丰富的乡镇及国有林场等单位,组织当地林农、土专家核实本底树种的图像资料,在此基础上逐一排除当前未出现分布或增添一些引种栽培成功的树种。经核实,泾县范围内树种总计81科、212属、435种。
2.1.3 全面调查法
(1)在本区域范围内进行全面调查。结合泾县2013年度第6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对全县森林资源包括树种种类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经核实,本次调查树种种类基于435种范围内。
(2)古树名木调查,查阅各乡镇古树名木档案台账。
2.1.4 分类抽样调查法
首先对全县森林分布状况进行分类,重点调查树种丰富的天然植被群落。依据泾县第6次森林资源调查情况——泾县森林资源分布图,在泾县典型植被群落分布区范围内随机选择样地作为标准地,在标准地范围内进行每木调查,记录树种种类和相关因子。
2.1.5 典型调查
作为补充的非全面调查,笔者对泾县马渡村、大庄村、涌溪村、球桂村、田坊村等20余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单位的村庄绿化、乡村绿化、四旁绿化以及散生木等树种种类,进行现场调查。经调查核实,栽培树种为28科、35属、52种。
2.2 调查成果
2.2.1 泾县野外树种调查成果
通过上述几种调查方法综合应用,确定泾县野外树种分布共涉及109个科、247个属、487个种。
2.2.2 泾县古树名木调查成果
本次古树名木摸底调查总计176株,涉及望春花、枫杨、榔榆、青冈栎、小叶青冈、豹皮樟、柏木、金钱松、侧柏、石楠、皂荚、黄檀、苦槠、圆柏、梓树、枫香、银杏、黄连木、三角枫、女贞、马尾松、桂花、柞木、罗汉松、大叶冬青、糙叶树、冬青、南方红豆杉、棠梨、杉木、青檀、麻栎、香榧33个树种。
3.1 调查范围
于2014年2月对泾县城区范围内,建设基础较好且规模较大的城市绿地树种应用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城区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四种绿地类型。
3.2 调查内容
对泾县城区范围内现有1个公园、部分小游园、街头绿地、单位绿地、苗圃地、河堤岸边等绿地的树种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生长状况等其他因子进行实地调查登记;按照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四种类型绿地分别调查,主要调查引进栽培外来树种。
3.2.1 泾县公园绿地树种
对泾县幕溪河公园树种调查统计,外来树种为10种(红花檵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贴梗海棠、夹竹桃、含笑、云南黄馨、金边黄杨、苏铁、日本晚樱);三角公园外来树种为3种(含笑、红花檵木、红叶石楠)。
3.2.2 生产绿地树种
石山、山口苗圃以培育当地乡土树种为主(12种);浙溪苗圃结合安徽省绿色长廊工程规划,以培育幼苗为主(15种,其中外来树种有红叶石楠、红叶鸡爪槭、紫叶李)。
3.2.3 附属绿地树种
主干道、政务中心外来树种为7种(苏铁、鸡爪槭、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红花檵木、茶梅、夏鹃);滨江路外来树种6种(熊掌木、紫叶李、红叶石楠、红花檵木、龙爪槐、海桐);泾县中学外来树种为10种(金边黄杨、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海桐、茶花、含笑、日本五针松、金叶女贞、龙爪槐、紫叶李)。
3.2.4 防护绿地树种
防护绿地——城区青弋江两侧及江心洲,主要树种为枫杨、意杨。
