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包:人鹤共舞万仞绝壁下的集体爱情

2015-12-17 16:21吴东海王昭荣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酒歌山包黑颈鹤

吴东海 王昭荣

在结为“夫妻”后,黑颈鹤便一生为伴,不离不弃。如果其中一只不幸身亡,则雌鹤不再“二嫁”,雄鹤不再“续娶”……

主人会以顺时针的方向,从门里抬着盛满酒的羊角或牛角杯,旋转着身体飘移到门前。接着双膝微屈,双手一上一下,为客人捧上美酒。

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以西79公里的地方,保护区的海拔为2215~3364米,总面积达到1.92万公顷,属于典型的高原湿地地貌。2004年12月,大山包正式跻身“国际重要湿地”之列,终于令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所珍藏的稀有禽鸟、神奇地貌和独特民俗揭开了面纱。

大山包的年平均气温只有6.2℃,全年没有炎夏。而在其余的三个季节里,又以冬天的大山包最有诱惑力。因为冬天一到,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便会成群结队从千里迢迢的青藏高原赶来这里的湿地越冬。大山包上的一切,从盛产的洋芋荞麦、水雾氤氲的沼泽到那鱼类丰饶的一湖碧水,都是这些来此越冬的黑颈鹤的最爱。它们像一群优雅的艺术家,一边婉转地啼鸣,一边从蓝色的天幕中轻盈地降落在大山包。

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黑颈鹤数目仅有8000余只,被列为全球急需挽救的濒临灭绝物种之一。而仅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2008年就达到了1375只,占全球黑颈鹤种群总数的1/6。因此,大山包被公认为全球黑颈鹤东部越冬种群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而数量如此之多的黑颈鹤,每年冬天在到达大山包之后,都要上演一场盛大而温馨的集体爱情故事……

每年上演“不二嫁,不续娶”的爱情故事

黑颈鹤是被世界动物学界认识最晚和唯一 一种生活在高原湿地环境中的鹤类。据了解,到现在为止,世界上的鹤类仅存15种,其中有9种就分布在中国,黑颈鹤就是其中之一。它属于大型飞行珍稀涉禽,在中国的地位与大熊猫、金丝猴等同,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黑颈鹤的外形纤长,线条非常优美,尤其以颈部和脚最有魅力。其成鹤、亚成鹤可以长到1.2~1.5米之高,体重却只有10余斤,由此也可见黑颈鹤的轻盈程度。红、白、黑3种颜色的羽毛为黑颈鹤披上了一件雅致的外衣。它们通常在头顶有一块呈暗红色的裸露,体羽主要为灰白色,而颈、尾、初级飞羽(长在腕骨、掌骨和指骨上的飞羽)和次级飞羽(长在前臀部的飞羽)则皆为黑色。另外,黑颈鹤高亢洪亮的啼鸣声也非常出名,《诗经·小雅》中便有“鹤鸣九臬,声闻于野”这样的描述,被人传诵至今。

属于候鸟类的黑颈鹤,本身繁殖于西藏、青海、甘肃、川北一带,每年到了深秋时节,它们都要进行一次集体的长途旅行——不畏艰难地来到藏南、贵州、滇东北等地越冬。由于每年都要迎来这批尊贵的客人,大山包的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用谚语记录下黑颈鹤到来和离开的时间,因此有了“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之说。

那么昭通大山包又为什么年复一年能够吸引黑颈鹤来此越冬呢?

昭通古为“朱提”,是云南“千顷池文化”的发祥地。所谓“千顷池”,就是指“千顷土地之上的湿地”之意。但是随着人类不断扩大的开发利用,古时的昭通“千顷池”,如今也变成了滇东北的粮仓——“昭鲁坝子”,昭通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为人类而服务了。于是,一直习惯飞到“千顷池”越冬的黑颈鹤,在和人类的领地角逐中落败,只好改变每年迁徙的目的地,集中到人烟罕迹的高原湿地大山包上度过漫长的冬季。

另外,大山包上盛产的洋芋、荞麦等作物也是吸引黑颈鹤到来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湿地里的小鱼和泥鳅也是它们的美餐。因此,大山包变成这些只存活于高原沼泽地带的黑颈鹤所深深恋慕的地方。同时,大山包也乐于接纳这些冬来春去的客人。在当地,人们也把黑颈鹤称为“雁鹅”或是“西藏鹤”。

距离大山包集镇5公里外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大海子观鹤地。中午时分,正逢保护区的护鹤员在为黑颈鹤投食,在接近鹤群的湖岸边,护鹤员抛出金黄的粮食,引得鹤群欢聚而来,一饮一啄地享受美餐。午餐后的鹤群开始沐浴午后的阳光,它们或把脖颈弯进蓬松的翅羽中休憩;或把头喙浸入清凉的水里,甩起串串水珠;还有一些黑颈鹤两两相依,享受着它们的爱情时光,让整个海子都沉浸在一种甜蜜温馨的爱意中。

每只黑颈鹤都拥有青春妙龄谈情说爱的好时光,它们从求偶到结为“夫妻”,整个过程都如舞蹈般优雅。在求偶期间,黑颈鹤时而相互追逐,展翅奔跑,凌空跳跃;时而长喙轻触,引颈啼鸣,雌雄合唱。当最后选定伴侣,结为“夫妻”后,黑颈鹤便会成对生活,双宿双飞,不管它们是否有后代,都会一生为伴,不离不弃。如果其中一只不幸身亡,则雌鹤不再“二嫁”,雄鹤不再“续娶”,以此表达对爱侣的忠贞不渝。

唱“酒歌”喝“转酒”,年年相守的人鹤情

大山包的居民主要有汉、彝、苗等民族。汉族是最早来到大山包的,自从秦朝开辟“五尺道”(相当于最早的高速公路)后,汉族的先民便溯横江而上,在这里建立了村落。随后,彝族的先辈们也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了拓荒的篝火。到了元末明初,苗族同胞也先后在此落籍。

质朴的大山包人不论民族,都喜欢用山歌表达对于生活与自然万物的赞美。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彝族的“酒歌”。酒歌在彝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婚丧嫁娶,总有一首适合演唱的酒歌来应对客人和场面。如《酒礼歌》就是在婚礼上演唱的酒歌——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女方家的长者要提出一些问题让“押礼先生”(通常是由新郎的妹夫或姐夫担任,主要负责带领亲友闹洞房)回答,问题与谜面全在歌中,而“押礼先生”也要以歌的形式来回答问题,答出谜底。而且在一唱一和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大碗饮酒以表谢意与欢迎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正式的场面上演唱的酒歌,歌词内容一般来自当地古老的歌曲,其内容妙趣横生,涉及面包括自然万物、民族习俗等。

除了彝族,大山包的苗族也有酒歌,但他们在唱酒歌时,还要配合许多复杂的动作,最出名的就是他们的“转酒”礼仪——进苗寨时要唱拦门酒,其过程是用红线或是一条板凳栏在门口,要客人饮完酒后方可进寨或进主人家。敬酒的方式也很独特,主人会以顺时针的方向,从门里抬着盛满酒的羊角或牛角杯,旋转着身体飘移到门前。接着,主人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双膝微屈,持杯的双手一上一下,令杯角尖端对着自己,捧上美酒敬给客人,这样的姿势表达了主人的敬意。客人喝完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主人。喝完拦门的“转酒”后,宾主欢聚才正式开始。

由于长期与黑颈鹤共同生活在大山包这块土地上,黑颈鹤遂成了大山包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连当地人唱的山歌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当地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情歌:“雁鹅飞起脚杆长,不歇高山歇平阳,雁鹅爱的平阳地,小妹爱的有心郎。”“郎是远方来的鹤,来到这方各管落,脚踩枝丫随你站,话到嘴边只管说。”

黑颈鹤不仅被唱进了人们的歌里,这些珍稀的鹤种,更被大山包的人们纳入自己的守护之中。

10年前,当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大海子边寻找护鹤员的时候,家住附近的村民董应兰,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任务。随后的10年里,每到隆冬,董应兰就在大海子周围的沼泽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为鹤群撒食,悉心地看护它们。10年后,董应兰刚过门的儿媳妇陈光会,接过了婆婆护鹤投食的工作。冬天一到,陈光会便要前往沼泽地,等候黑颈鹤的到来。而每当看到陈光会,黑颈鹤就会静静地跟在她的身后,人与鹤,俨然成了一家人。

万仞绝壁上的神秘“佛光”

在冬天,大山包除了有黑颈鹤的到来,还有灰鹤、秋沙鸭、绿头鸭、绿翅鸭、苍鹭、苍鹰等野生动物也会来到这片高原湿地上栖息越冬。众多珍禽分布在包括大海子在内的欧家海子、大阴海子、三岔沟海子和大海坝海子等地,数百公顷的高原沼泽地上。为大山包带来意想不到的冬季之美。

但是,来到大山包的人们,也不仅是为了观赏冬季里斑斓的珍禽,这里一年中的其他季节和景区也同样令人感到心醉。

地处大山包西部的鸡公山,拥有垂直海拔2600余米的中国最深的玄武岩大峡谷,因雄奇瑰丽的地质奇观而被命名为“雄狮大峡谷”。那深不见底的峡谷,藏在苍茫云海之中,望之令人惊骇,被人们视为地球上最不可逾越的空间之一。而鸡公山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其中一座山峰状若鸡头而得名,这座山峰三面都是绝壁,外形如同一把插在大地上的出鞘长剑,直破云霄。同时,奇特的地貌也造就了鸡公山中与众不同的多变气候,当地谚语里就有这样的描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来到鸡公山的人,若是遇到脚下浓雾密布,而头上艳阳高照这样特殊的天气,就能有幸看到一个奇迹——当阳光把人的影子投射在脚下的浓雾上时,一轮灿烂而神秘的“佛光”就会同时投射在人的影子上,看到这一奇观的人,心中无不澄净。endprint

猜你喜欢
酒歌山包黑颈鹤
黑颈鹤大战恶狼
乡酒歌
酒歌
在大山包等候日出
彝族传统酒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归来吧!精灵(连载六)
神奇的黑颈鹤
感恩大山包
大山包抒怀(组诗)
酒歌研究现状不足简述