本次泾县树种区划调查发现,泾县区域范围内具有很多极具观赏和生态价值的乡土树种。观花树种:香果树、绣线菊、棣棠、山樱花、柃木、映山红、臭牡丹、青梅、紫玉兰、白玉兰、黄山栾、紫薇、迎春花、月季、合欢;观果树种:丝棉木、野柿、乌桕、黄山栾树、铜钱树、山茱萸、紫珠、枸骨冬青、冬青、紫金牛、朱砂根、火棘、南天竺、南方红豆杉、秀丽槭等;观叶树种:五角枫、乌桕、枫香、南天竺、银杏、山胡椒、盐肤木等。孤赏树:香果树、朴树、合欢、红楝子、白玉兰、喜树、糙叶树、皂荚、青檀、香榧、三尖杉等;攀援植物:爬山虎、络石、木香、紫藤、薛荔、野蔷薇、金银花、三叶木通、雀梅等;地被植物:蛇葡萄、木莓、栀子等;绿篱树种:侧柏、冬青、绣线菊、珊瑚树、木槿等。
4.1 基调树种
根据本次园林树种调查成果,结合泾县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城市绿地生态景观要求,确定基调树种为:银杏、黄山栾树、香樟、女贞。
4.2 骨干树种
骨干树种根据绿地类型的不同,选择既能表现城市景观绿地特色,又符合绿地功能要求的树种。骨干树种规划为:
(1)行道树:女贞、黄山栾树、银杏、合欢、红楝子、榉树、青冈栎、三角枫、白玉兰、五角枫、秀丽槭、香樟、香果树、广玉兰、樱花等。
(2)绿篱:小叶黄杨、小叶女贞、金森女贞、红叶石楠、龙柏、大叶黄杨、金边黄杨、侧柏、珊瑚树等。
(3)花灌木:木芙蓉、樱花、杜鹃、日本晚樱、梅花、榆叶梅、月季、迎春、垂丝海棠、碧桃、风尾兰、木槿、紫荆、紫薇、红花檵木等。
(4)垂直绿化:紫藤、爬山虎、猕猴桃、五叶地锦、木香、蔷薇、香花崖豆藤、南蛇藤.、扶芳藤、葡萄、络石、南五味子、雀梅等。
(5)木本地被:迎春、络石、金银花、栀子、熊掌木、南天竺、六月雪、铺地柏等。
4.3 一般树种
主要为当地一些观赏效果较好的乡土树种(见上)。
4.4 特征树种
主要是:青檀、香果树、红楝子、湿地松、黄山栾树、白玉兰、五角枫、三角枫。
结合本区域树种调查,认为泾县园林树种应用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1)泾县园林绿地树种种类应用不足,乡土树种应用比例不高。经调查,泾县城市绿地建设中运用树种种类不足150种,本区域内现有树种为109科487种。大多数极具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泾县特有的珍稀野生观赏树种,未得到重视和繁殖应用。(2)道路绿化景观单调。行道树的树种选择单一,行道树列植配置1~2种;常绿与落叶树种、阔叶与针叶树种群植、丛植混合配植少且树种配置未考虑季相变化。(3)体现泾县历史文化特色的树种应用不多,乡土文化树种应用较少。可考虑以当地分布的珍稀优美乡土树种为主体,适当引种驯化一些外来树种,以展现泾县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为内涵。如充分应用反映宣纸文化特色树种——青檀、猕猴桃;桃花潭——十里桃花;泾县具有的珍贵濒危树种——香果树、红楝子、七子花、三尖杉、秀丽槭等;具有乡土气息的树种如银杏、白玉兰、三角枫、枫香、乌桕、苦楝、朴树、白榆、榔榆、枫杨等应用比较少。(4)引种栽培时没有考虑当地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因此,引种栽培时要对气温、土壤和生长环境等自然条件适应性进行调查,如本次调查发现苏铁冻伤、杜鹃类土壤酸性不足、杜英日灼等,这些不仅会造成树种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到景观效果。
[1]陈有民.中国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15.
[2]沈显生.从地带性植物生活型谱讨论安徽植被带的划分[J].安徽大学学报,1999,23(3):103-108.
(责任编辑:杨婷婷)
S732
A
2095-0152(2014)06-0074-03
2014-12-19
2015-01-14
吴代理(1979-),男,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E-mail:24154082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